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12月昆山与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签订战略合作协议,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成果转化示范基地(昆山)揭牌成立,并合作建设昆山市阳澄湖大闸蟹产业研究院。2021年,昆山与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合作共建,入选农业农村部农业科技现代化先行县共建名单。为进一步推进先行县共建工作,聚焦昆山特色农业产业,促进河蟹产业健康发展,提升科技支撑作用,搭建产业交流沟通平台,11月11日首届昆山阳澄湖大闸蟹产业绿色发展研讨会在昆山举办。本次论坛围绕“科技赋能,绿色发展”的主题,邀请国内知名专家学者集聚昆山,交流最新科研进展,研讨产业发展思路。
本次论坛由农业农村部科技教育司、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指导,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淡水渔业研究中心、昆山市农业农村局主办。出席本次研讨会的主要领导和嘉宾有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副院长林祥明、昆山市委副书记徐华东、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淡水渔业研究中心副主任邴旭文、苏州市农业农村局副局长顾东华、昆山市农业农村局局长计华明、昆山市巴城镇人大主席汪琪、江苏省渔业协会秘书长邹勇等,还有其他来自全国高校院所专家学者、省市农业农村系统的领导同事、企业代表、媒体代表。论坛围绕稻渔综合产业、河蟹高质量发展以及新品种选育、养殖、饲料、病害等方面开展研讨。
致辞环节
昆山市委副书记徐华东致辞,他表示昆山先后入选国家乡村振兴示范县、国家农业现代化示范区、全国农业现代化科技先行县创建名单。去年以来,以创建农业科技现代化先行县为依托,与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高水平共建昆山市阳澄湖大闸蟹产业研究院,为加速科技成果转化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撑。
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副院长林祥明致辞,他表示2021年,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与昆山市人民政府签订共建“全国农业科技现代化先行县”协议,以淡水中心为主,成立大闸蟹产业研究院,在昆山开展了河蟹养殖尾水处理技术研究与应用、河蟹套养罗氏沼虾生态养殖模式集成示范、阳澄湖大闸蟹产业链增值和国内市场潜力研究、中华绒螯蟹早熟蟹新品种选育等研究及示范。今后将继续发挥技术和人才优势,以河蟹为重点特色产业,着力推动河蟹新品种、新模式、新技术、新装备的科技创新及推广应用,进一步推进昆山先行县共建、助力乡村振兴。
签约仪式
河蟹新品种创制产学研三方合作框架协议签约
报告环节
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淡水渔业研究中心邴旭文副主任主持
报告题目:稻渔综合产业高质量发展探讨
报告嘉宾:扬州大学张洪程院士
一、我国稻渔综合产业发展特征
(一)发展速度快、规模大
由于近十年的快速发展,2021年全国稻渔综合种养面积达到3971万亩,占全国水稻种植总面积的8.8%,已成为一个规模不小的大产业。
(二)发展模式多元化
稻渔综合产业全国各地均有发展,各有特色。模式丰富多彩,包括稻田养殖虾(克氏原螯虾、南美白对虾、小青虾、罗氏沼虾、澳洲淡水小龙虾等)、鱼(鲫、鲤、鲢、鳙、斑点叉尾鮰、沙塘鳢、泥鳅、黄鳝等)、蟹、鳖、蛙、螺、蛭等模式。2021年,稻虾、稻鱼、稻蟹综合产业种养面积占全国稻渔综合产业总面积的53%、38%、5%。
(三)政策支持力度大
(四)科技支撑有力
(五)可赚钱、有效益
据统计,全国单一种植水稻平均亩纯收益不足200元,而据2018年中国稻渔综合种养产业发展报告,稻渔综合种养比单种水稻亩均效益增加90%以上,亩平均增加产值524.76元,采用新模式的亩均增加产值在1000元以上。
(六)绿色生态效益好、文化内涵丰富
二、稻渔综合产业高质量发展的若干思考与探讨
(一)稻渔种养产业高质量发展核心目标是生产出高质量稻米和水产品。要生产出高质量稻渔产品首先是区域布局、高标准基地、中高端稻渔品种优化匹配。
(二)因地制宜发展稻渔综合产业模式,要与因地、因种的优质绿色高效的稻渔种养融合技术优化匹配。
第一、要以定位试验和生产实践调查相结合的研究结果为依据,建立区域化有利的稻渔综合产业高质量发展模式。
第二、要深入系统地揭示促渔增产增收、保稻稳产优质形成的温光生态特征,采用适宜投养/播栽期,衔接稻渔种养,创建资源高效利用、生产力大幅提高的稻渔融合生产模式。
第三、要综合研究评价与开发稻渔种养主要机械化种养方式,提升优质稻渔生产的现代化水平。
