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彤彤的小龙虾 火热热的大武汉

   2020-04-21 网友投稿杨关4140
核心提示:今天是小区封闭“禁足”的第71天,加上武汉封城到小区封闭之间的19天,目前,我已宅居整整90天。4月中旬进入小龙虾的集中出水期,武汉解封也让本地货运更顺畅。前期受疫情影响价格非常低,随着城市解封,

今天是小区封闭“禁足”的第71天,加上武汉封城到小区封闭之间的19天,目前,我已宅居整整90天。

4月中旬进入小龙虾的集中出水期,武汉解封也让本地货运更顺畅。前期受疫情影响价格非常低,随着城市解封,终端市场集中开放,虾馆开始做外卖,小区团购也已形成习惯。这些使得小龙虾市场的整体采购需求,在明显增加。

正常年景一入夏,武汉就成了一座难以入眠的城市。被大江大湖环抱的城市,在烈日的曝晒下,蒸腾起的水汽,使得整个城市仿佛一个桑拿。

只有等到太阳落山,热气稍稍散去,武汉才会迎来真正的热闹。伴随着大排档的炒菜声、叫卖声以及武汉人特有的大嗓门,武汉开启了继“过早”之后又一项全城运动——宵夜。

在这项运动里,有且只有一个食物能成为主角,那就是小龙虾。

小龙虾,学名克氏原鳌虾,有资料记载,小龙虾原产于美国。上世纪30年代,日本人将小龙虾引入江苏地区。由于小龙虾在中国天敌稀少,凶勐顽强,它迅速占领了南方很多地区的沟渠池塘,堪称一霸。没承想,枪打出头鸟,小龙虾在走向巅峰的同时,也为日后成为“最失败入侵物种”埋下了伏笔。

1980年代,泛滥的小龙虾令人头疼,也就是这时,小龙虾命运发生转折,因为人们发现它居然可以吃。如今,小龙虾早已成为夜宵界的头牌,几乎全国所有大城市的夜宵都离不开“小龙虾”这三个字。

武汉当然也不例外。据统计,武汉人每年要吃掉超过10000吨小龙虾,在全国也是名列前茅。武汉人将小龙虾叫做“虾子”,上世纪90年代末,虾子就出现在武汉的宵夜摊上了。

武汉人吃小龙虾吃得这么早,与产地优势密不可分。上世纪60年代,江汉平原开展消灭血吸虫的运动。研究发现,血吸虫寄生在水中的钉螺里,而小龙虾又以钉螺为食物,于是当地引进了一批小龙虾来消灭血吸虫的寄宿体。后来,血吸虫消灭了,新问题也出现了,小龙虾繁殖太快,已经无法控制。泛滥的小龙虾破坏农田,善于挖洞的习性对于堤坝也造成了安全隐患。当地农民将小龙虾捕捉后碾碎喂猪,甚至集中烧毁,但都无法控制小龙虾的繁殖,以至于一些地方甚至出动飞机喷洒农药。到了上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江汉平原一带才找到了消灭小龙虾的终极办法——吃。

上世纪70年代,我下乡来到皖东农村,为江淮之间典型的半山半圩地貌,我所在的生产队以水稻种植为主,沟渠纵横,稻田、沟渠内小龙虾甚多。当地贫下中农说,那是日本鬼子细菌战留下的物种,不能吃。在那个年代,平日里别说吃肉、吃蛋了,就是蔬菜也不能天天有保证,弄点食用油更是困难。但这一切都难不倒“广阔天地炼红心”、“战天斗地干革命”的革命小将,小龙虾成为了知青们佐酒、下饭的美食,或盐水煮,或清水蒸,或辣椒炒,为正在茁壮成长的身体补充了足够量的不饱和脂肪酸、蛋白质、游离氨基酸和铁、锌、硒等微量元素,尤其虾黄的味道异常鲜美营养丰富。除小龙虾外,沟渠里的螺蛳、河蚌等也是那时的美食,经不住诱惑的贫下中农逐渐丧失了阶级立场,最后也接受了知青们的“再教育”,开始尝试着食用。

