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餐饮史,分上下卷。上卷《诸葛孔明伐南蛮》,下卷《干隆皇帝下江南》。
没有正式出版,主要记载在各个路边馆子墙上。
干隆/诸葛亮/有一天下江南/微服私访/讨伐南蛮/攻打司马懿/烧赤壁/忽然饥肠辘辘/军粮告急/天热士兵不思饮食/于是,当地人献上xxx/干隆/诸葛亮尝过之后/赞不绝口/龙颜大悦/遂赐名/王大爷风味鱼/张老三椒麻鸡/张嬢甜皮鸭……
做餐饮的朋友都知道,开馆子,既卖味道,也卖故事,往大了说,那叫情怀。
不光中国人,老外也是深谙此道。
比如,1929 年,美国食品刊物《通心粉杂志》(Macaroni Journal),发了一篇名为《华夏传奇》(A Saga of Cathay)的文章,讲述了马可波罗拜访中国村庄,学会面条秘技,研发出意大利通心粉的故事。
为证明所言非虚,我们花了很长时间,找到原文:
中国有干隆诸葛,老外有马可波罗,堪称骚编的源泉,灵感的火花。模板大致如下:
有一天,马可波罗来到/大都/江南/搁浅海边/不知名的村庄/遇到一位神秘的中国老人/村姑/老道/献上xxx/回到欧洲后,念念不忘/受此启发/创造了/意大利面/披萨/意大利炮…
不过,凡事有例外,不卖故事,不卖情怀,逆袭上位的有吗?
有!比如,小龙虾。
从营销的角度,小龙虾是个失败案例
小龙虾的命格,概括成8个字,生不逢时,遇人不淑。
1930年,“9.18”事变前一年,小龙虾由一帮日本人带到了南京。在民族感情加持下,之后衍生出小龙虾“基因改造产物”、“生物武器”等系列谣言。
彼时的小龙虾,还跟食物沾不上边。日本人引进它,是为了给牛蛙当饲料。处于食物链底端,可谓非常卑贱的存在。
即便是在上世纪中叶困难年月,全民野外觅食,能吃的都吃了,能扒的都扒了,也很少有人会对它下手。
(老照片:一个中国人抓到一只小龙虾,并不想吃)
正是因为无人问津,加上自身强大的繁殖能力,之后几十年,小龙虾家族韬光养晦,开枝散叶,沿江河水系,南下北上,在全国各地站稳了脚跟,成功混入了入侵物种名单。
“入侵物种”的恶名,加上对农田卓越的破坏能力,小龙虾名声算是彻底烂透了。
中国人依然对其提不起食欲,顶多把它当成家畜家禽的补充饲料。
小龙虾逆袭史
上世纪90年代,小龙虾终于遇到了生命中的伯乐。
一帮湖北农民(一说安徽),终于正确解锁了小龙虾的烹饪手法,继而发展出十三香、油焖、麻辣、茴香、蒜蓉、清蒸小龙虾若干种流派。
没有干隆皇帝诸葛孔明,也不靠马可波罗,没有故事,不讲情怀,只卖味道,小龙虾为自己带盐,一发不可收拾。
即使经历了无数谣言、泼脏水,比如“基因改造”、“重金属超标”、“横纹肌溶解”…但完全架不住小龙虾的狂潮席卷全国。
《中国小龙虾产业发展报告(2018)》:到2017 年,全国小龙虾养殖量已达到 112.97 万吨。
保守估计,成都人一年至少要吃掉1.2亿只小龙虾。
连小龙虾的故乡美国,每年都从中国进口数以万吨计的小龙虾制品。
DNA样本拷贝数量,是物种演化成功的标准之一。单从这点来说,小龙虾无疑是大赢家。
所以,你吃的,不是小龙虾,而是一部寒门逆袭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