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是一篇关于淡水小龙虾养殖方法和环境条件的文章,里面是我们精心整理的淡水小龙虾养殖方法和环境条件、淡水小龙虾养殖条件和方法的精彩内容,喜欢就继续关注我们!
淡水小龙虾养殖方法和环境条件 淡水小龙虾养殖条件和方法
土质好坏是新建虾场的重要条件。土壤可分为:壤土、黏土、沙土朦等多种。而用来建造虾池的土壤以壤土、黏土为好,沙土最差。因为黏质土池塘容易板结,坚而不易漏水,保水力强,水中的营养盐类不易渗漏损失,有利于饲料生物的繁殖,而沙质土池塘易渗水,不能保水且易漏水和崩塌,容易造成池水清瘦,不利于饲料生物的繁殖。虾池经过几年养殖后,由于积存残饲、而淡水虾大都营底栖息生活,环境恶化易导致病害的发生。粪便和生物尸体与泥沙混合形成淤泥,淤泥过多、有机物耗氧过大,造成下层水长期呈缺氧状态,致使下层氧债高。此外,由于在缺氧条件下,有机物产生大量的有机酸类等物质,使pH值下降,引起致病微生物的大量繁殖。与此同时,淡水小龙虾营底栖生活,在不良的环境条件下,其抵抗疾病的能力减弱,新陈代谢下降,容易引发虾病。因此,改善池塘养殖环境,特别是防止淤泥过多,是养殖的重要措施。一般来说,在精养虾塘中,淤泥厚度保持在15cm以内为妥。
对于淤泥过多的老池塘可采取下列措施:
(1)清塘:排干池水,挖除过多淤泥,作为作物或青饲料的肥料。池塘要求每年排水一次,干池后挖去过多淤泥。
(2)晒池:排干池水清塘后,通过日晒和冰冻不仅杀灭病菌,而且增加淤泥的通气性,促使淤泥的中间产物分解、矿化,变成简单的无机物。
(3)消毒:池塘使用生石灰,除了杀灭寄生虫、病菌和害虫等以使池塘保持微碱性的环境和提高池水的硬度,增加缓冲能力,并使淤泥中被胶体所吸附的营养物质代换释放,以增加水的肥度。
土塘鲺养殖密度注意什么
养殖准备:在池塘四周种植一些水草,放养前用生石灰将池塘进行消毒。放养密度:每亩放养2-3万尾鱼苗。投喂饲料:田螺、河蚌、蝇蛆、鱼虾、红虫、蚯蚓等。日常管理:每隔15天左右换一次水。防治病害:使用硫酸铜、鱼菌清、食盐水、甲醛溶液等进行防治。
一、养殖准备
1、首先要选择地方修建好养殖池,一般可以利用池塘进行养殖,养殖池的四周水资源丰富,方便排水、换水,池塘的底部需要修平整,然后在进水口和排水口的位置布置防逃网。
2、在池塘四周可以种植一些水草,可以起到净化水质和遮阴藏身的作用,还可以在池塘四周布置一层围网,避免敌害进入,在放养前用生石灰将池塘进行消毒,有利于减少病害发生。
二、放养密度
1、要选择体质好、健壮、没有疾病感染的、没有外表及内在伤害、规格大小均匀的土塘鲺苗。
2、在放养前需要将鱼苗进行消毒:放入稀浓度的盐水中,清洗10分钟左右捞出,然后按照每亩放养2-3万尾的密度,将鱼苗放入养殖池中。
三、投喂饲料
1、土塘鲺是一种衣肉食为主的杂食性鱼品种,饲料种类也是比较多的,主要有田螺、河蚌、蝇蛆、鱼虾和动物内脏等,这些都是可以用来喂土塘鲺,如果是需要高蛋白的饲料,也可以使用红虫、蚯蚓和黄粉虫等这一类的饲料。
2、一般每天需要喂食土塘鲺2次,分别是在早上8点左右,以及下午6点左右,在养殖过程中,还要根据天气的变化,以及土塘鲺的生长状态等,来合理的配置饲料比例和饲养量。
四、日常管理
1、在平时的饲养管理中,需要根据水体的肥沃程度,来合理的追施有机肥,有利于培育充足的浮游生物,以增加天然的饲料,期间还需要经常换水,一般每隔15天左右换1次水,以避免水质恶化。
2、如果温度比较高的话,需要根据情况来调整换水的周期,并定期对养殖池进行消毒,一般是每隔15-20天左右用生石灰消毒1次。
3、然后就是进行巡塘管理,查看土塘鲺的生长情况和活动情况,可及时了解天气变化,做好防护措施。
五、防治病害
1、土塘鲺发生的病害是比较多的,但这些鱼病也是比较常见和频发的,在水产养殖中都可能会发生。
2、比如车轮虫病、三代虫病、肠炎病、水霉病、小瓜虫病、尾孢子虫病等,可分别使用硫酸铜、高锰酸钾溶液、鱼菌清、食盐水、硝酸亚汞、甲醛溶液进行防治。
小猪拉白痢用什么药治疗?
