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十八团“小龙虾”蹦出富民产业

   2021-06-23 网友投稿4030
核心提示:进入夏季,小龙虾美食成为餐桌上受欢迎的美食,地处伊犁河谷的六十八团抓住机遇,探索推行稻虾共作增收模式。从政策支持、配套服务、科技指导等方面,延伸补充小龙虾产业链,让职工群众从中增收致富。6月2

进入夏季,小龙虾美食成为餐桌上受欢迎的美食,地处伊犁河谷的六十八团抓住机遇,探索推行稻虾共作增收模式。从政策支持、配套服务、科技指导等方面,延伸补充小龙虾产业链,让职工群众从中增收致富。

6月21日,在六十八团一连稻虾养殖示范田里,农户刘秀峰在技术员的指导下,将第一批虾苗投放到水稻田的虾沟中,活奔乱跳的虾苗一入水就不见了踪影。刘秀峰今年种植水稻100亩,也成为了该团第一批稻虾养殖的示范户。

刘秀峰说:“如果我们光种植水稻,就只有水稻上一份收入,现在我们养了小龙虾以后,又增加一份收入,从目前小龙虾的市场情况看, 很有前景,我们也很有信心。”

今年,通过多次考察和论证,六十八团党委确定了因地制宜发展小龙虾养殖,推广稻虾共作模式,在这种模式下,小龙虾可为水稻增肥、松土,水稻为小龙虾供饵、遮阴、弊害,减少使用农业投入品,稻虾共作将传统稻米生产与水产养殖有机结合,形成互利共生循环农业模式,有效提高稻米、龙虾的品质,也为职工群众增收探索出一条新路。

该团农业发展服务中心负责人曹鑫宇说:“我们在耕地面积有限的情况下,积极探索这种一水两用、一地双收的种养殖模式,同时还计划申报稻虾绿色有机产品,不断增加经济效益,目的就是将团场小龙虾产业,发展成为职工群众增收致富的产业。”

为更好的指导职工群众养殖小龙虾,该团加大与科研院所的合作,不断完善当地的小龙虾水面养殖、稻虾共作等技术规程,建立专业科技服务队伍,深入田间地头,帮助养殖户解决技术难题。

该团农业发展服务中心负责人曹鑫宇说:“通过培训传授养殖技术,通过专家到每块示范地进行现场指导,我们还专门成立了小龙虾种养技术的交流群,如果农户在养殖过程中遇到什么问题,都可以随时随地的交流,或者到现场及时的指导,解决问题。”

目前,六十八团小龙虾养殖水面面积700亩,稻虾供养面积3000亩,采取合作社+示范基地+农户方式,带动62户水稻种植户可亩产增收3000元左右,初步形成了小龙虾种苗、养殖、加工、销售、餐饮、技术服务一条龙发展产业模式,成为职工群众增收致富的一条新路。

图文/张婷

编辑/张婷 审核/温宪江 监审/胥涛

主办单位/第四师六十八团文体广电服务中心

 
举报收藏 0打赏 0评论 0
 
更多>同类行业资讯
  • 站长
    加关注0
  • 没有留下签名~~
推荐图文
推荐行业资讯
点击排行
 |  加入我们  |  公司发展史  |  未来愿景  |  联系我们  |  关于我们  |  技术与支持  |  网络营销  |  发布商机  |  发布新品  |  发布采购  |  网站地图  |  排名推广  |  广告服务  |  RSS订阅  |  渝ICP备2022001431号  |  渝公网安备50010202001464号
Powered By DESTO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