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79年,安徽蚌埠,南山路。
下岗职工石顺利为了生计,在街头支起了摊子,成了第一批个体经营户。每晚,他炒个三五斤大蚂虾,养家煳口。
在还没有盱眙、潜江的年代,在这个把小龙虾叫做蚂虾的皖北小城里,这只是众多的谋生手段之一。
但他没想到,在未来的20多年里,这条街甚至这座城市,会陷入一场关于蚂虾的血雨腥风中……
6年后,南山路上来了第二家摊主——阿亮。
白天,虾摊没开的时候,他就去蚌埠火车站,拦截那些来卖蚂虾的货商。
“3块一斤。”
“我要150斤,给你加2毛,一定要这样的!”
他一袋一袋挑,看中个大肥美的,就加钱把货拦下。
就在石顺利和阿亮开起虾摊的时候,吴孝怀还坐在蚌埠造纸厂的办公室里,当他的供销科长。
直到1996年,他突然“被下岗”了。
做了十多年的科长,突然没了生计,他想到了在南山路开虾摊的好友吴顺利
1997年5月8日,吴孝怀的虾摊开业了。
1997年,这是最好的时代。
之后的2个月里,这条街上开了20多个摊子,做的生意也出奇地一致,油爆蚂虾。看到有石顺利这个“虾王”,什么虾圣、虾仙、虾霸都出来了。
就这样,在烟火和油香的缭绕中,南山路有了个更接地气的名字——蚂虾街。
最早的石顺利,最强势的阿亮,最爱琢磨的吴孝怀,自然成了整个蚂虾街最火的店。
要在这样一条美食街里生存,竞争自然无比激烈。
吴孝怀坐着拖拉机去产地,坐上渔民的船,和他聊“自己要做安徽第一的蚂虾”。做供销的他,想打通产供销一条龙。
最要紧的还是虾,那时蚌埠人吃的都是油爆虾,口味单一,又太油腻。吴孝怀爱琢磨,他发现很多吃虾的人嫌腥,他就专门从南京请来了做虾的大厨,开发出“啤酒虾”,免费试吃,一桌一桌问。看起来笨的方法,反而是最有效的。
吴孝怀来得晚,虾摊只能设在人最少的最东边,但他反而喊出了“要想吃好虾,东头老吴家”的口号,朗朗上口,自然又是人流不断。
虽然来得晚,但爱琢磨的吴孝怀很快就站稳了脚跟。
瘸腿的阿亮发现,去火车站拦虾也不行了,营销得跟上。
于是他西装革履,端着大虾,在影楼里咔嚓几张。很快,阿亮的招牌“亮哥啤酒虾”竖了起来,成了整条蚂虾街上最大的招牌。
而“虾王”石顺利,一直老老实实,在街口最好的地方,经营着自己的虾摊。
蚂虾街的起步,有点三国三分天下的样子,又有些水浒的味道。
这三个人,都出身草莽,石顺利和吴孝怀赶上了下岗潮,阿亮腿脚不便,都没多少文化,但都有一个共同点,就是吃苦耐劳。
三个人的背后,是日渐红火的蚂虾街。1998年,蚂虾街已经成了整个安徽最大的蚂虾集散地和消费市场,甚至能看到来自盱眙的龙虾。
4-9月,进入吃蚂虾的高峰,每天有2万人来这里。来蚌埠,没有不去蚂虾街挑几近大蚂虾,整几桶扎啤的。
一条街,一桶扎啤,一盆蚂虾,一段关于蚌埠人的故事正在开始。
2002年,虾街发展到顶峰,竞争也白热化。
一直默默无闻的石顺利,突然来了个大招:用本来打算买房的钱,开了家豪华室内虾馆,可以吹着空调吃虾。
阿亮不愿意被抢了风头,很快,他的室内虾馆也开业了。而且搞了开业促销,整条街的蚂虾都是6块/斤,他的店卖5块。
哪知,在开业当天,他却被工商部门的人带走了,理由是:恶性竞争。
他跟着工商部们的人到办公室一看,石顺利、吴孝怀坐在那,翘着腿,抽着烟,谁也不愿意先开口。
市场管理局的刘队长先开口了:这街上都是6块一斤,你卖5块,大家不乐意了。
吴孝怀跟腔:你这么卖,客人都质疑我们的价格了,所以你不能卖5块。
阿亮受不了了,喊到:我买5送1总行了吧?!