小猪拉白痢常用的药物有安普霉素、链霉素、环丙沙星、恩诺沙星、阿莫西林、四黄止痢颗粒及硫酸庆大霉素等,白痢是一种肠道传染病,多发于10-30日龄的小猪。
一、小猪白痢症状
1、白痢是一种肠道传染病,多发于10-30日龄。
2、小猪会突然拉稀,并具有传染性,乳房呈灰白色及淡黄白色等,拉糊状粪便伴有腥臭气味。
3、小猪还有会出现精神不佳,畏寒、脱水、吃奶量逐渐减少或者不吃,严重时还会吐奶。
4、病情较轻的小猪,时给予治疗一般能痊愈,但是很多容易反复发作而变成僵猪,到严重的时候,患病的小猪粪便会失禁,7天左右就会病死。
二、病理变化
1、病死的小猪会脱水及消瘦,皮肤也会变得苍白,肠壁也会变薄和透明,畅粘膜充血与出血易剥脱,肠系膜淋巴结肿胀,常有继发性肺炎的病变。
2、其胃粘膜会充血和水肿,肠内食物呈灰白色,伴有酸臭味及混有气泡。
三、防治药物
1、小猪可用抗菌和止泻的中药消除体内湿热,提高其免疫力,促使肠道环境良好。
2、抗菌:安普霉素、链霉素、环丙沙星、恩诺沙星、阿莫西林等。
3、清热燥湿止痢:四黄止痢颗粒,用量100g拌料300斤,治疗量加倍使用,用一个星期左右。
4、泻停:硫酸庆大霉素每次5-10mg/kg体重口服,每日2次,连用2-3天,也可用鞣酸蛋白,痢菌净按每公斤体重每次10-15mg口服,每日2次,连用2-3天。
5、促进消化吸收:小苏打、食母生、胃蛋白酶等。
6、补液:口服葡萄糖生理盐水及多维。葡萄糖生理盐水的配方:水中加葡萄糖20克,氯化钠3.5克,氯化钾1.5克,碳酸氢钠2.5克。
7、预防:在小猪出生后的第一天口服恩诺沙星或肌注土霉素0.5ml,前三天要在小猪吃完奶后将其放入保温箱,可挂保温灯使箱内温度保持在35℃左右,满一个星期的小猪可口服恩诺沙星1ml或肌注土霉素1-2ml。
8、建议:初产的母猪建议使用大肠杆菌6价苗预防接种,早期治疗白痢的药物及方法比较多,但要因地区和因时而选择,如白龙散、活性炭、大蒜甘草液、金银花大蒜液、矽炭银、调痢生、促菌生、补充硫酸亚铁和埋线疗法等,以收敛、止泻、助消化为主药,必要时可服用痢特灵等抗菌药物。
四、预防措施
1、加强妊娠母猪及哺乳母猪的饲养管理。
2、提高猪舍的卫生环境。
3、做好小猪的饲养管理。
4、注意预防性给药。
种公驴和种母驴的饲养技术
1种公驴的饲养管理
营养和饲养。通常在配种期开始前1.5个月,就应对种公驴加强饲养管理,使其具有中上等膘情,保持良好的体况。为此,必须满足种公驴的营养需要,进行科学饲养。饲(日)粮中应有充足的能量、丰富的蛋白质、矿物质和维生素,这是保持种公驴旺盛的代谢功能和产生优良品质精液的重要条件。配种任务大时,饲粮蛋白质水平可提高到15%。必要时,可喂给适量的动物性饲料,如鸡蛋、鱼粉等。每天每头驴食盐喂量为30~50g,骨粉或贝壳粉40~60g,干草应由豆科和禾本科干草组成。实践证明,当提高饲粮中蛋白质、矿物质和维生素水平时,短时期内就能迅速提高精液的品质。
增强体质。体质是种公驴各种组织器官之间以及公驴有机体与外界环境之间保持统一性和协调性的综合表现。体质是可以遗传的,但一头公驴体质的形成还受到其所在环境的影响。具备结实的体质是保证健康、旺盛的性欲和配种能力的基础。在其培育中应十分注意体质的培养和锻炼。运动不足、休闲过度或缺乏锻炼、过于肥胖,都会导致公驴性欲降低,精神萎靡,精液品质下降。可采取骑乘运动(每天1.5~2h),或每天从事2~3h轻度劳役;也可采用运动架,把公驴系在架上,上、下午各进行1h的驱赶运动。对配种任务过于繁重的公驴,要适当控制运动量,避免因运动量过大,影响公驴的体力和配种。
