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写在前面
在池塘边,看到有人钓小龙虾,小龙虾是很好吃的食物,但查阅小龙虾时,多提到小龙虾会导致哈夫病。
对小龙虾的了解是他属于入侵种,生命力顽强,可以在环境较差的地方生存,我们来看了解一下文献中的哈夫病和小龙虾。
2哈夫病
哈夫病是由于食用甲壳类食物、淡(海)水鱼致肌酸激酶增高的一种横纹肌溶解症。
哈夫病最初是1924年在泻湖区被发现,距首次发现已有90多年历史。
目前在东欧,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定义哈夫病的条件是:
24h内摄食熟水产品;血清肌酸激酶水平明显升高(正常水平以上5倍或更高);肌酸激酶肌/脑(MB)分数<5%。
3国外哈夫病的报道
1924—1926年,柯尼斯堡沿岸泻湖区东部,出现了一种奇怪的流行病,后被命名为哈夫病,患者大部分食用了鳗鱼,其中一些食用了狗鱼和江鳕。
1943年出现11例病例,其中2例死亡,1例死于尿毒症,1例死于脓毒症,患者多食用狗鱼、鳗鱼、江鳕(特别是江鳕的肝脏)。
1997年,加利福尼亚和密苏里共报道6例哈夫病,患者主要食用水牛鱼。
2001年,路易斯安娜州出现9例食用小龙虾产生哈夫病的患者,另外2例是食用三文鱼。
2008年,巴西出现27例因食用亚马逊淡水鱼,致哈夫病的病例。
患者食用的淡/海水产品主要是狗鱼、鳗鱼、江鳕、水牛鱼、三文鱼、水箱鱼以及小龙虾。
4国内哈夫病的报道
近年来,国内一些地区因食用小龙虾导致的哈夫病病例越来越多,到目前为止,大部分患者因救治及时摆脱了生命危险。
但仍有1例死亡病例出现在上海市,这是我国第一例由于食用小龙虾导致多器官功能衰竭的病例。
江苏省每年5~8月小龙虾消费量巨大,2010年7月—2016年8月,江苏省文献共记载246例病例,其中男性93人,女性153人。
食用小龙虾后致横纹肌溶解症的发病几率较小,小龙虾烹饪方式有多种,皆为高温煮熟,暂未发现烹饪方式对小龙虾中毒的影响。
即使是同餐共食,小龙虾中毒也是个别现象,中毒存在个体差异性。
临床数据显示病发时,症状以肌肉疼痛、肌无力和尿色异常为主。
在治疗后,多数患者恢复较快,症状通常在2~3d内消退,症状较轻者,不经治疗即可自愈。
5哈夫病的病因探究
德国研究人员排除了细菌和病毒的感染,并认为是一种有毒物质引起。
瑞典研究人员排除了各种工业废液造成中毒的可能性,未找到硒中毒的证据,未发现湖水中肉毒毒素的存在,过敏反应的研究也无结果。
美国流行病学家发现引起哈夫病的,是一种可溶于非极性脂类的未知毒素,该毒素在高温下依然稳定,烹调无法使之消除。
该毒素有靶组织特异性,与水螅毒素及其类似,但却无神经毒性。
理论上认为该毒素和岩沙海葵毒素类似,海葵毒素能引起横纹肌溶解,以及过度的出汗、腹痛、恶心、腹泻、心律失常等症状,但只出现在海水鱼中。
此外,岩沙海葵毒素是一种神经毒素,哈夫病无神经毒性,因此岩沙海葵毒素无致哈夫病的证据。
毒芹中毒能使横纹肌痉挛性收缩、强直阵挛性发作和心肌细胞破坏。
但哈夫病与毒芹中毒导致的横纹肌溶解综合征比较,无癫痫发作和神经毒性现象。
亚稀褶黑菇和红菇,是两种引起横纹肌溶解综合征的毒性食物。
其分离出的可能毒物环丙-2-羧酸会引起背痛、恶心、腹泻、抽搐、瞳孔收缩、肩膀僵硬和存在尿肌红蛋白的现象,毒性大,作用时间短(30min)且致死率高。
哈夫病与其比较,患者大多均能治愈,少数患者因其他并发症死亡。
美国FDA对可疑的小龙虾样品进行重金属、农药、除草剂、淡水和海洋藻类毒素的检测,结果均为阴性。
在国内,早期网上有传言洗虾粉是罪魁祸首,洗虾粉中虽有草酸的成分,含量却不足以引起人们产生肌肉溶解。
重金属污染也是影响小龙虾安全质量的问题,而小龙虾在生长过程中,通过摄食也可能在体内富集未知名的毒素。
有专家提出哈夫病病因,可能是某种由于未知条件产生的脂溶性、热稳定的淡水和/或微咸水藻类毒素在水生食物链中的生物富集现象。
由上述研究推测,该致病因子可能是一种未知的、不在现今毒素检测范围内的毒素,或是几种已知毒素复合而成的化合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