各种令人眼花缭乱的夜宵中,小龙虾当属最亮眼的“星”之一。被誉为“社交食物”的小龙虾在年轻人中走红,是夜宵的必备佳肴,每年消耗的小龙虾以吨计数。
但你知道吗?小龙虾作为外来的入侵物种,来到中国也不过区区几十年,从池塘水沟走向大众的餐桌上用了十几年,甚至爆红也不过是这么几年才初见苗头。
那么,张牙舞爪的小龙虾,到底是如何走上中国人的餐桌的?
一只红色鳌虾的“意外着陆”
1930年的南京城夹杂着战争后的狼藉,城内的一切都百废待兴。作为重要的经济枢纽,位于南京下关南岸的中山码头,完全是一派繁忙的景象。这一天,一只从日本远道而来的红色鳌虾漂洋过海抵达了南京城的港口,终于登上了这个民国时期的特大城市。虽然只能看到来来往往的人类脚丫,但它还是挥舞着两只强有力的钳子,仿 佛在向这座城市宣誓自己的主权。
故事就是从这里开始的。
当时的人们都没有想到,最初的这一次“意外着陆”,能在几十年后的今天带来一个全然不同的时代。初到南京的红螯虾犹如这个城市的隐形者,在南京郊外的水潭里,它默默地漂流着。百里外的南京市中心在飞速发展,人口规模迅速激增至100万以上,成为中国六大城市之一,但很快又陨落。两者犹如两条毫无关系的平行线,似乎没有机会产生交集。
隐姓埋名的它拥有了“新姓名”
1960年,隐姓埋名数十载的红螯虾拥有了朗朗上口的新姓名——小龙虾。这一次它不仅仅是郊外的一处风景,更是南京人民餐桌上的一道“风景”,之所以叫风景,还多亏了它中看不中用的品质。
当时还叫南京农学院的南京农业大学刚刚升为全国重点大学,由农业部和江苏省双重领导。钱森就是当时一位南京农学院的学生,种植研究果树就是他最大的爱好。
60年代正是国家最困难的时期,学生温饱都成难题,农村的学生更甚,南京农学院还好一些,有自己的农场、蔬菜基地、畜牧场。驰名长三角的南农烧鸡那个时候连影子都还没有,学生们的任务是在野外找能吃的东西。大部分同学连小龙虾的名字都没听过。
作为一个农业爱好者,钱森发现了小龙虾。但他发现这种生物的可食部分仅占其身体的20%,渺小如它根本解决不了人民的温饱问题,不由地摇了摇头。
就这样,很长时间一段内,小龙虾还是无人问津。实在饿得不行 了,人们也会吃,烹饪方法非常简单,用盐水煮一下。
食之太腥, 弃之可惜。
三香小龙虾的江湖传说
又过了三十年,1993年,对医理略有研究的安徽人许建忠,开始对中医学里的药食同源来了兴趣。在当地摆地摊卖调料的他,已经开始把很多中药材掺进了调料里。可惜当地人不太识货,生意不佳。无奈之下,许建忠决定搬家到盱眙县,正式开一家“老许调料店”。
那时,地处淮阴地区的小县城盱眙,水产富饶,夜晚甚是美妙,大排档里人来人往,食客众多。红赤如丹,形若火龙,还有一对钳子,从长相看小龙虾的确是盱眙夜市里最靓的仔。但由于当时人们烹饪不当,小龙虾身上泛着淡淡的腥味儿,难以下咽。所以,即便当时漂流至盱眙的小龙虾学会了疯狂繁殖,满湖满沟尽是,在夜市里却依旧无人问津。
许建忠可能是这种生物命里的伯乐,觉得小龙虾大有前途的他,花了1块2毛钱拎了两斤小龙虾,开火,进锅,把家里有的调料都拿来试了试。当第十三味调料进锅的时候,淡淡的清香伴着浓烈的后味儿袭来,许建忠意识到,成了。很快,这种香料被推荐到各大饭馆里,食客们一时间懵了,小龙虾还可以这么吃?