这像极了商业巨头间的针锋相对,又有着草莽英雄的强词夺理。
尽管这样,阿亮促销的横幅,还是被拆了下来。
但就在阿亮的促销横幅拆掉没多久,吴孝怀的横幅挂了起来:他冠名了个羽毛球赛,100多人报名,小成本赚了个大吆喝。
在吴孝怀的横幅下,阿亮给自己打气:拼到最后一个。
三个人为了自己在蚂虾江湖上的地位,竭尽所能,明争暗斗。
也正因为他们的明争暗斗,蚂虾街走向了顶峰。2005年,短短100多米的蚂虾街,挤着70家虾摊,只要是空地,就摆满了椅子。每天有3、4万人来这里,在夜色下嘬着大蚂虾。
在顶峰的2005年,石顺利却一点都不顺利。
6月30日的晚上,石顺利的店被砸了。喝醉了酒的小年青,抄起板凳打得一团糟,脱逃的蚂虾爬了一地。
奇怪的是,半个月后,他的店又被砸,石顺利和员工也被打伤了。
消息喧嚣尘上,周围的居民也坐不住了。油烟、噪音、治安,一条蚂虾街服务了整个蚌埠,却需要南山路的居民来承担这一切“副作用”。
居民甚至联名请来律师,把蚂虾街的问题一层层向上反映。
很快,针对蚂虾街的整治行动开始了,甚至连当时的省委副书记和蚌埠市长,都亲自来了这个自己发展起来的“城市名片”。
10月,蚂虾街上发生了一起凶杀案,喝醉酒的人打架,结果捅死了一个人。蚂虾街两旁住户的心态崩了,摊主们的心态也崩了……他们都知道,这是压死蚂虾街的最后一根稻草。
2007年,蚌埠决定取缔蚂虾街。
6月,石顺利跟着大学毕业的女儿去了合肥,从此合肥多了个“蚌埠虾王”;
8月,吴孝怀还在蚂虾街上炒虾,就连这个东头老吴家的人,都明显少多了;
阿亮则关了虾摊,频繁出入夜总会,在麻将桌上输掉了20多万……
阿亮的店关了,这块曾经是蚂虾街上最大的招牌也拆了下来。
2008年夏天,又到了吃蚂虾的季节,蚂虾街正式关闭了——南山路将迎来全面改造。
有人将这归结于这里一桶多达20斤的扎啤,容易饮酒过度;
对于被打后早已心灰意冷的石顺利来说,这件事“说不清”……
的确,在特殊的历史时期,自发形成的一条畸形的商业街,必然和城市管理和居民产生矛盾。谁去,谁留,本来就是一件很难说清,但又早可预见的事情。
1997年,蚌埠蚂虾街的火爆,引起了电视人朱麾的注意。
他开始拍摄这条街上的故事,按他的预计,不出三年,蚂虾街要么在政府的引导下改善升级,要么因为污染环境和占道经营被取缔。
萧条的蚂虾街。
结果到了2000年,两种结果都没出现。他只好继续拍了7年,结果正好在十年之际,蚂虾街走向了第二种结局。
朱麾拍摄的这部纪录片《虾街十年》,曾获得2008年“中国十大纪录片奖”,小老板们的相互较劲,和执法部门的角力,个体户的艰难生存,聒噪而真实。
在蚌埠已经极盛之时,盱眙,小龙虾还是这里仅次于老鼠之后的第二大公害,当地人还在惊叹这东西怎么能吃,而全国绝大多数的人,都还念不准这两个字。
2001年,盱眙开始办第一届小龙虾节。此后,知道盱眙的人越来越多,2016年,有300万游客来盱眙吃小龙虾。
以前,是盱眙的小龙虾卖到蚌埠,现在,蚌埠五河沱湖养殖的小龙虾,都被冠以盱眙小龙虾的名号,卖给游客。
每年夏天,盱眙会举办龙虾节,几天集中吃掉50吨小龙虾。
根据《2018年中国小龙虾产业发展报告》,2017年,全中国要吃掉140万吨小龙虾,小龙虾批发价,也从阿亮进货时的3元,涨到了最高33元/斤。
如今,蚂虾街这三个字,是如同盛世一般的存在。这条小街巷,是安徽小龙虾的经典之地,诞生了安徽最早的小龙虾老板,曾经代表着安徽小龙虾的最高水平。
如今的蚂虾街。
直到现在,经历过那段辉煌的蚌埠人,说到蚂虾街,总是先无比骄傲,紧接着又是无限惋惜。
其实不是惋惜这条街,而是惋惜蚌埠的发展。回头来看,一个或许是几十年不遇的机会,就这么错过了。
石顺利、吴孝怀、阿亮……江湖中还流传着他们的传说,但他们早已不见了踪影。
前些年,在蚌埠本地论坛上,有人看到了阿亮,引来一阵唏嘘。
当地的网友说,阿亮现在在蚂虾店里打工,在街头拉人进去吃饭,站一会儿就得找凳子休息一下,一个月三千块钱。
治理后的蚂虾街重新通车了,干净,整洁,自然也没了往日的盛况。难得有人路过,总有店里的人在街边拉客,就连本地人都不愿意去了。
毕竟,在许多蚌埠人心中,蚂虾街早已经“死”了。
虾街十年,是蚌埠的十年,又何尝不是中国城市的十年。
上海彭浦夜市,广州西湖夜市,济南洪家楼夜市……
没法统计有多少个热闹的街市,变成了空荡的街道。也不知道被赶走的小贩,都去了哪里,是否填饱了肚子。
但可以肯定,没有了人,城市就丧失了活力,江湖也不再是江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