控制交配。对公驴的使用应有所控制,可根据其体况、年龄和以往的使用情况适度掌握。如果公驴的交配或采精次数过少,会降低公驴的性反射,使精子衰老、数量减少,以至降低或完全丧失受精能力;相反,过度交配,同样会降低公驴的精液质量,影响繁殖力或造成不育。一般年轻公驴每天交配1次为宜,壮龄公驴1天可交配2次(间隔8~10h),每周应休息1d[1]。为了安全,在饮水和饲喂后,不宜立即进行交配。而每次交配后应由专业人员牵遛15~20min,然后让公驴安静休息。
2繁殖母驴的饲养管理
妊娠母驴的饲养管理。加强对妊娠母驴的饲养管理,不仅有利于保持母驴的健康和体况,对其分娩后的体况恢复也有积极的意义,而且对保持母驴哺乳和新生驴驹的生长发育也非常重要。在妊娠初期,即胚胎发育的胚期和胎前期,胚胎尚小,体重增长不大,但分化生长非常强烈。因此,在饲养上应重视饲料的营养与质量;讲究科学配比,饲粮应具有全价与平衡的营养,但饲喂量与配种前期可基本保持一致。至妊娠的最后1/3时期,胚胎发育进入胎儿期,胚胎的生长速度和生长强度均迅速增大,必须及时增加母驴的营养供给量,保证饲粮的数量和品质能满足母体和胎儿的需要。特别是在妊娠的最后阶段,应保证满足母驴对矿物质、蛋白质和维生素的需要。一般在母驴分娩前2个月,要逐渐减少精饲料中豆类和玉米的用量,而喂给易消化、有轻泻性、质地柔软的饲料。在母驴临近分娩前几天,应将饲喂量减少1/3,但须多饮水,以适应其代谢率提高,需水量增加的生理特点。为了保证母驴分娩安全,每天都应保证母驴有缓慢的驱赶运动,有利于保持母驴正常代谢与功能,预防难产,顺利分娩。总之,母驴妊娠1个月内,容易流产,须停止使役;妊娠1个月后可照常使役;妊娠6个月后,要减轻使役[2]。
产后母驴的饲养管理。分娩是高度紧张和劳累的生理过程,分娩结束后,母驴会非常劳累和虚弱,甚至通身有汗,应将分娩后的母驴及驴驹安置在温暖宽敞的圈舍内,铺以清洁柔软的褥草,以便于母驴卧息。应及时用干布将母驴体表的汗擦干,以免产后虚弱,又外感风寒,伤风感冒,造成后患;更要防“过堂风”和“贼风”侵袭驴体。应用淡盐水清洗母驴阴户及尾根部,每天1~2次,以防污物引起感染而发生阴道炎和子宫炎,直至阴户再无恶露出现。
为使母驴能及时恢复体况,分娩结束后,待母驴稍事休息即可喂给适量的淡盐水、小米粥,帮助母驴恢复体力。在产后最初几天内,应特别注意加强对母驴的饲养管理。由于母驴此时消化器官的功能还未恢复,吸收能力很弱,在保证母驴充分休息的同时,可多喂给面汤、米粥等流状饲料。粗饲料以青干草为好,铡碎后拌以碎玉米等禾本科籽实饲料;但不要拌湿,使母驴能充分咀嚼,减轻胃肠的消化负担。据报道,用湿草料喂产后母驴,将会影响以后的配种受胎。母驴产后1周左右,应逐渐增加各种精料,如大豆、高梁、玉米、大豆饼的饲喂量,所使用的豆类籽实应预先煮成半熟、加盐拌入干草内饲喂;1周后才可用麸皮拌草饲喂。要遵循少量多次的原则,每天坚持喂4~5次,每次都应少量勤添。
参考文献:
[1]杨诗兴,彭大惠.畜禽营养与标准化饲养[M].北京:金盾出版社,2023:8.
