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月魔咒”“黑色五月”,一切皆心魔!

   2023-07-28 2280
核心提示:小龙虾养殖:”五月魔咒“,如何破局?(一)

五、六月份,在自然水域中,气温、光照、溶氧、食物组成和丰度等都达到了小龙虾生长所需的最佳环境条件。也就是说五月是小龙虾生长的最佳时期,可以称之为“黄金五月”。

然而,在我们现在的小龙虾养殖中,“黄金五月”却变成了“黑色五月”。

虾塘环境失去控制,水质恶化,疾病爆发,绝大多数人甚至找不到症结,更别谈找到有效的解决办法了。加上从业人员的鼓吹,媒体推波助澜,“五月魔咒”“五月瘟”应运而生。

几乎所有的人都认为这是五月气候特有的问题,在分析时,都从环境因素来找原因,比如气温、风、水体的理化指标、水草、小龙虾的密度、细菌和病毒的繁殖等等。

于是有人宣称,找到“魔源”啦:风魔、温魔、水魔、草魔、菌魔、毒魔、病魔……

放眼望去,万物都成魔!

依我看:非风魔、非温魔、非水魔、非草魔、非菌魔、非毒魔、非病魔……一切皆心魔!

五月问题的爆发,人才是绝对主因。“五月魔咒”不是“天灾”,而是“人祸”。

除去在五月出现极端天气的年份,年年岁岁,哪一年的五月气候环境不都是一样?如果池塘管理不好,在每一年的任何时候都可能爆发问题。那岂不是,年年岁岁月月日日皆“魔咒”?

这种妖魔化小龙虾养殖五月问题的行为,对产业的伤害远胜于实际问题本身。

进入五月,虾农就处于惶恐之中,风声鹤唳,杯弓蛇影。一旦风吹草动,便采取极消极的应对方式,听之任之,或干脆放弃,白白浪费了小龙虾养殖的黄金时间。

小龙虾养殖,在五月份之前好好的池塘,为什么到了五月就无法控制了呢?小龙虾最适宜的生长季节怎么就变成了“魔咒”呢?

现有养殖模式的弊端

经过这么多年的摸索、改进和推广,目前的稻虾模式和精养模式,基本上形成了一个统一的标准。池塘和稻田的结构改造,苗种的投放,饵料的投喂,水草的种植,捕捞等等操作也基本趋于相同。但这些模式本身就存在很多的弊端,因此在刚开始设计的时候,就埋下了隐患。也注定了这些弊端会在四月末到五月暴露出来。与其说小龙虾养殖的“五月魔咒”是五月气候特有的问题,不如说是前期所有问题累计到一定程度,然后在五月份集中爆发。

本人及团队,近几年通过对各种模式的试验比较研究,充分分析了各种模式的优缺点,同时对各阶段的环境因子和技术参数进行了测量和分析。结果表明,现有模式的缺陷才是五月魔咒的罪魁祸首。

根据前期虾农选择的养殖模式以及自身的管理水平,我们基本上可以预知后期(包括五月份)会出现哪些问题,包括虾的产量、规格、品质,水环境条件,虾的发病情况等。

好的模式设计将会优化环境条件,降低管理的成本和难度,提高收益。

近几年,本人及团队通过试验,能平稳度过五月的,恰恰是在模式上另辟蹊径,区别于现有养殖模式的虾塘。

然而,对小龙虾现有养殖模式的推广还在如火如荼地进行,小龙虾养殖的五月问题,将会从区域性问题变成全国性问题。同时,在推广的过程中,没有根据地域资源条件,因地制宜进行重新设计和改造,那么问题将会变得更加复杂和严重。希望推广者和引进者要充分重视。

【关于现有模式,以及现有模式的优缺点,本公众号会在以后的文章中系统来给大家讲解。】

鼓吹“五月魔咒”

妖魔化五月问题

妖魔化一件事,实际上是为无知和惰性找借口。原因大抵有两种:一是不了解事件的本质,找不到解决办法;二是不愿意去找解决办法。一旦我们把五月打上“魔咒”的封印,直接导致的结果就是消极应对。

所以专业技术人员建议的最多的方案就是:卖虾!卖虾!卖虾!池塘里没有虾了,自然就没有什么“魔咒”了。既然这都算解决办法,那干脆退出这个行业,就更安全了。

有些虾塘,本来只是一点小问题引起的少数虾的不适反应,虾农却放弃管理,导致池塘环境严重恶化,最后崩溃,疾病爆发。

只要有一点风吹草动,就采取干塘卖虾的方式。最终的结果是池塘在五、六两个月闲置。这是对资源的一种极大浪费,白白的错过了五、六两个月小龙虾生长的黄金时间。

2018年,也就是今年,一是对池塘处理方式不合理,导致疾病肆虐,造成减产(近几年,每年都这样,今年相比往年也没有特别严重),二是很多虾农采取的消极应对方式,让很多池塘闲置,没有充分利用资源。在今年整体养殖面积大幅增加的情况下,市场小龙虾的总体供应量与去年相比却明显下滑,虾价一直维持高位,就是这个原因引起的。

专业人员误导

技术人员挖坑

“专业人员误导,技术人员挖坑”主要体现在这几个方面:

一、处理问题本末倒置,南辕北辙

“好水养好虾”“好草养好虾”这个观点我是认同的,但“养虾先养水”“养虾先养草”这个观点就本末倒置了。

在具体操作中,专业技术人员建议养殖户集中所有的资源来调水和进行水草维护。为了把水调到“肥、活、嫩、爽”,不管虾的死活,频繁地投入化学药品,造成整个水体环境的急剧变化和波动。

为了要把水草种成“水底森林”,也是不断地增加养护水草的药品,反复变动水位,人工和机械不断处理,严重干扰虾的栖息生长环境。

试问,你是养虾的还是搞水环境修复的?你是养虾的还是搞饮用水净化的?你是专业种草的吗?