如今,我们非但不需要为小龙虾的泛滥而头疼,甚至小龙虾养殖已经成为一个巨大产业,过去那种小龙虾随手拈来的日子也一去不复返了。据统计,每年全国小龙虾产量近200万吨,湖北省就贡献了将近六成的产量。如今,从东北到西南,大半个中国,一到宵夜时间,就是红彤彤的一片,全都是小龙虾的踪影。

其实,我国到处都产小龙虾。34个省级行政区,单有小龙虾产量报告的就有21个。其中,位于前四位而且也是最有名的要当属湖北、安徽、湖南以及江苏。

湖北,话不多说,光看网友的评论和行动就知道。据数据统计显示,湖北小龙虾的养殖面积居全国第一位。不知何时起“中国小龙虾看湖北,湖北小龙虾看武汉”的说法早已传遍万家。

安徽,是敢于第一个 “吃龙虾”的省份,这里蚌埠的大蚂虾最为有名,甚至还有一条蚂虾街,每到夏日时节,蚂虾街就变得人山人海,人们在这里可以自由挑选鲜活的蚂虾,然后烹饪。

稻田,净水,湖南就是小龙虾的养殖天堂,湖南几乎各个地市都养殖小龙虾,并且均采用“虾稻轮作”的模式,湖南的小龙虾养殖面积居全国第三。

小龙虾早在上世纪80年代便成了南京人餐桌上的“常客”,到90年代,盱眙的十三香小龙虾开始身影渐现,逐步得到大家的喜爱,据统计,江苏的小龙虾养殖面积目前居全国第四。

小龙虾到底来自哪里?关于它的原产地,现在流传两种说法,一是小龙虾来自北美,二是小龙虾是来自欧洲。说它来自北美的人所执词为:在欧洲殖民者到达美洲之前,这里的原住民早已开始广泛食用小龙虾,而且美国人食用小龙虾的历史已超过100年;而说是欧洲的人则执词为:16世纪以来,瑞典人就有了吃小龙虾的传统,并且还诞生了具有几百年历史的龙虾节。

不知是什么人一直传谣,小龙虾长在臭水沟里,含重金属超标,吃了会中毒。但科学研究证明,小龙虾没毒!因为小龙虾并不长在臭水沟里,相反,小龙虾对自己生长环境的水质也有一定的要求,要是水质不好,它也不会多待。

在中国,小龙虾的做法少说也有十几种:江苏盱眙的十三香、北京的麻小、长沙的口味虾……

武汉小龙虾的口味更是变化多端:麻辣、咖喱、糖醋、芝士、榴莲……但最受认可的还是三种传统口味,油焖、清蒸和蒜蓉。

油焖大虾讲究用葱姜蒜打底,先用油爆香,然后辣椒下锅,当味道都被炼到油里之后,倒入小龙虾,随后大把的撒入调料,尤其是酱料。四五月份刚上市的小龙虾,只需要焖五六分钟,到了七月,虾子变老,就需要焖制十几分钟才行。虾黄入口有一股特有的鲜味,虾肉既有Q弹的口感又有麻辣鲜香的味道。

清蒸,是武汉小龙虾最特别的吃法。放眼全国,小龙虾的做法多是重油重口味的,清蒸确实算得上一股清流了。蒸虾保留了最原始的小龙虾本味以及口感,虾肉甜、爽、嫩、滑,搭配上蘸料,一口吞下,是一种不加任何修饰的鲜美。对于一种食材来说,最高的礼赞就是不加任何复杂的烹饪,保留它原本的鲜美。

蒜蓉龙虾,顾名思义,就是以蒜蓉为主要的调味料,只需要在加入少许的姜,其它的香料都不需要添加。蒜蓉小龙虾的最大特点是,鲜。没有重口味调料的侵入,和清蒸小龙虾一样,本来的鲜味更容易被激发和品尝。

除了这三种口味,还有一些做法的小龙虾在武汉也是非常流行。比如,卤虾。众所周知,武汉的卤味非常美味,武汉人也把做卤味的手法用到了小龙虾上。夜市上的卤虾通常一排排码好,红彤彤的颜色和鲜香的卤水气息十分诱人,剥开一只,卤水的鲜香麻辣直冲耳鼻。

