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季,一盘小龙虾,一扎冰啤酒,可能是很多人的最爱,但是食用小龙虾却经常出现安全问题,这个夏天小龙虾可没少惹祸。
7月30日,有三名食客在“沪小胖”张杨店一起点了一桌,包括一斤极品龙虾,至尊冰镇、蒜香、十三香龙虾各一份,田螺一份,啤酒一扎,共花费1156元。第二日凌晨,三人相继出现了浑身肌肉酸疼难忍、坐立不安的症状。
根据上海市东方医院的血检结果,席上三人的肌酸磷酸激酶同工酶和肌红蛋白值飙升,应诊断为“haff病”横纹肌溶解综合症。
另一家发生类似事故的小龙虾店是位于浦东金桥的“怪兽龙虾”。目前,在“沪小胖”就餐的三名食客与在“怪兽龙虾”就餐的另外两名食客经过治疗已无大碍。
“沪小胖”与“怪兽龙虾”此事的反应都是,当晚有很多顾客,然而只有一桌出了问题。现状无法说明横纹肌溶解症是由吃小龙虾导致。
那么,什么是横纹肌溶解症呢?
这是指一系列影响横纹肌细胞膜、膜通道及其能量供应的多种遗传性或获得性疾病导致的横纹肌损伤,细胞膜完整性改变,细胞内容物(如肌红蛋白、肌酸激酶、小分子物质等)漏出,多伴有急性肾功能衰竭及代谢紊乱。
可见肌肉的疼痛、压痛、肿胀及无力等肌肉受累的情况,亦可有发热、全身乏力、白细胞和(或)中性粒细胞比例升高等炎症反应的表现,尿外观:呈茶色或红葡萄酒色尿。因本病大约30%会出现急性肾衰竭,当急性肾衰竭病情较重时,可见少尿、无尿及其他氮质血症的表现。
那么横纹肌溶解症到底跟小龙虾有没有关系呢?
现状无法说明横纹肌溶解症是由吃小龙虾导致,但大多患者表示患病前除了食用过小龙虾再无其他理由了。科学界推测,它很可能是某种藻类毒素造成,并且产生这种毒素的藻类可能不止一种。
据文献报道,横纹肌溶解综合症从1924年首次发现至今已有80多年的历史。该病在波罗的海地区、地中海地区、美国、巴西均有发生,多与食用水牛鱼、淡水鳕鱼或小龙虾等食品有关,但病例发生数很少。横纹肌溶解症是一种致病因素至今不明的病症。导致横纹肌溶解症的,并不是坊间传闻的“洗虾粉”—草酸。科学界只能确认,其致病因素是一种对热稳定、溶解于正己烷的非极性毒素,并非活的致病微生物。
尽管暂时没有直接理由说明横纹肌溶解症与小龙虾有直接关系,但出于安全起见,我们平时食用小龙虾还是要注意到以下几点:
1、最好购买人工养殖的小龙虾。不要在街头流动摊点购买小龙虾,不要自行到江边或河沟捕捞野生龙虾进食,也不要购买非养殖的龙虾。如洪水期间接触江水,未进行有效防护还存在感染血吸虫的风险。
2、应反复用清水换洗。可将买来的小龙虾放在干净水体中养殖,不断换洗,直到水体较为清澈。
3、确保完全熟透。千万不要生吃或食用未熟的小龙虾,需确保其完全熟透。可先用油炸再清炒,水煮也应保证10分钟以上,达到高温消毒效果。
4、不吃头部,不吃死虾。根据媒体报道,烹调后的小龙虾如有浓烈腥味、虾体散开发直、肉体松软无弹性、颜色变暗且壳身有较多的黏性物质,很可能是死虾。
5、进食有度。一次大量进食小龙虾可能存在诱发横纹肌溶解综合征的风险,小龙虾是高蛋白、低脂肪食物,含有丰富的嘌呤核苷酸,多吃会诱发痛风。如果再搭配啤酒更会导致尿酸增高更快。过敏体质的人尽量不要吃小龙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