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辛弃疾《西江月》的名句,描绘了乡野特有的情趣。如今,在里下河地区农科所高邮临泽“一稻三虾”科研推广基地,人们可以在这里撑着小舟畅游稻田,一边闻着稻花香,一边钓着小龙虾。基地负责人、研究员张家宏说,这一模式,形象点来说,是现代版的《西江月》。
稻田旅游,还可以这样玩
稻田养虾,如今已成为小龙虾养殖的主要模式,在扬州已推广3万亩左右。
种稻需要水,养虾也离不开水。水,是二者完美结合的关键要素之一。张家宏说,为了让稻田适宜养殖小龙虾,农民都会在田间挖一定宽度和深度的水渠,当稻子需要水时,就向稻田注水满过稻田;当稻子不需要水时,就放掉一部分水,只保留水渠里的水。
稻田里的水渠,过去只做小龙虾的栖息、繁殖和觅食地。这样的状况,让张家宏感觉有点浪费,“‘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稻田,自古就是一种旅游资源,而现在,需要进一步的创新,深度挖掘稻田旅游资源。”
张家宏想到了小舟,想到了小龙虾,“既然因为扬州小龙虾,稻田有沟渠,为何不来一叶扁舟呢?有了小舟,人们来游玩,除了在稻田里往来穿梭,还可以钓钓小龙虾。”
高杆水稻,让人在“稻花香”中穿梭
设想有了,还需要有实践。基地责任人李兵,今年就把设想付诸实践了。
李兵首先想到的是,不能种植常见的水稻,“常见的水稻,植株比较矮,撑着小舟在里面游玩,‘稻花香’的感觉比较淡。”
于是,他们选种了一种高杆水稻。这样的水稻,可以长到一米七,“比一般的人还要高。”
而且,选种高杆水稻,还有一个好处。由于稻前虾往往要到6月底才能卖完,而常见水稻,一般在6月上中旬就需要栽到田间,如果秧苗过早下田,小龙虾又会吃掉部分秧苗。但高杆水稻的好处是,可以到近6月底栽种,而这个时候,稻田的小龙虾几乎可以卖完。
插秧号子,也是稻田游的亮点
稻田养虾,对于种稻,有一种不方便。由于四面环水,插秧机不能进入,只能人工插秧。
虽然雇人工花费更大,但李兵却一点都不遗憾。他请来的40个工人,几乎个个都会唱插秧号子。
“今年6月25号,40个工人一边插秧一边喊号子,吸引了很多人来观看。”李兵说,其实,这也是一种旅游资源,“现在基本都是机插秧,人工插秧本来就少了,而一边插秧一边喊号子的场景,还是几十年前才能见到的。”
今年第一次尝试稻田游,明年还有新计划
眼下,李兵的水稻正是扬花灌浆期,稻田里的水满过稻田。为了便于行船(也方便小龙虾生活栖息),李兵在稻田里开了很多沟渠。
同时,稻田边还有小船,可供游客使用;李兵还准备了小钓竿,可以垂钓小龙虾。
“小龙虾喜欢肉食,一般都是准备一点肉,把肉系在钓绳上,放入水中,小龙虾就会上来吃。”张家宏说,相比钓鱼,小龙虾更好钓,即使是小孩子,都能体验。
接下来,李兵还打算在稻田里建几座平台,“游客来玩了,可以划着小舟进入稻田,登上平台,在平台上钓小龙虾。”
张家宏说,稻田旅游,如今在扬州有了初步发展,如不少地方种植了彩色稻,或用彩色稻和常规稻“绘制”稻田画;而“撑着小舟畅游稻田,闻着稻花香,钓着小龙虾”这样的模式,还是第一次尝试。
“人在舟上,从稻田里缓缓前行;天际边,蓝天白云。”张家宏认为,这样的场景,确实是《西江月》的味道。
扬州发布记者 向家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