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土人才让小龙虾红遍世界
盱眙县
盱眙龙虾闻名全国,先后涌现出以“于氏龙虾”于新凯、“红胖胖龙虾”芮锋、“红叶龙虾”陈昌林等为代表的龙虾产业乡土人才典型,乡村产业富民效应明显。近年来,盱眙县转变乡土人才发展思路,坚持项目引领、内引外联、因地制宜,不断丰富人才类型,扩大人才规模,为产业发展、乡村振兴和转型升级提供强有力的人才支撑。
01
突出项目引领,使乡土产业
从“无纲之网”变成“纲举目张”
县镇联动创新实施人才工作“书记项目”,围绕乡土人才引育、创业平台搭建、服务环境打造等,排定27个“书记项目”,涵盖龙虾、黄牛、蔬菜、林果等产业,强化乡土人才创新创业扶持,压紧压实“一把手”抓“第一资源”责任。
实行挂图作战、精准发力,将“书记项目”目标明确到年度、措施细化到季度、责任明确到个人,通过定期过堂、集中观摩、季度述职等形式,全力营造发掘乡土人才、培养乡土人才、扶持乡土人才的浓厚氛围。
坚持以“特”为先、以“特”制胜,连续20年举办“中国·盱眙国际龙虾节”,全县龙虾产业从业人员超过20万人,龙虾产业品牌价值达203.92亿元,位列全国水产类品牌榜首。
坚持以节为媒,打造人有我优、人优我特、人特我精的乡土人才产业品牌,河桥镇举办“中国盱眙河桥·仇集牛肉节”、淮河镇举办“年味淮河·年货大集”等活动,不断集聚乡土人才力量,有力推动黄牛、蔬菜等产业乡土人才发展壮大,激发乡土人才领富带富作用。
02
突出内引外联,使人才发展
从“闭门造车”变成“开门迎客”
改变乡土人才闷头苦干状态,搭建人才与高校院所合作平台,推动乡土人才技艺提升、产业转型、产品提档。
紧扣乡土产业需求,先后从中科院植物所、南京农业大学、扬州大学、省淡水水产研究所等高校院所选派农业领域科技镇长团团员24名,担任产业发展“智囊团”、人才培养“导师团”,促进观光农业、特色果蔬、虾蟹养殖等产业发展壮大。
加大乡土人才扶持力度,举办“盱眙农业电商新零售”项目大赛,促进乡土产业与电商平台互融互促,拓宽乡土人才创业产品销售渠道,全年农产品电商新增销售额超5亿元。
建强人才培养载体,成立盱眙龙虾创业学院、“许记龙虾”知新书院,累计培育龙虾烧制、销售人才4000余人。联合高校院所建立创新载体,引进国家粳稻研究中心江苏分中心、江苏宁淮乡村振兴研究院、南京农业大学现代农业试验示范基地,有力推动“虾稻共生”、中草药种植等产业发展技术创新,为乡土人才创新创业提供科技支撑。
03
突出因地制宜,使乡土产业
从“一枝独秀”变成“全面开花”
强化系统思维、优化资源统筹,全面绘制人才分布地图和乡土产业地图,集中组织人社、工会、农业农村、文广旅游等单位深入开展镇村乡土人才创新创业、示范带动、技艺传承情况调研,推动形成差异化乡土产业布局。
明确全县除龙虾产业外,淮河以西平原地区着重发展水产品养殖加工,淮河以东地区着重发展特色蔬菜瓜果种植,山区丘陵地区着重发展经济林果和中药材种植,推动形成人才集聚、资源集中、智力集成。
全国人大代表、省乡土人才“三带”名人李叶红带领100余农户开荒3100亩种植碧根果等特色林果,年销售超千万元,带富一方群众;IT白领刘卫春放弃“金饭碗”甘做“农夫”,用现代经营理念带领农户打造“龙诚田园”,发展瓜果种植,每年吸引南京等地游客近10万人,带强产业发展;省乡土人才“三带”能手、盱眙雨山茶叶有限公司总经理、雨山茶第二代传承人史家健几十年专注于雨山茶工艺改造和品牌复兴,让濒临消亡的“雨山茶”重焕生机,实现种植面积、销售单价和产值全部翻番,带领制茶技艺传承;省乡土人才“三带”能手、江苏日高蜂产品有限公司创始人季福标,深耕蜜蜂产业30年,精心打造“福标”蜂产品品牌,年产量近万吨,直接带富近千人,有力推动盱眙蜂产品产业发展壮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