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一个知识分享和传播的平台,耐心阅读到最后,终将有惊喜和收获。
谁诱惑了麻辣诱惑?
文 | 步日欣
麻辣诱惑,一个刻在我们味蕾上的记忆。
曾经是餐饮界的一股清流,在这个较为传统的行业里,麻辣诱惑素来走在创新前沿。
但最近,这股清流变成了泥石流,而且有种种迹象显示,麻辣诱惑陷入了无法自拔的泥石流。
2019年11月27日,麻辣诱惑的供应商们聚集在西单门店,打出了“麻辣诱惑、麻小,拖欠供应商货款”样的横幅,随着媒体关注度逐步上升,一系列问题都显现在曝光灯下。
从2018年7月起,对于供应商货款的支付,麻辣诱惑就已经力不从心,而到了2019年,陆续很多门店开始关门大吉,上海麻辣诱惑公司更是在4月完成了注销清算;旗下的热辣生活门店,基本上处于歇业和半歇业状态;员工也自爆已被欠薪三个月……
面对逼上门的供应商集体讨债,麻辣诱惑并没有给出一个妥善的解决方案,只在11月29日上午,安排员工现场临时打印并发放了一份《供应商还款计划》,分发给了在场的经销商们。
这份供应商还款计划,没有加盖公章、没有负责人签字,充分说明,麻辣诱惑已经到了破罐子破摔的境地了。
在经济寒冬之中,肃杀一切,最红火的当属餐饮业了。想想也能理解,除了线上吹吹水,线下聚餐侃大山,我们还能干点儿啥?特别还是红红火火的麻辣味儿,这个时间点出问题,着实让人难以置信。
回到本文开头,麻辣诱惑,这股餐饮界的清流,曾经被很多商学院当做分析案例,搬上了MBA的讲堂,这样一个“有里有面”的标杆,为什么就混到了如此境地?
"极致单品"、“爆品”、“品牌重塑”、“白鳃虾才是干净虾的行业标准”、“中央厨房”、“海外养殖基地”……这些,曾经都是让麻辣诱惑赚足眼球的标签……
成立于2002年的麻辣诱惑,是较早的引入中餐标准化的餐饮品牌,曾主打水煮鱼、毛血旺、水煮鱼、香辣蟹等经典川菜,创始人韩东也很有创新思维,将菜品定位成为细分的“麻辣味型”,聚焦了餐饮领域的一个细分门类,这对于那个思维尚未互联网化的年代,确实是一个不小的创新。
然而,随着谣言瓦解,小龙虾开始火遍大江南北,此时,麻辣诱惑开始将品牌进一步聚焦于小龙虾。旗下分割了麻辣诱惑、热辣生活、麻小三个品牌,其中,“热辣生活”定位零售门店;“麻小”定位小龙虾外卖。
麻辣诱惑开始了他的第二次蜕变——“极致单品”。在铺天盖地的广告推广之下,麻辣诱惑基本上和小龙虾画上了等号。
“麻辣味型的小龙虾”,成了麻辣诱惑的再一次重新定位,完成了品牌重塑,更细分,更聚焦。
此后,麻辣诱惑就开启了“持续创新”的放飞之旅,重新定义“白腮小龙虾”的行业标准,自建占地2000多平方米的现代化中央厨房,打造海外供应链,完成养殖、加工、配送到餐桌的闭环……
这种骚操作,心有多大胆地有多大产,吃掉整条产业链的利润,估计餐饮界的扛把子金拱门都不敢这么想。
那么,害死他的是小龙虾吗?是小龙虾有毒么?
不是,是"极致单品"有毒。
也不得不承认,在麻辣诱惑举公司之力下,确实打造了一个“爆款”,叫个小龙虾,也成了值得发朋友圈的一种时尚。
但是,就算再火爆的单品,能撑得起一家店,撑得起一条簋街,但绝对撑不起一个集团的野心。
更何况,簋街里的单店,吸引的是整个北京城的客流,而你要实现同样的效果,需要把门店铺到到遍布北京城。
同时,消费者的味蕾,是最喜新厌旧的,所谓的“熟悉的味道”,那只存在于记忆中,天天“麻辣味型“,再热辣也受不了。
最后,天冷了,就算尼罗河那边的小龙虾还能够源源不断供给,好像吃小龙虾的人已经明显不多了……毕竟,小龙虾,必须得配勇闯天涯,喝常温的,还是冰镇的,这是个问题。
创新也不能上瘾。一时的创新是创新,天天创新,就是一种病,就成了折腾。创新不要钱的啊?有点儿运气,有点儿资金,全被折腾完了。
常思慎举,创新之道。
作者简介:步日欣
创道咨询创始人,安信融资本合伙人,北京邮电大学创业导师、经管学院特聘导师。电子工程本科、计算机硕士学位,具有证券从业资格、基金从业资格、通过CFA LII考试,先后就职于亚信咨询、中科院赛新资本、东旭集团金控集团等,拥有IT研发、咨询、投融资十年以上经验,关注投资领域为物联网、集成电路、智能制造、云计算、大数据等。“创道咨询”,通过专业化的团队,为企业提供全方位、通用化服务,包括投融资、公司治理、通用IT服务、营销推广、其他增值服务等。
感谢阅读到最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