四川省资阳市雁江区:稻虾共作 促进村民增收致富

   2020-09-18 网友投稿6260
核心提示:合诚水产养殖专合社,发起人是资阳市雁江区石岭镇五一村的黄纲林。合作社成员由11位平均年龄只有33岁的“80后”“90后”组成,他们凭着敢想敢干、吃苦耐劳、坚持不懈的精神,通过发展养殖产业,辐射带动村

合诚水产养殖专合社,发起人是资阳市雁江区石岭镇五一村的黄纲林。合作社成员由11位平均年龄只有33岁的“80后”“90后”组成,他们凭着敢想敢干、吃苦耐劳、坚持不懈的精神,通过发展养殖产业,辐射带动村民养殖小龙虾3000多亩,带动村民就业100多人。

一、艰苦创业,成立合作社“抱团取暖”。 2013年,在外闯荡多年的黄纲林重返故里五一村,在村干部的帮助下流转了60亩稻田养殖四大家鱼,然而由于缺乏养殖经验,加上销售渠道不畅通,他投资的100余万元全打了水漂。失败后,黄纲林没有放弃,他改变投资方向,在四处考察后,瞄准了前景很好的小龙虾养殖。同时,联合回乡创业青年李成良、凌虎等成立合诚水产养殖专合社,规模化养殖小龙虾。再次创业,为何要成立合作社?“抱团取暖”是黄纲林给出的答案。他解释道:“在一家一户的生产经营模式下,养殖户面对市场出售产品、购买饲料,由于量小且分散,产品售价相对低,饲料购买价格相对高,享受技术服务相对难,使养殖户进一步发展受到限制,增收困难。成立合作社,能将‘几根绳’拧成‘一股绳’,推动小农户与大市场的有效对接。”黄纲林告诉记者,“仅在购买饲料方面,我们一年就能节省10多万元。”

二、刻苦钻研,重点攻关核心技术。吸取上一次的失败教训,黄纲林起早贪黑,在各个养殖基地奔走,研究小龙虾的成长习性,遇到不懂的问题,就向社员请教,或及时查阅资料,实在不行就询问行家里手或农业专家,就这样逐渐掌握了先进的养殖技术,养殖经验也越发丰富。合作社也从一开始就确立了“品质至上”的发展理念。每一个生产环节都细分具体标准,该什么时候施肥、施多少肥、什么时候投食喂养等都有明确规范,做到科学管理、精准生产。经过不断尝试,合作社还攻克了稻虾循环种养的技术难关。“循环种养既能减少农药、化肥使用,又能提升小龙虾的自身抗性,形成绿色养殖发展模式。” 黄纲林抓起一只小龙虾,展示给记者看,“我们养出的小龙虾,个头大,肉质肥,底板干净,很受市场的欢迎。这段时间,小龙虾捕捞进入尾声,马上就要清理虾塘,投放新的虾苗,但仍有许多客商打电话来想要订购小龙虾。”今年,合作社基地已扩大到700多亩,每亩可出笼小龙虾400多斤,产值达300多万元。

三、稻虾共作,促进村民增收致富。带领乡亲们一起脱贫致富是合作社成员共同的心愿。2019年,合作社与政府合作,在石岭镇土桥村流转200亩稻田养殖小龙虾,实行“合作社+基地+农户”模式,村民通过入股分红,基地也优先选择贫困群众务工。51岁的村民刘秀碧告诉记者,她每天来基地撒撒料、割割草,一个月能挣一千多元,还能照顾家里。为了让村民持续增收,合作社从2018年就大力在农户中发展 “稻虾共作”模式,为农户提供虾苗,免费开展“一对一”技术培训,统一组织产品销售,农户充分利用稻田的浅水环境和冬闲期养殖小龙虾,提高稻田单位面积经济效益,实现“一地两用、一田两收、稳粮增效、稻虾双赢”的目的。合作社还先后在石岭、东峰、堪嘉等乡镇成立水产服务点,服务100余户农户、3000余亩塘口,让养殖户实现了亩产超2000元的好效益。目前,小龙虾养殖已成为五一村村民增收的一条有效途径,成为农业经济的增长点。叶恩德介绍,下一步,五一村将与合作社大力推行“稻虾共作”模式,打造集小龙虾虾苗培育、销售、垂钓等于一体的乡村旅游业态,助力乡村振兴。(出处:资阳市扶贫开发局)

 
举报收藏 0打赏 0评论 0
 
更多>同类行业资讯
  • 站长
    加关注0
  • 没有留下签名~~
推荐图文
推荐行业资讯
点击排行
 |  加入我们  |  公司发展史  |  未来愿景  |  联系我们  |  关于我们  |  技术与支持  |  网络营销  |  发布商机  |  发布新品  |  发布采购  |  网站地图  |  排名推广  |  广告服务  |  RSS订阅  |  渝ICP备2022001431号  |  渝公网安备50010202001464号
Powered By DESTO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