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茶陵发布)
“小龙虾给我们村产业发展带来了新气象,改变了我们靠山吃山、靠水吃水的产业旧貌。”今年8月,记者来到位于茶陵县腰潞镇枧田村的玉皇洲龙虾生态养殖体验基地,基地负责人正忙着收笼网,网里小龙虾活蹦乱跳,来此观光旅游的人也是络绎不绝。
小龙虾撬动增收大梦想。在驻村帮扶队的支持下,枧田村利用地方优势,因地制宜,发展稻虾养殖技术产业。建立龙虾体验馆,吸引外来人员体验钓虾、吃虾,以特色产业带动地方脱贫致富,枧田村实现了大变样,群众生活越过越有奔头。
结对帮扶,群众脱贫动力足
枧田村曾是省级贫困村,于2016年由原涧洲和枧田合并而成,共18个村民小组,有建档立卡贫困户63户231人。2018年10月,按照市委、市政府的统一安排部署,民政局为队长单位、市委组织部、市医保局为帮扶单位组成的新一轮帮扶工作队进驻该村。
彼时,随着脱贫攻坚的全力推进,贫困户能享受多重真金白银的政策利好,不少帮扶干部帮着、推着甚至替着干,个别贫困户产生了“等靠要”思想。
“缺什么补什么,能干什么就干什么。”在驻枧田村扶贫工作队队长袁桂雄看来,调整帮扶思路,结对帮扶在扶志、扶智上花功夫,才能真正激发贫困群众的脱贫致富奔小康的内生动力。
思想通了,脱贫就有望了。通过“一帮一、多帮一”“亲帮亲、户帮户”等方式,市民政局、市委组织部、市医保局三个帮扶单位92名干部与全村63户贫困户结成帮扶对子。在实际工作中,综合考虑帮扶结对单位工作性质及帮扶责任人个人专长和贫困对象脱贫需求等因素,优化结对配置,科学制定帮扶方案。
开展“五查五看”等活动,结对帮扶干部每个月走访一次,与贫困户拉家常、讲政策、算收入、送心意、搞卫生……贫困户由“要我脱贫”变成“我要脱贫”。
水果稻虾,村里致富产业兴
260亩的生态果园,今年挂果变成了现钱,116名贫困户分了红;龙虾丰收季,“虾在稻中游,稻在水中长”……该村500多户村民发展种养产业,改变了村里产业旧貌,带来了脱贫新气象。
长期以来,枧田村百姓靠山吃山、靠水吃水,以传统的水稻耕种为生,村民致富无门。“产业扶贫是最直接、最有效的办法,也是增强贫困地区造血功能、帮助群众在家门口就业的长远之计。”驻村帮扶队对此有着更深的体会。
“发展扶贫产业,重在群众受益。”近年来,小龙虾受到食客们的喜爱,成为美食界的爆款。枧田村瞄准机遇,将原先的农田做成立体式养殖,两季虾一季稻,农田的利用率大幅提高。“稻虾套养试点的第一年,龙虾卖了四次,每次几百斤。几乎一上市,便被抢购一空。”村里的养殖户笑得合不拢嘴。
选准产业的同时,还要延伸产业链条。枧田村利用水资源优势,发展稻(荷)虾(鱼)套养产业,带动二、三产业发展,启动了农副产品加工和开发乡村旅游。夏日时节,枧田村的果园和龙虾基地里很是热闹,不少城里人开车一百多公里特意从来此,钓虾赏荷,采摘水果,观光游玩。
袁桂雄介绍,为确保贫困群众持续稳定增收,枧田村今年进一步规范产业运行,整合利用产业资金62万元,分别投入两个合作社,为231个贫困人口建立贫困户利益链接机制,每年按照每人每年不低于8%的标准保底分红,实现了贫困户稳定增收。
补齐短板,美丽乡村迈进新征程
产业兴,村庄美。在枧田村,驻村帮扶队紧紧围绕巩固脱贫成果和开展农村人居环境整治两大任务扎实开展工作,持续补齐短板,真正实现脱贫攻坚和乡村振兴的有效衔接。
抓基础建设,提升农村均等化水平。提质改造村组主干道路,建设“四好公路”,修缮了村幼儿园,建设乡村舞台、村级卫生室、村级组织活动中心,安装了体育设施、健身器材,实现了组组通路灯,通信网络、有线电视实现全覆盖。按照要求完成了农村人居环境整治相关工作。老百姓的获得感和幸福感明显增强,群众的认可度和满意度也明显提升。
抓“回头看”,促进问题整改清零。今年3月份开始,驻村帮扶队开展了脱贫质量“回头看”自查工作,重点围绕“两不愁、三保障”标准,对政策落实情况,措施帮扶情况、贫困人口参与脱贫攻坚项目情况等进行了逐一核查。对已脱贫户,主要排查影响稳定脱贫的隐患和不足;对未脱贫户,主要排查如期脱贫存在的短板和差距;对边缘户及档外“四类对象”,主要核查有无新致贫的风险和问题;对贫困村,主要排查是否达到脱贫出列的标准等,对发现的问题全面完成问题整改。
划出重点,对稳定脱贫户、巩固提升户、重点帮扶户,分类施策、精准帮扶;聚焦难点,推进巩固脱贫“九清零”行动;扎实推进“一脱贫三促进六覆盖”……枧田村扎实推进补短板强弱项,正阔步迈进全面小康新征程。
来源/人民日报客户端 记者/邓金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