仲夏夜,想起家乡的“十三香小龙虾”

   2020-04-24 网友投稿5160
核心提示:【解说】谷雨已过,中原大地气温回暖,小龙虾美食逐渐回到民众餐桌上。地处大别山区的河南省潢川县,抓住市场机遇,探索推行“稻虾共作”扶贫模式,从政策支持、配套服务、科技指导等方面延伸补充小龙虾产

文/孙燕超

(江苏海洋大学文学研究生院2020级)

中国美食太多太丰富:北京的烤鸭、西安的羊肉泡馍、云南过桥米线、内蒙古的小肥羊、陕西的刀削面……我却对家乡的“盱眙十三香”小龙虾情有独钟。

“断岭碧峰出,平沙白鸟闲。南归不厌远,况在水云间。”历代文人墨客在盱眙留下无数流光溢彩的诗词,这四句小诗便道出盱眙的神韵。

盱眙是历史文化古城,是风景如画的旅游之地,还是帝王之都、龙虾之都。每年六月,肉质鲜嫩、肥硕饱满的盱眙小龙虾便会在大江南北刮起“红色风暴”。

仲夏之夜,是这座小城最鲜活的日子。

白日里,火辣辣的太阳像是给人身上浇油,只等晚风袭来,夕阳渐没,只属于小龙虾和啤酒的夜生活这才开始,满街的小龙虾香气直飘进人的心里。

食不厌精,脍不厌细,盱眙手抓小龙虾把食材的鲜和活看得很重。食材要从就近的洪泽湖或淮河里打捞,每只小龙虾都活蹦乱跳。

提溜起小龙虾的须来看,钳子般的鳌足张牙舞爪,眼睛不足豆粒般大小,红褐色的坚硬外壳,宽扇形的尾部,腹面不安生地一紧一收着,看上去着实有趣。

街边随处可见的龙虾商贩从不卖力吆喝,好与坏一看便知,鲜活的、个大的,表面明亮的,虾身坚挺的,腹部蜷缩的,就保准没错。

买来把它灌进厚实的黑色袋子里,便可安心回家张罗一盆招牌菜了。

图/视觉中国

如何吃龙虾,盱眙人最善此道,在餐桌上,如果先上龙虾,再吃其他菜就没了胃口,所以通常是酒过三巡、菜过五味,小龙虾方才登场。这人间烟火那才叫一个有滋有味。

待到一大盆上桌,别急,吃法也有讲究的。

“牵着红酥手(用手抓起龙虾的大钳),深情吻一口(吮吸龙虾体外汤汁),抚住侬的腰(用手捏住龙虾腰部),掀起红盖头(剥掉龙虾的头胸甲)。”一首民谣这样形象地概括,仍远说不尽这吃法的快活。

当你打开虾头后,吸出一口虾汁,汁亦入味,香味全出,然后是浓香的一口肉,直至吃得大汗淋漓,辣得头晕目眩,那味道就像被迷药勾了魂,让人欲罢不能。

如今,更多新口味也接踵而至,“十三香龙虾”、“蒜泥龙虾”、“泡菜龙虾”、“香辣龙虾”等,每一种口味都能令人赞不绝口。

小龙虾得以成为淮扬菜里的新贵,与“十三香”这种配料的运用绝对脱不了干系。

这小龙虾本是田地里的害虫,危害多,繁殖速度快。但世界上有第一个吃螃蟹的人,便有第一个吃小龙虾的人。

人们最初只是将小龙虾洗净,用葱姜、食盐加以沸水高温烧煮。但味道不过瘾,食之不尽兴。

偶然间,几名退休的老中医觉得中药原料在一次利用后便倒掉,十分可惜,便将中草药用作佐料烹食,结果奇香满屋,让人啧啧称奇,于是就用中药小罐子熬制出了“十三香”,也因此有了这远近闻名的“十三香小龙虾”。

《吕氏春秋》里“五味三材,九沸九变”“必以其胜,无失其理”,阐明了火候变化规律的重要性及掌握要点。

盱眙小龙虾的烹饪大师们也善于精确鉴别旺火、中火、微火等不同火力,熟悉各种原料的耐热程度,熟练地控制用火时间,再配合这“十三香”的配方,烧出的小龙虾自然香而不腻,让人百吃不厌。

所以来盱眙吃小龙虾,总能吃出一种“文化”的味道。

我的大学同学每年放暑假,都不着急回自己的家乡,倒喜欢先结伴到盱眙游山玩水吃小龙虾,看满城小龙虾的雕像,逛全国唯一的小龙虾博物馆……这唇齿间的休闲快活,足以让每个人都爱上这座城。

原文刊登于《羊城晚报》6月27日A8版

 
举报收藏 0打赏 0评论 0
 
更多>同类行业资讯
  • 站长
    加关注0
  • 没有留下签名~~
推荐图文
推荐行业资讯
点击排行
 |  加入我们  |  公司发展史  |  未来愿景  |  联系我们  |  关于我们  |  技术与支持  |  网络营销  |  发布商机  |  发布新品  |  发布采购  |  网站地图  |  排名推广  |  广告服务  |  RSS订阅  |  渝ICP备2022001431号  |  渝公网安备50010202001464号
Powered By DESTO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