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广州南沙驱车前往梅州平远、蕉岭,需要花上五六个小时。跨越400多公里、坚守1000多个日夜,来自南沙区的帮扶队伍为这两个地处粤东北山区的中央苏区县持续“输血”、精准“造血”,积极探索因地制宜的脱贫之道。
在扶贫干部推动下,空中飞舞的蜜蜂在酿造新一季的“甜蜜收获”,水中饲养的鱼虾正肥美,灵芝、百香果、红心芭乐等各式农特产从田地里长出来……天上飞的、水里游的、地里长的,覆盖了“海陆空”的特色种养产业项目在平远、蕉岭两县的乡村落地,帮助村民“靠山吃山”辟出一条致富小康路。
50亩稻田变虾塘
在蕉岭县广福镇乐干村,稻田里正在发生新变化。8月初,离村党群服务中心不远的农田上,水稻刚收割不久,留下繁密的根茬和水草立在水面上。田块内侧挖了一道围沟,水底下,5月初投放的小龙虾和中华鳖正在四处游动。
这是今年初刚在乐干村落地的稻虾共生立体农业试验基地。在广梅指挥部的帮助下,南沙区驻蕉岭县帮扶工作队成功为当地引进广东蕉岭源健发展有限公司,探索从传统“低层次平面垦殖”向“高价值立体种养”转变的优化路径。
“田里的虫子可以变成小龙虾的口粮,这既解决了小龙虾的一部分食物来源,又可以帮水稻防虫害,相当于在稻田里构建出一个完整的生态系统。”广东蕉岭源健发展有限公司相关负责人小梁介绍,该试验基地占地50亩,已经投放了2500斤虾苗和600只中华鳖。
小龙虾成熟期约2个月,眼下便是小龙虾的捕捞时节。“我们这里的水质好,养出来的小龙虾皮很红,长得也漂亮。”乐干村党支部书记钟伟平说道,引进企业不仅承担了虾苗、饲料等成本,还专门请上海农业科学院的专家定期来村里指导种养技术,这也给村里搞稻虾共生立体农业试点壮了胆。
一年下来,每亩稻田里能出产250-300斤小龙虾,市价能卖出20元/斤,整个基地能出产一万多斤小龙虾。中华鳖售价更高,一斤能卖到100-120元,等年底估计能长到2斤重,就可以捞出来出售了。“我们估计今年收获的小龙虾和鳖在市场上价值二三十万元,纯收益至少十几万。”钟伟平算了一笔账,这相当于以往一年的村集体经济收入。
“按照我们的标准化技术进行管理,小龙虾一年至少能收获两季,要是管理得好还可以在能养第三季小龙虾,那时能卖出更高的市价。”小梁补充道,一亩地单种水稻的收益为300元/年,在采用稻虾共生的农业模式后,每亩地的年收益可以提高到2300元以上。
更值得一提的是,这50亩的稻虾共生立体农业试验基地只需要几个村民帮忙打理,稻田里处处都有独具匠心的小设计:田间摆放着物理诱虫器,被捕捉下来的虫子将会成为小龙虾的“零食”;附近山林里的鸟儿爱飞到田里啄食小龙虾,技术专家结合它们俯冲时的滑行幅度在稻田上方扯了好些细绳,既不会伤害鸟儿,又能有效防止鸟儿偷吃,兼顾效益与生态保护,尽显巧劲儿。
“甜蜜事业”越来越红火
在南沙扶贫干部的帮助下,蕉岭县蓝坊镇峰口村村民李康祥告别外出打工的日子,返乡养起了上百群蜜蜂,采集山间露水、繁花所酿出的蜂蜜,是令他踏实满足的生活甜香。
“我的蜂蜜产量低但产值高,一斤蜂蜜的价钱是其他蜂农的两三倍。”李康祥细心打开自家的蜂箱,踌躇满志。三年前,他还是村里的一个贫困户,如今凭借出色的养蜂手艺,成了当地的养蜂产业带头人。
2016年以前,李康祥靠捕捉野蜂养了十几群蜜蜂。但苦于没钱买蜂箱,规模和收益一直不见起色。后来在南沙区帮扶资金的支持下,他一口气买入100个蜂箱,“甜蜜事业”越来越红火。
李康祥的蜂场就在家附近的山上,上好的蜜源鸭掌木随处可见。他收蜜和喂养的方式跟其他人不同,一群蜂酿出的夏蜜产量约在5到7斤,只有其他蜂农的1/4。“但我的蜂蜜纯度更高,售价70元一斤也供不应求。”李康祥说道,去年他一共收了700斤夏蜜,算上卖蜂王的钱,单养蜂这项收入就有5万多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