滁州市稻虾综合种养面积发展到65万亩

   2023-08-02 3010
核心提示:谢谢主持人,女士们、先生们,媒体朋友们:大家上午好!非常高兴给大家介绍我市稻虾产业发展情况。滁州市小龙虾养殖始于上世纪九十年代初。2006年始,开展稻虾综合种养研究。

谢谢主持人,女士们、先生们,媒体朋友们:

大家上午好!非常高兴给大家介绍我市稻虾产业发展情况。

滁州市小龙虾养殖始于上世纪九十年代初。2006年始,开展稻虾综合种养研究。经过多年的不断探索和实践,目前稻虾综合种养模式经历了自然增殖、利用冬闲田放养“一虾一稻”稻虾连作、“两虾一稻”稻虾共作几个阶段。稻虾产业由最初利用闲置资源增加稻田效益的“副产业”,转变成为加快农业种养结构调整、发展特色绿色农业的优势和主导产业。通过规划引导、政策扶持、科技推动、示范带动,滁州市稻虾种养基地规模不断扩大,产业链条不断延伸,初步形成了养殖、捕捞、收购、运输、加工、餐饮、休闲等多业态融合发展格局,为促进乡村振兴、致富农民起到积极作用。

一是规划引导,加快稻虾种养基地建设。2018年市政府印发了《滁州市现代特色农业发展三年行动计划(2018-2020年)》,把推广“稻虾共作”模式作为发展滁州特色农业主导产业来抓,按照“两线为主、星罗开花”(滁河、淮河沿线,湖泊周边)布局,在全椒、定远等地,聚力打造规模化、标准化稻虾种养基地。截至2019年6月份,全市稻虾综合种养面积发展到65万亩,较上年翻一番,总面积位居全省第二。全市建成百亩示范点1341个、千亩示范片47个、万亩示范区5个,创建国家级稻渔综合示范区2个、省级稻渔综合示范区3个。今年上半年全市小龙虾产量5.2万吨,占全市水产品产量近30%,小龙虾综合经济产值超过30亿元。

二是政策扶持,加快稻虾种养产业发展。市政府出台了《滁州市大力推广“稻虾共作”模式加快发展农业特色产业的实施方案》,明确了加大财政资金投入,从2018年10月起至2020年底,市财政每年拿出1800万元,对新建“稻虾共作”连片基地、小龙虾养殖特色保险的经营主体给予一次性补贴。各县(市、区)围绕全市实施方案,也积极谋划制定了扶持配套政策,支持稻虾种养基地建设。引导、支持宜养稻田向养殖大户、渔业经济合作组织集中,加快稻渔种养规模化发展,目前,全市发展稻渔综合种养合作社220个,家庭农场920个,大户1302个。安徽省粮食集团入驻全椒,投资5亿元建设2万亩标准化稻虾共作示范基地、5000吨小龙虾加工厂和小龙虾交易市场、小龙虾城。

三是生态优先,促进稻虾产业绿色发展。坚持生态绿色发展理念,大力推广生态健康稻虾种养模式。据监测,全市养虾稻田化肥使用量比常规水稻种植减少40%、农药使用量减少70%以上。全市5个稻虾种养基地“虾田米”和2家“稻田虾”等稻虾种养产品通过无公害农产品认证,获“三品一标”认证产品达45个,多年来国家和省里对滁州市稻虾种养基地小龙虾质量安全例行抽样检测结果全部合格。全市有10家稻虾种养基地通过了稻、虾产品商标注册,面积2.6万亩,年产“稻田虾”近4000吨、“虾田米”1万余吨,产品主要销往南京、上海、北京和合肥等大中城市,深得消费者认可。发展稻虾种养产业,促进了农村劳动力就地就业和农民增收,据不完全统计,全市从事小龙虾产业人数达到10万多人,小龙虾加工企业3家,饲料、鱼药和网具销售门店327家,小龙虾餐饮店1200多家,小龙虾加工、流通、服务业产值近18亿元。近三年来全市有2147户多户、4735贫困人口,通过发展稻虾种养,摘掉了贫困帽子,走上了致富之路。

四是科技推动,不断提升稻虾种养水平。围绕稻虾种养关键技术环节加强产学研合作,分别与上海海洋大学、安徽农业大学、安徽省水产研究所等水产院校和科研单位建立了技术合作、协作关系,开展技术试验、攻关、技术集成与创新,上海海洋大学在全椒县赤镇龙虾经济合作社养殖基地建立了博士后工作站,安徽农业大学在定远建立了博士工作站。经过多年不断科研探索,获得了《稻田养殖小龙虾技术集成与优化》等国家8项发明专利及9项省级成果,编制和修订了2项省级、6项市级稻田小龙虾养殖标准,推进稻虾种养科技成果转化标准化养殖生产。结合科技下乡、千名专家进百村等活动,开展技术培训、技术咨询等多种方式的技术服务,提高稻虾种养技术水平。今年以来,全市举办“稻虾共作”专题培训71场,培训7000多人。

下一步,我市将聚焦“双百”产业目标,继续把稻虾产业作为全市现代农业发展的重中之重,坚持一张蓝图绘到底,坚定不移推进产业发展。

一是做大规模。进一步落实技术、项目、融资、保险等相关扶持政策,加大成果转化和技术推广力度,推动标准化、规模化、园林化、智能化模式应用,促进稻虾综合种养产业健康发展。确保到2021年,全市稻虾种养面积达到100万亩。

二是做优品牌。增强行业整体品牌意识,支持市稻虾产业发展协会创建稻田虾、虾田米区域公共品牌,破解品牌碎片化问题,打造拳头产品。积极组织关于虾稻产品的节庆、展会、评选等活动,放大媒体宣传效应,增强品牌影响力。

三是做强产业。坚持把小龙虾、虾稻米等产品精深加工作为主攻方向,加大产业招商引资力度,支持龙头企业建立生产基地、深化产销合作、发展精深加工,提升产品附加值。深入开发小龙虾种苗繁育、烹饪餐饮、物流运输、电商运营、休闲垂钓、旅游观光等新业态,延伸产业链条,力争2021年实现虾稻产业综合效益100亿元。

谢谢大家。

 
举报收藏 0打赏 0评论 0
 
更多>同类行业资讯
推荐图文
推荐行业资讯
点击排行
 |  加入我们  |  公司发展史  |  未来愿景  |  联系我们  |  关于我们  |  技术与支持  |  网络营销  |  发布商机  |  发布新品  |  发布采购  |  网站地图  |  排名推广  |  广告服务  |  RSS订阅  |  渝ICP备2022001431号  |  渝公网安备50010202001464号
Powered By DESTO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