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朋友圈里专注小龙虾10年的快嘴哥说:今年夏天,小龙虾行业不行了。因为大家没钱了。
题目是李碧华用过的,她的那篇《小龙虾试爱》,写了一个叫小王的男青年,以上海城中某家爆火小龙虾店为实验室,以请不同“准女友“吃小龙虾为实验,一次次试探她们与自己合适不合适。
这项实验搞了月余,小王一脑门官司。女一号见到小龙虾如同见到金子,一盘接一盘点,大快朵颐,不管形象,最终吃了12斤,遭到小王嫌弃,说,不吃小龙虾真看不出她是这种俗气人。
女二号是个真正喜欢澳洲大龙虾的、高档的人。小王却连她的提问都招架不来,
“这真的是龙虾吗,为什么这么小?”
“请给我拿来白酒,白肉配白酒。”
“什么,人太多普通啤酒都没上冰?没上冰怎么喝?”
小王败了,却依然觉得小龙虾店最能试探未来的另一半,因为在喧闹、燥热之中,在需要手口并用的吃法之上,人容易卸下面具。
跟这二年流行的那句话很像:吃到一起去才能爱到一起去。第一个提出的这个观点的人,一定有着格外的天真。毕竟吃甜粽子还是咸粽子,豆腐脑放糖还是放盐,这些争论,也是在这样的偏见里诞生的。
说到底,生的不是食物的气。这世间万物大多数,已经在用毕生来代表价值、表达观点,吃也不能幸免于难吗?
不外乎是因为,吃就像结婚,名义上最主要的东西,其实往往是附属品。话不是我说的,钱钟书说的。
好,那我们也谈小龙虾却没有在谈小龙虾地试一试。
先谈小龙虾:
它叫克氏原鳌虾,据说原产于美国,20世纪初引进日本,十几年后又因日军侵华引进中国。没什么文化。
美国人很少吃小龙虾,我在美国留洋的东北朋友,每次钓鱼都能钓到很多小龙虾,自己用酸菜炖了吃,本地邻居见了很震惊。
过去的几年,小龙虾这种略显昂贵的食物变得热门,也是经济繁荣的表征吧。所有门店都推出小龙虾,分别在产地、干净度、大小、口味上做文章,腮要白这种基础判断法已经不需要我说,我就说几个一边吃小龙虾一边谈恋爱的短章。
ONE
簋街小龙虾为什么火张小泉根本不知道。刚从西北小城来北京漂,还处在吃“田老师红烧肉”也嫌贵的阶段。硬壳少肉的食物在西北也不受欢迎,不如大口吃肉大口喝酒。喜欢张小泉的男孩也从西北来,同样处在吃盒饭嫌贵的阶段。夏天,他要带张小泉吃小龙虾,却借口说自己喜欢。
落座,胡大有好多家,不知真假。一只13块,张小泉觉得疯了。男孩点了10只,哇,130,够吃“田老师红烧肉”十天。张小泉硬不吃,男孩剥了十只,吃了一半,塞给张小泉五只。
张小泉塞嘴里觉得浪费,生平第一次吃肉,丢掉的部分比肉大,第一次一口就是13块。
那是2009年。张小泉嘴上说不要,行动却很诚实,第二天上班,在同事说下飞机看到捧着一大盒簋街小龙虾接机的老公时,张小泉第一次搭腔:“嗯,好吃,我也喜欢吃。”
此时,小龙虾是虚荣。
TWO
李丽丽去南京公干,为一群阔太太服务完,被阔太太带到老城区的老牌酒楼,春末,阔太太说只有这家酒楼有小龙虾,太早,还没上大众市场,所以,超~级~贵~。
一点10盆,阔太太们一个只要吃虾头的汁水味,一个只要吃虾尾,一个要小龙虾的汤底,配阳春面。
阔太太的儿子帅气无边,既不吃虾头,也不吃虾肉,也不拌面。
阔太太说,要是有李丽丽这样的儿媳也是不错。于是儿子问李丽丽要了手机。
李丽丽一会儿伺候这位阔太吃虾头,一会儿此后那位阔太吃虾尾,还叮嘱服务生,阳春面不要拌,只要白面。
她面前堆起山丘。吃虾头那位,虾尾剩成一堆。吃虾尾那位,虾头也在一堆。如果说不吃虾头在理,那么那位吃阳春面的,只爱吃十三香的,所有龙虾都捡在桌面。
儿子发简讯给李丽丽,说:“走,我带你脱离苦海,我送你回去。”
李丽丽假装没看见,安顿好每一端。
她回去写日记,说:“此刻,小龙虾是距离。”
THREE
张杜鹃喜欢学长很多年,去江城找他,预备献身。
学长倜傥风流,长发飘飘,常年没有固定女友。
表白完,也献身成功,跟学长牵着手,在江边走。学长牵她到最火爆的龙虾店,点了4盆,悉数剥好,虾肉堆在她面前。
“我肠胃不适,但你吃,我来给你剥虾。”学长说着,眼睛笑成月亮,咿,桃花眼。
张杜鹃一口一口吃掉肥腴的龙虾肉,吃得满手汁液,学长看着,给她擦手。
“擦,好命如我。”张杜鹃心里想。
周末结束,学长送张杜鹃去机场。依依惜别。刚上飞机,张杜鹃收到学长短信:“你,永远是我的小妹妹。”
惊喜的是,张杜鹃一点儿也不崩溃。她回来跟我讲这段故事,说,学长真是有风度,给不了我爱,至少给我好吃的。
“当代女性,最好现实精明,只图一头。
世间万众情,都是体验。”
原来,小龙虾又成了爱的替代品。
但有一天我勐然惊醒,张杜鹃的学长可能是《小龙虾试爱》里的小王,他以此为试验,一生寻找真爱。
张杜鹃狼吞虎咽、食欲满面显然不对。
但谁对呢?
喜欢在夏天吃小龙虾的人,喜欢在吃面前唏嘘不已的人,也在不明就里地,毕生找爱情。
后记:
夏日篇,深秋发,非常非常任性。
推荐你去看李碧华的《怪谈精选》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