芦沟是江苏省定经济薄弱村,地处淮安市盱眙县黄花塘镇,村集体经济多年来一直交“白卷”。
这里也是一片“红土地”,距离当年新四军军部驻扎地仅7公里,留下过陈毅、张云逸、赖传珠、罗炳辉等革命先辈的足迹。
“蔡团长”大名蔡海林,退役前是解放军某部正团级军官。2018年底,47岁的蔡海林回老家洪泽走亲访友,顺道去了一趟黄花塘新四军军部纪念馆。
谁也没想到,这一去,蔡海林不仅自己在黄花塘扎下了根,还陆续从天南地北聚集了刘保权等6名事业有成的退役军人,选择在全镇最穷的芦沟村流转土地2400亩,注册了老营现代农业发展有限公司,搞农业、当农民,目标只有一个:在“红土地”上播种绿色希望,带领老乡奔小康。
“蔡团长”住进了芦沟村,要帮村民摘掉“穷帽子”,村党总支书记王天华是既高兴又不信:“当兵的,也没种过地,在饼大的资源没有一块的芦沟,能行?”不信归不信,忙却没少帮。
用王天华的话说:“在部队,他们扛枪保家卫国,退伍后从四面八方来到咱芦沟,带乡亲们治穷打‘翻身仗’,我得给他们当‘子弹’,遇到困难,指哪打哪。”
在6名被召集到芦沟搞创业扶贫的退役军人中,第一个收到蔡海林“集结令”的是秦皇岛人刘保权。2014年从海军部队副团级岗位转业后,刘保权在大连自谋职业搞建材,生意做得风生水起。“我们俩是上军校时的室友,睡上下铺,”刘保权说,“军人就是这样,召之即来,接到电话就朝芦沟赶。”
刘保权和蔡海林一道,租住在芦沟,走田埂,看沟渠,访民情,把村前村后跑了个遍,最终敲定了5个项目,包括稻虾种养、荷虾种养、稻鸭种养、菌菇和民宿。
种稻缺技术,县农委专家来指点;养虾摸不着门道,顶着大雪去安徽全椒,向养虾能手王如峰拜师学艺;搞水果莲种植,驱车千里跑江西赣州买种苗;买了三台旋耕机,蔡海林、刘保权不会用,请人操作费用又高,随后加入的王征宇就自学成才,当起了机耕手。今年,受新冠肺炎疫情和洪涝灾害的影响,基地龙虾的销售不如往年,于是“蔡团长”又动起了脑筋。他带领团队奔赴上海、南京等地,和大型超市建立起合作关系。最终,老营公司生产的龙虾和虾稻米都顺利进入了商超销售,此举不仅解决了公司销路问题,还让农产品卖出了好价钱。
风里雨里苦是苦,退役军人不认输。初秋时节,记者在“蔡团长”经营的虾稻米种植基地里看到,沉甸甸的稻穗长势喜人。“你看这是我们的龙虾和螃蟹,刚刚才抓上来的,在市场上销路很好。”退役军人朱和银介绍说。今年,他们种下的1800亩水稻将迎来大丰收;养殖的7万只蛋鸭进入产蛋期;水果莲子每亩产量超过500斤。王天华和芦沟村村民跟着高兴。“‘蔡团长’的项目,光土地流转后每年交给村里的管理费就达18万元,村集体脱了贫,腰板硬,村民更不用讲,一手拿租金,一手拿薪金,家家日子‘翻筋斗’。”“以前我在上海做建筑工,一年不过就5万到6万块钱,蔡总到这里来,我田也包给他了,一年在他这儿干,工资就能有7万多块,和土地租金加起来,一年收入12万。”芦沟村村民袁绣清激动地说。类似情况,全村有140多户,其中40户建档立卡低收入户,全部刨掉了“穷根”。
“五中全会指出,实现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我们要抢抓新机遇,探索出一条独具特色的绿色富民的新路径。”蔡海林说。眼下,他们有个新的愿望――再过几年,实施陈家沟太极拳、瑜伽、婚纱摄影、书法绘画等项目,利用“老营”退役军人创业孵化示范基地,向全省乃至全国各地志同道合的退役军人,提供项目孵化所需的土地、技术、苗种等全方位支持,让他们带动更多的老百姓发家致富。
“创业扶贫有了起色,不能丢了军人本色,我希望能做退役军人创业的榜样,做出一个民心企业,为脱贫攻坚尽到自己的职责,做出自己的努力,体现我们新时代退役军人的担当和责任!”蔡海林告诉记者。
东海民兵 李继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