[2]许永.肉用驴的繁殖措施[J].当代畜禽养殖业,2023(8):26.
鹧鸪育成期的饲养管理要点
育成期限制饲养育成期限制饲养的原因 鹧鸪70日至120日龄是生长最快的阶段,若不限制饲养,不仅饲料消耗多,而且体重会过大过肥,性成熟早,产小蛋的比例大,要达到标准蛋重的时间长,产蛋高峰不高,且不持久,还可能造成难产,导致产蛋量降低,繁殖机能下降,受精率降低。正确的限制饲养既能提高产蛋量,又能节省饲料,是种鹧鸪培育成败的关键限制饲养的方法因为鹧鸪有好斗的野性,易产生啄癖,所以限制饲养最好采取限制饲料质量的方法,让其自由采食,减少啄癖的产生。一般采用低能量低蛋白的饲料饲养。育成期饲料的营养水平是每公斤含代谢能2700-2750千卡、含粗蛋白14.5%-15%,但必需氨基酸要保持平衡。此外要供给充足的矿物质和维生素。开始限饲的第一周,饲料改变要逐渐过渡,以免造成大的应激限制饲养的时间限制饲养的时间和限制的程度主要依鹧鸪的体重而定,一般从12周龄开始至29周龄止限制饲养时的注意事项要经常检查,如发现有生长发育不良、体质瘦弱的鹧鸪,将其取出停止限制饲养。②取样称重要有代表性,不要只称一笼,而且每次称重的时间要相同。③育成期鹧鸪若发生疾病或受到强的应激时要停止限制饲养,大小分开饲养。随着鹧鸪不断长大,要及时调整饲养密度,待其恢复后再继续限饲育成期管理适当分群逐渐减小饲养密度,强弱分群,保证鹧鸪有适当的活动场地,减少发生互啄、互斗的现象,促使生长发育一致。体质增强。笼养鹧鸪育成期适当的饲养密度是11-17周龄每平方米35只至40只,18至24周龄为25只至35只,25至29周龄为20只至30只及时淘汰不适于留种的鹧鸪除在限制饲养开始之时淘汰那些生长发育不良,或不符合留作种用的鹧鸪以外,在育成期还应经常注意观察,把不健康的、不能留作种用的及时淘汰处理。开产之前再进行一次淘汰,将发育不良、畸形、第二性征表现太差、太过早熟、产小蛋的鹧鸪淘汰及时转入产蛋舍育成鹧鸪在临开产经过淘汰整理之后,应及时转移到产蛋舍,使鹧鸪有足够的时间适应和熟悉新的环境,不能在产蛋开始后才进行转移。原则上在产蛋前2-4周将鹧鸪转入产蛋舍,同时准备好产蛋期的饲养工作。
坚持做好卫生防疫消毒工作防疫工作是保证鹧鸪培育成功的重要措施。要坚持以防为主的方针,在开产之前要做好新城疫疫苗、传染性鼻炎疫苗、支原体疫苗等疫苗的防疫注射工作光照管理光照与鹧鸪的采食、饮水、活动有很大的关系。光照管理的原则是在保证鹧鸪正常发育的前提下达到适时开产的目的。光照的颜色以红色和白色为好。集约化室内饲养后备鹧鸪控制光照的原则如下:①采用遮光法。其做法是在每天下午下班时,用遮光布挡住门窗,晚上不要开灯;第二天早上上班时把遮光布收起。②采用自然光照。这种方法适用于秋分至冬至开始育雏的鹧鸪群。③光照的强度不宜太强,以免造成啄癖,也不可直射到鹧鸪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