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秋已过,处暑又至,前两天的一场雨,让炎热的天气变得凉爽起来。
记者最近在安徽省合肥市庐江县灾区采访中发现,发生严重洪涝灾害后,当地贫困户不等不靠,积极自救,洪水退到哪儿,生产就开展到哪儿,力争把洪水造成的损失降到最低,及时化解因灾返贫致贫风险。
贫困群众抗灾救灾的生动故事,正在潜川大地上精彩上演。
8月23日下午,太阳略略偏西,冶父山镇明圣村朱老组村民朱同绪像平常一样,骑着电动车来到他的虾塘。眼瞅着被洪水淹没过的虾塘又恢复了往日的生机,他开心地笑了。
朱同绪提着塑料桶,绕着虾塘转悠,不时抓起一把饲料,抛向水面。
朱同绪对记者说:“眼下气候转凉,水温逐渐回落,是小龙虾生长的高峰期,所以饲料必须投好、投足,以加速小龙虾的成长。”
“小龙虾喜湿怕光,有昼伏夜出的习性,早上可以少投喂量,投喂以下午为主,一般占日投料量的七成。由于小龙虾游水能力较差,活动范围也小,还具有占‘地盘’的习性,应将饲料投放在塘边或浅滩上。”朱同绪说的头头是道。
今年53岁的朱同绪是2014年建档立卡贫困户,自己早年得了慢性风湿疾病,妻子肢体残疾没有劳动能力,儿子在一所技校上学。由于自身文化水平低,没有专业技能,只能在家务农赚取微薄的收入,艰难维持家里的开销。
有发展产业增收致富的想法,但苦于摸不到门路,那段时间,朱同绪不知道如何才能渡过眼前的难关。
2015年初,镇村帮扶干部走访时得知朱同绪的实际情况和真实意愿后,就为他出谋划策,推荐他发展龙虾产业来脱贫增收。很快,朱同绪就把自家的2.6亩田地整理成虾塘,开启了小龙虾养殖之路。
有了虾塘就有了脱贫致富的希望,朱同绪信心倍增,把全部精力都放在了龙虾塘里。为了防止龙虾苗被青蛙吃了、越过虾塘跑了,他每天都在虾塘边巡逻好几遍,晚上甚至都睡在虾塘边的简易棚里。
功夫不负有心人,当年年底,朱同绪的小龙虾养殖纯收入就达1.1万多元,这对一个贫困家庭来说真了不起,也让他喜出望外。通过验收,朱同绪一家顺利脱了贫。达到脱贫标准后,他第一时间写了脱贫申请书。
靠着小龙虾“跳”上了致富路,脱贫后的朱同绪对养殖小龙虾致富的底气更足了,他开始扩大养殖规模,从同组乡亲手里流转田地,将自己的虾田扩至10多亩,年收入也稳稳超过4万元。
今年以来,朱同绪的小龙虾的生长情况良好,实现产销两旺。可他万万没有想到,7月中旬的一场持续暴雨,导致他家虾塘全部被水淹没,龙虾逃逸,损失惨重。
朱同绪告诉记者,明圣村属丘陵山区,他的虾塘又正好处于低洼地,爆发山洪容易形成积水。“那天我冒雨跑过去一看,虾塘已几乎连成‘一片湖’,彻底淹了。”
洪水足足一个星期才退了下去,朱同绪每天精心“伺候”的小龙虾几乎全部“逃跑”,把他心疼的要命,“这可是我们全家脱贫致富奔小康的全部‘筹码’啊。”
“龙虾损失了,可以从头再养,人最重要的是不能失去信心。”性格要强的朱同绪说,面对这样的结果他并没有灰心,等水一退,他就抓紧修复被大水毁坏的虾塘,开始四处收购虾苗补投,又把小龙虾养殖风风火火地给干起来了。
“我有手有脚,总得想方设法自救,损失能减少一点是一点,不能只靠政府接济。”炎热的天气丝毫抵挡不住朱同绪的生产热情。记者看到,目前,朱同绪的受灾虾塘基本恢复了平常的生产状态。
朱同绪开展生产自救降低损失的故事只是冶父山镇贫困群众的一个缩影。
陪同采访的冶父山镇副镇长丁玉玲说,灾情发生后,镇里就重点关注自身抗灾抗风险能力较弱的贫困户和边缘户群体,帮助贫困群众发展“短平快”种养项目,最大限度降低因灾致贫、因灾返贫因素,确保高质量打赢脱贫攻坚“收官战”。
“朱同绪不等不靠、自力更生的做法,为当地贫困户尽快恢复正常生产秩序树立了榜样,也让他们对灾后打一场翻身仗增添了信心。”丁玉玲高兴地说。
记者临走时,朱同绪满脸微笑地与记者道别。那发自内心的笑容,像花儿一样,坚强而又温暖。(出处:庐江县融媒体中心 作者: 赵德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