又比如,虾球。将虾子去头,扯出虾肠,加入佐料爆炒三四分钟,爆炒虾球当年曾火遍江城。另一种经典的虾球吃法是烤虾球。一根钎子上穿上五六只虾球,撒上孜然和辣椒烤至金黄,看着就让人食欲大开。如今,这两种经典的虾球吃法依然存在,一些店还开发出了新的口味,比如虾球沙拉、咸蛋黄虾球等等。

不知不觉中,小龙虾成了武汉大街小巷一道靓丽的风景,人们胃里的馋虫常常被激活,每天晚上都驱使大脑神经回味一遍小龙虾的味道和样子。说也奇怪,这小龙虾的肉并不见得就比鱼虾蟹鲜嫩,可是小龙虾热在武汉,有种横扫千种食材,占尽万类美味的霸气,说来这也是咄咄的奇哉怪也啊。

有市民曰:日吃龙虾三百对,不辞长做江城人。所以每到小龙虾上市季节,便唿朋引友走街串巷去寻找小龙虾的美味。吃小龙虾最大的乐趣就是享受过程,拿在手里,先用嘴允吸一下虾身的汁水,和着辣味的感觉一直到喉咙里,顺熘而下,而手上的汤也沾染了些许鲜味辣味,放在嘴里如婴儿一样舔干净,然后再剥开小龙虾那肥美的肉带着嫩白,松松脆脆的感觉,喝一口靠杯酒,仿佛飞入天宫飘飘欲仙。有资深食客概括了吃小龙虾的窍门:掀起红盖头,轻轻亲一口,脱下红肚兜,回味到无穷。

武汉人比较“冲”,脾气大,嗓门大,这可能与武汉天气炎热有关。“冲”往好里说,在过去叫革命精神,舍得一身剐,敢把皇帝拉下马,辛亥革命第一枪、二七大罢工历史永流传;在现在叫改革创新精神,发端于武汉的市场经济改革之举还是不少。在网络时代的表现就是“愤青”、“喷子”比较多,像疫情中“骂街”的网喷就不少。

竹床、拖鞋、蒲扇时代的武汉已经过去,但武汉人的豪爽热情、耿直坦荡却始终留存。武汉人爽在没有弯弯精,有么事说么事,所以容易祸从口出,蛮容易得罪人。武汉人爽在待客热情,来的都是客,没钱也要撑面子把客人招待好。武汉人爽在重信守义,一码归一码,“拐子”、“梗朋友”满天飞。

武汉人爱当岔巴子,侠肠义胆,乐于助人,喜欢管闲事,喜欢打抱不平,路见不平一声吼,该出手时就出手。岔巴子爱管闲事爱搭白,但常常好心办坏事,吃力不讨好,掉得大。为什么?有时是盲目讲哥们义气,不讲法制观念。有时候好面子,瞎搭白,打肿脸充胖子,吃了亏还装笑。有时候是好大喜功,虚荣心强,争强好胜,恃勇抖狠,不信邪,码到搞,诈到裹,一碗水都是我的。

武汉人蛮“不服周”,曾经“大武汉”的荣耀,让武汉人都有一个共同的愿意,那就是复兴大武汉。当下,身处疫情“风暴眼”,大疫之后的武汉人正在全城聚力让“大武汉”名至实归。

初夏将至,武汉解封,大城重启,热情好客的武汉人早已准备好了一盘盘香气四溢令人垂涎欲滴的小龙虾,菜香,酒香,小龙虾的肉香在鼻子边缭绕,当然缭绕在身边的还有浓浓友情……不知不觉,武汉的夏天将会从悲情中走出,就这样快乐的渡过!

 
举报收藏 0打赏 0评论 0
 
更多>同类行业资讯
  • 站长
    加关注0
  • 没有留下签名~~
推荐图文
推荐行业资讯
点击排行
 |  加入我们  |  公司发展史  |  未来愿景  |  联系我们  |  关于我们  |  技术与支持  |  网络营销  |  发布商机  |  发布新品  |  发布采购  |  网站地图  |  排名推广  |  广告服务  |  RSS订阅  |  渝ICP备2022001431号  |  渝公网安备50010202001464号
Powered By DESTO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