二、采用单极思维,不懂系统和整体把握小龙虾养殖

不会联系的看问题,把每个环节和因素孤立起来处理,陷入一个个泥沼。

在水质调控时,不联系底质、水草、小龙虾存量等其他生态因子来考虑,导致水体理化指标反复波动,变化无常。

对于小龙虾疾病的防治,一边强调“防重于治”,一边却走入找病治病的死胡同。注重病虾死虾的外部特征描述,强调后果的严重性,却没有病原病理的分析。

什么“水肿、烂腮、烂尾、烂壳、黑腮、肠炎”等等,只强调得了这些病,症状怎样,会导致怎么样的后果。产生的原因呢?没有!有些给出的原因根本就是想当然,荒唐的很。

比如“肠炎”,我们做了实验。只要是死虾,只要观察肠道,没有一个不是“肠炎”。请问,把这个作为一种病症有什么意义?

【限于篇幅,小龙虾养殖的疾病防治以后会在本公众号作专题讲】

三、专业不精,处理方式不靠谱

没有深入掌握水质调控技术,不懂养殖模式优化,不懂饵料的选择、营养搭配、投喂方式,不懂渔药的药理学,不懂因时因势合理捕捞,不懂疾病防治等等。于是折腾,很多的池塘就是折腾到了不可挽回的地步的。

本来只是因为溶氧的日变化引起的虾缺氧,却被某些技术专业人员当作疾病来治。改底,杀菌消毒,解毒调水,培藻培菌,抗应激,内服中草药加抗生素,一整套方案还没执行完,虾立马爆发疾病,这就是典型的“只要折腾不死,就往死里折腾”。

每一个池塘的情况不一样,处理的方案就应该不一样。但一些技术专业人员,一套方案打天下,“步骤1+步骤2+步骤3”,所有的池塘都一样的处理方式,或者不管是什么问题,“产品A+产品B+产品C”。

再有一些技术员根本就不下塘口,或者下塘口也是走马观花。然后根据养殖户对池塘情况的描述,很写意的下一个结论,然后给一个处理方案。这不是很可怕吗?

就好比我们看医生,西医要经过仪器的精确检测,中医也讲究“望、闻、切、诊”。要是医生只听你描述的病情或者只粗略地看了你一眼,给你一个诊断结果,然后给个治疗方案。你接受不?

可能有人说,有外部表现症状啊。没错!但因为咳嗽和发烧,就诊断为肺癌晚期,是否合理?

四、找不出症结,小龙虾被“乱拳打死”

对于五月问题,我们再来看看现在很多专业技术人员分析的原因:底质不好,水质不好,水草不好,细菌病毒大量繁殖,小龙虾密度太高,气候不稳定引起应激,投喂不足营养不均衡,环境不好免疫力降低,溶氧不足,缺钙缺能量……

基本上所有的可能影响因素都说全了。

这是原因?当认为所有的因素都是原因时,那么说明没有找到原因。当认为所有的因素都是症结时,实际上就是没有找到症结。

于是对应的治疗方案:改底、解毒调水、护草、消毒杀菌、卖虾、抗应激、增氧、免疫促生长、水产用中草药加抗生素补钙补能量……渔药种类也全了。

这是解决方案么?你去医院,药房所有种类的药都给你开一遍,这是治病方案?我估计,这一整套药吃下去,你就是活着,怕也是丢了半条命!

真正的名医,惜药如命,他会尽力地去找准病症,然后对症下药,药到病除。

还有专业技术人员最喜欢建议和采用的处理五月问题的方式:间隔一段时间,或者有事没事消毒杀菌。

认为只要杀掉了水体的细菌和病毒就安全了,这种认识是极其错误的。这完全是不了解水体的微生态系统功能,没有搞清楚水产动物的病原病理学,也没有搞清楚渔药药理学。

消毒杀菌对于水体来说,就是“化疗”,谁动不动就“化疗”?医学上,“化疗”也讲究“靶向疗法”,可有些专业技术人员建议的药物基本都是广谱性杀菌消毒剂,同时对小龙虾有强烈的刺激作用。

虾塘的环境就是这样给处理坏的,小龙虾也是这样给“乱拳打死”的。环境越处理越坏,虾越治越死。

未完待续

如果喜欢文章,欢迎分享朋友圈和转发微信群

 
举报收藏 0打赏 0评论 0
 
更多>同类养殖技术
推荐图文
推荐养殖技术
点击排行
 |  加入我们  |  公司发展史  |  未来愿景  |  联系我们  |  关于我们  |  技术与支持  |  网络营销  |  发布商机  |  发布新品  |  发布采购  |  网站地图  |  排名推广  |  广告服务  |  RSS订阅  |  渝ICP备2022001431号  |  渝公网安备50010202001464号
Powered By DESTO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