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农面孔 | 周本翔:赶着小龙虾奔赴脱贫攻坚新战场

   2019-11-22 网友投稿5510
核心提示:曾经,他是我校1979级学生;如今,他是我校水产学院的知名教师。“把我变成农民,把农民变成专家”相比于教师职业,周本翔更像一个不折不扣的“老农民”,微胖中等身高,两鬓微白,衣着朴素,经常活跃在南

曾经,他是我校1979级学生;如今,他是我校水产学院的知名教师。“把我变成农民,把农民变成专家”相比于教师职业,周本翔更像一个不折不扣的“老农民”,微胖中等身高,两鬓微白,衣着朴素,经常活跃在南阳、驻马店、许昌、濮阳、新乡市等42个县区对水产从业技术员和农民进行培训。

入校从教37个年头,13505多个日日夜夜都扑在了学生和养殖户身上,发表有关水产专业论文30篇,出版水产专业着作和教材9部,不仅参与完成了国家级精品课程《鱼类学》的建设,还主持完成了我校首门省级在线开放精品课程《鱼类学》的建设,2018年度被评为河南省优秀教师,除此之外他还是一个让老百姓信赖的省级科技特派员。                                                   ——周本翔

01善用手机带学生玩转课堂

“同学们,把手机掏出来,进入学习通,我们开始手势签到,进行本节课的学习。”这是周本翔听见预备铃后对学生说的第一句话。在很多老师要求放下手机的时候,他反其道而行,利用手机带学生“玩转课堂”。

作为水产学院的资深老教师,周本翔老师的课堂教学方式享有很高的评价。他的讲课方式非常新颖,借助学习通软件,把PPT、课堂检测题提前导入,让学生在手机上观看PPT、进行课堂答题,更重要的是,周本翔老师可以在学习通上一键获得答题的正确率,进而更好更快地分析学生的学习困难点,及时纠正错误,这种课堂形式极大地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同时也有效营造了课堂氛围。

“学生们对于这种教学方式也比较认可,周老师与时俱进,以学生为主体,及时把握课堂动态,同时充分利用了手机这一便利的工具,使课堂变得更加丰富多彩。”水产学院辅导员龚静老师这样评价他。

2018年12月,周本翔一行前往海南学习,对如何利用“学习通”教学进行了为期三天的培训。为了让自己的思想与时俱进,周本翔决定研究这个软件并运用软件给学生上课,而这对于59岁的周本翔来说,并不容易。

整个寒假,周本翔都待在家里潜心钻研学习通,从看模板开始,先是模仿,再是总结使用方法,戴上老花镜,看着学习笔记和手机照片,“茶不思,饭不想”地设计课程、上传课件、布置作业,整个寒假,他将新学期的课程全部上传到了学习通。在春季,得以顺利使用学习通app进行教学。

“不使用软件前,学生守着手机魂不守舍,那我就使用学习软件让学生用手机上课,同时我和他们时刻互动,用软件签到、抢答、考试、讨论,在此过程中学生是否退出软件寻求帮助,都是受后台监督的,这就可以保证学生精力都用在了学习上。”谈起使用新型教学软件教学,周本翔展现出满满的自豪感。

让课堂更有趣

谈起周本翔,水产养殖学(2017)对口班的王梦月骄傲地说:“周本翔老师现在正在教我《鱼类增养殖学》,我对他有一种说不出崇拜感,在课堂上他很严格,我们每次上课前都要进行手机签到,他的课目标很明确、课堂很灵活,PPT很生动和简洁,举的例子也都特别容易理解,课堂氛围非常活跃。”

02教学生做人做事做科研

着名科学家钱伟长指出:“教学没有科研做底蕴,就是一种没有观点的教育。”具有较高科研水平的教师,必然会对教学内容思考的更为深刻透彻,对知识的把握更为精确,教学更易做到“深入浅出”。周本翔就是这样的老师。

从1982年再次迈入信阳农业专科学校(信阳农林学院前身)的大门,入学37年来周本翔发表多篇科(教)研论文,出版多部专业着作,主持完成省级科技攻关项目3项并获厅级一奖2项。

周本翔所担任的课程都是专业核心课,俗称的“吃饭课”,从专科生到学校升本后要培养应用型本科生都离不开理论与实践紧密结合,不怕吃苦的他各种实践环节都愿意先尝试一下,学生实习期间他就挤出时间,最长一次连续35天,跑到全国渔业发达的先进地区向企业学习,并结合实际指导学生。

周本翔从教以来,在东奔西走的过程中积累了不少的人脉,过去的实践经验不一定适合现在的课程教学,所以关于课程涉及到的当今的实践经验,他都会及时询问相关知识,再传授到课堂上,并把学到的经验集中讲解到信阳周边,这是理论和实践的双结合,有效地把水产的知识发挥到最大化。

在信阳农林学院官网的老师介绍中,会发现这样一段话,“周老师几十年如一日,在教书育人工作中任劳任怨,无私奉献。每年承担本(专)科课程教学2-4门,年均超额完成教学工作量283.73学时。

问及这一切,周本翔只是把它归因于“与学生在一起我常感到精力充沛,我乐在其中。”