从此以后,江湖上开始流传着十三香小龙虾的传说。许建忠想象不到后来的场景,这次不甘心的调料创新,可以在二十年后的今天掀起一场席卷中国各大城市的小龙虾潮。
曾经藏匿于池塘边、芦苇荡间的红色小龙虾,终究能走过繁华的金陵大街、走过江淮县城市井的夜市、走进千千万万个家庭,一如秦淮河边千年传唱的那几只王谢堂前燕一样。
“虾稻共生”的模式诞生
2000年10月的一天,湖北潜江的农民刘主权面对不得已接手的150亩低洼田有些郁闷。这里只能种一季水稻,涨水时还会被淹,实在是人见人嫌的地,要是没点副业,都不值当打理。
思来想去,他决定在田里养殖小龙虾。家里人觉得刘主权疯了,居然去养当时没什么出息的小龙虾。但湖北九头鸟大汉的倔脾气一般人拦是拦不住的,挺值钱的300元就这样花出去了,换了300公斤小龙虾。事实证明他是明智的。
第二年春节,满怀期待的刘主权在田里捞出了1500公斤的小龙虾,卖出了5000多块钱。但由于不懂养殖技术,等5月再来捞的时候,一只小龙虾也没捞出来。求教之后,刘主权才明白,小龙虾怕热,等天气一热就钻进泥土里避暑。这样一来,整个田里又空出来了,刘主权一拍板,趁着小龙虾避暑,又在田里种上 了水稻。
就这样,一个全新的模式——“虾稻共生”诞生了,在这个模式下,被人们瞧不上眼的低洼田,每亩净收入竟然高达3000元,一时间从最初的废地成了农民手中的聚宝盆。
刘主权没有想到自己成了一个凭借一己之力带动整个地区发展的男人。
美食街上最嗲的美味
多年以后,小龙虾成了湖北潜江的支柱产业,中国农业部渔业渔政管理局发布的《中国小龙虾产业发展报告(2018)》称,2017年 全国小龙虾养殖量达到了112.97万吨,湖北潜江年产量在全国排名 第三。连小龙虾学院都建起来了。
2003年的上海,夜宵摊头越来越多。每天下午五点开始,寿宁路餐饮一条街上就会陆陆续续有食客到访,一直到凌晨三点。街上座无虚席,辉煌时有千人吃虾的盛 景,无疑是整条街上最嗲的美味。寿宁路小龙虾一条街不仅在上海本地“如雷贯耳”,就连外地来的食客,都会慕名而来,排队等位到深夜。
这些红红的小动物,身价也已从最初的几元一斤,一路飙升至了几十元。潮流总是一个循环,小龙虾也回到了它们祖先登陆的地方——南京。时隔70年,南京城风韵犹存,只是街道上的人们 已经换了。那些穿着时髦的潘西,看着归来的小龙虾只感到陌生和 新奇,然后发自内心地爱上了它。
从此以后,小龙虾开始逐步成为年轻人间流传的新式夜宵文化。热河路上还是没有人谈恋爱,但是穿过挹江门的32路上挤满 了去中山北路吃秋林龙虾的情侣,连惠民桥水产市场都热闹起来了。从数量、口味再到烹饪形式,南京人都创下了多个小龙虾纪录。
从未能活着走出金陵城的鸭子,如今找到了一个同命相怜的新朋友。
小龙虾的社交属性
“小龙虾是最好的社交食物,因为你玩不了手机。”自从陈晓卿导演说出这句点睛之句后,小龙虾的社交地位就更加稳固了。其实小龙虾自身特点,就已被赋予社交属性。肉少就不容易有饱腹感,吃起来麻烦意味着耗时,最是适合和朋友一起聊天喝酒时的佐食,一边剥着小龙虾,一边嬉笑怒骂。根据相关报告显示,小龙虾现今的受众以20-39岁的年轻群体为主,其中外卖小龙虾更是以80后、90后为主,外卖销量占总体销量的20%。
在某餐饮平台的top10榜单中,小龙虾占了平台总销售额的4%。意味着去年一年,光是这个平台上就已经吃掉了约4.5万吨小龙虾。今年前五个月的平台成交量,已达去年全年的68%,成交金额更是达到去年的72%。可见发展势头,依然迅勐。不过任何的美食,都不要过量才好,卫生、健康是前提。怎么样,你打算什么时候叫上三五好友,和小龙虾来一次约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