01采访照片

周本翔在生活中是学生的良师益友。他是个有人情味的老师,每天骑着后座有鸟笼的山地车穿梭在学校中,见到学生总会关心的问候;每天6点都会准时抵达实验室,无论春严寒酷暑还是刮风甚至雨雪等恶劣天气,当学生做实验需要帮助时他定会及时伸出援助之手,是一个极其朴实、学生愿意去亲近的老师。

03赶着小龙虾奔赴脱贫攻坚新战场

“自从习总书记提出要坚决打赢脱贫攻坚战以来,我就反复琢磨自己要如何发挥专业特长结合农村现状做点贡献,在稻田里养小龙虾能起到生态互利、农业增效、农民增收、乡村振兴的好效果,又投资小、见效快、劳动强度小,非常适合留守在农村的贫困农民从事产业脱贫,由于稻虾结合稻粮,提质、环保也是政府大力提倡的好项目,我有这方面的特长,就教农民赶着小龙虾脱贫攻坚奔小康吧。”

周本翔在农村长大,从能拾稻穗麦穗开始就帮集体劳动,经历了农民春夏秋冬起早贪黑,却收获甚微,深感农业技术的重要性,那时候的他便暗自下决心要学习搞研究改变农民的现状。

成为农业院校的一位教师和农业科技工作者之后,更是深感责任重大,改变现状义不容辞,工作累不累与耕作的农民相比,生活富不富与贫困的农民相比,常从比较和回报农民中得到快乐。

周本翔(左一)

1987年,周本翔前往安徽省滁州市水产研究所,购买河蟹幼苗的时候,看见一个农户在扑捉一个奇怪的生物——“河虾”,从来未见过“河虾”的周本翔感到非常好奇,便带了些“河虾”扔进学校池塘里养殖。出乎意料的是第二年“河虾”大量繁殖,周本翔越发好奇,便去图书馆查看资料,最后才发现,它就是现在风靡全球味道鲜美的小龙虾。

通过长期坚持养殖试验,进行了土池、水泥池、稻田、藕田精养和生态养殖试验,积累了成功经验后,周本翔就开始在农民养殖户中做技术宣传和推广工作。

周本翔很看好“稻虾共养”项目,因为它投资小、见效快、周期短的养殖特点,对于脱贫攻坚很实用,是稳定粮食生产、提高稻米品质、增加农民收入、改善生态环境的优质方法。

浉河区谭家河乡千工堰村是一个很特殊的村庄——两山夹一村,村庄农户田地面积小,不适宜大面积种植。由于特殊的地理位置,村庄里多是一些留守老人,或是因特殊原因不能出外的人群,是一个实实在在的贫困村。

2016年周本翔了解村庄现状后因地制宜,制定特殊的方案,带领村民进行“稻虾共养”,对全村50多名贫困户进行多次培训,一年后便有了以饶明洋带头的一批贫困村民摘掉了贫困帽的现象。示范户曾凡志和李景祥严格按照周本翔的技术要求进行了养殖,亩产值已实现万元目标。

攻坚脱贫

周本翔还与示范户商讨了下一步如何进行分段养殖、稻虾共作、冬季无水湿法越冬提质增效技术和措施。

作为我校水产学院的河南省稻虾综合种养产业科技特派员服务团的成员,重点指导光山县青龙河农业机械化农民专业合作社采用“虾稻共生”模式,建立了面积多达5000多亩小龙虾养殖基地,水稻生长期间不施农药化肥,生产出来的“正礼”牌无公害优质大米被定为河南省着名商标,该合作社帮扶了158户贫困户、626名贫困农民就业增收。

“周老师是我们学院的老党员,他一直把党的政策方针牢记于心,积极响应知识服务地方经济的政策,几乎每个周末都服务在养殖第一线,每当通过电话、微信或亲自前往养殖基地解决了一个农民的技术问题时,他就会特别高兴。在信阳市,几乎所有养殖户都知道他是信阳市的知名专家。”水产学院冯德祥老师这样评价他。

自2018年元月至今,周本翔为各市县区“稻虾共作”培训87天(次),共计3705人,与3671人建立了电话或微信联系并经常通过网络通信指导,每天对于百姓的问题解答都要花费2个小时以上。

就这样不忘初心

俗语说“初心易得,始终难守”,而对周本翔来说,几十年如一日在教育岗位上无私奉献,默默坚守,即使在临近退休年限仍不断创新课堂形式,奔波在改革教学方式的前线,做到了真正意义上的守初心、担使命;在科研上,他的态度严谨,深耕专研,从发现小龙虾的养殖优点后,便利用自己的专业特长,投身于扶贫工作之中,低调坚守脱贫攻坚战,真正做到了为民惠民,不辞辛苦!

他,是新时代的“愚公”,“愚笨”的坚守奋斗之中,是他一颗爱生爱民的心!

 
举报收藏 0打赏 0评论 0
 
更多>同类行业资讯
  • 站长
    加关注0
  • 没有留下签名~~
推荐图文
推荐行业资讯
点击排行
 |  加入我们  |  公司发展史  |  未来愿景  |  联系我们  |  关于我们  |  技术与支持  |  网络营销  |  发布商机  |  发布新品  |  发布采购  |  网站地图  |  排名推广  |  广告服务  |  RSS订阅  |  渝ICP备2022001431号  |  渝公网安备50010202001464号
Powered By DESTO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