第四、要研究不同区域主要类型稻渔综合种养下水稻和水产动物的种养密度效应,指导因地因种合理种养密度的确定,促进水稻个、群体协调生长和水产动物高质量养殖。
第五、要进一步研究阐明稻渔种养水稻优质形成的需肥规律和水产动物大规格养殖的饲喂规律,创新简化高效的施肥和饲喂技术,既满足稻渔优质丰产,又节本省工。
第六、要摸清半深水灌溉模式下稻渔优质高产的生物生长发育规律,建立并应用稻渔兼顾、均能优质丰产的水浆管理模式。
第七、要创新与应用水稻病虫草绿色高效防控、渔病监测与安全防控技术,保障稻渔安全高质量。
(三)因地因种制宜生产出的高质量稻渔产品,按产区、按基地、按品种分等级进行收储加工,才能真正加工出质量一致的中高端品牌优质稻渔产品
(四)培育不同区域特色的骨干(龙头)企业,打造中高端优质稻渔品牌
(五)突出创意创新创造,综合地、深度地开发和利用
稻渔生产出的生物资源:第一、要创新传统食用稻渔食品加工,延长产业链;第二、要加强稻渔其他生物资源综合地、深度地利用。
(六)建立最严格的质量监控与溯源体系,使产品安全质 量经得起市场与时间的考验
三、推进稻渔综合产业高质量发展的措施建议
(一)要切切实实地重视稻渔综合产业的高质量发展。
(二)政府要进一步加强领导与顶层设计,强化有效扶持与投入。
(三)主产区要进一步强化培育有规模的稻渔综合产业骨干企业,构建绿色优质高效稻渔全产业链开发模式,打造新时代高水平产业示范区,打造有强大生命力的企业品牌与名牌。
(四)要进一步加强稻渔综合产业人才培养与队伍建设。
(五)以“品质优良、质量安全”为目标,进一步加大科技投入,构建绿色优质、节本增效、稻渔高质量融合的综合产业发展新模式与新技术。
(六)充分发挥新消费引领作用,进一步推动稻渔综合产业转型升级。
(七)充分发掘稻渔历史资源,创新稻渔科技、艺术、教育、旅游观光等综合产业大文化建设,助推高质量发展。
报告题目:关于河蟹产业高质量发展的几点思考
报告嘉宾: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淡水渔业研究中心徐跑研究员
2021年河蟹养殖面积800万亩,养殖总产量80.83万吨,总产值超千亿元;但存在集中上市、整体效益不高等问题,严重制约产业可持续发展。
一、河蟹产业关键技术点的认识
1.绿色养殖,强化政策链
2.协同攻关,配置科技链
好生态(菌藻相调控)是优质高产的重要保证;生长快(国审新品种),养成的商品规格大;病害少、成活率高、回捕率高;养成商品蟹品质优,口味鲜美;科技链完善(产学研合作),养殖风险小、综合效益高。
3.延链补链,做精产品链
市场为导向,融合新生活理念和生活方式,迎合消费需求和消费人群扩大,开发高品质和优质产品。
支持龙头企业做大做强,发展精深加工,深度延伸产品,全面提升加工竞争力和产品附加值,建立全产品链。
依靠龙头企业、合作社组织、行业协会等市场竞争主体的带动,细化产业分工,引导河蟹养殖从单一的产中环节,扩展到产前、产中、产后等各个环节。
4.培育特色,打造品牌链
加快优势特色河蟹产品的保护和挖掘,结合绿色食品和有机水产品的认证,以优势水产品质量认证标志、地理标志、产品商标,促进优势水产品标签化流通,培育名牌河蟹产品。以专业化生产,集团化经营,规模化竞争,建设产业链标准体系,树立品牌工程,以新型营销方式,扩大品牌的公信力和影响力。以产业培育品牌、品牌促进产业发展的良性循环,把渔业资源优势转化为品牌优势和市场优势,建设全品牌链。
5.三产融合,提升文化链
二、河蟹种业发展方向的思考
1.河蟹种业关键问题
种质混杂和种质退化,上市集中、产区集中,育种指标单一。构建优质抗逆超季节中华绒螯蟹“育繁推”一体化种业体系是打好河蟹种业翻身仗,实现高质量发展的必由之路。
2.中华绒螯蟹早上市新品系
3.中华绒螯蟹大规格超季节上市新品种选育(十四五攻关)
通过全基因组关联分析、现代分子生物学技术等解析大规格、早熟等主要经济性状的遗传基础和调控机制;以性腺发育和生长为主要选育指标,运用种质聚合的育种技术培育超季节上市新品种(淡水渔业研究中心);以大规格蟹比例、饲料转化系数和生长为主要选育指标,采用家系选育与分子辅助育种技术培育综合性状优良的新品种(江苏省淡水所、南京农业大学)。
三、河蟹绿色高效养殖关键技术
1.河蟹绿色养殖技术要点:养殖水质管控,主要技术措施:定期肥水,3壳以后定期投喂乳酸菌发酵豆粕,保证水草活力。定期改底补菌,预防有害病菌滋生。水温在20℃以上时,定期消毒,主要采用碘制剂和50%过硫酸氢钾。7月份以后用乳酸多肽+高效速补拌料投喂每周两次2次,能有预防螃蟹各种细菌性疾病。
2.菌藻调控技术:早期适当补充氮肥,降低pH和氨氮;高温时减少N、P营养盐。
3.河蟹上膏快的育肥模式
报告题目:河蟹上市规格等级规范探讨及建议
报告嘉宾:上海海洋大学成永旭教授
一、河蟹上市等级规范(标准)背景和意义
(一)养殖产业存在的问题
1.产量基本稳定,产品质量良莠不齐。
2.河蟹品质下降(特指风味),市场品质良莠不齐。
二、标准规范参数确定的思路
(一)高品质河蟹的营养特征和营养品质调控
营养特征:肥,“油性十足”(菊黄蟹肥)。
油性-肥:指肥满度。外观上,可看腹部“开门”宽度。大,说明肥满度越高,性腺发育好。
“鲜”和“甜”味则是指肌肉的鲜味氨基酸含量。
具体讲:河蟹好吃的特征可用5个字概括:“肥、大、香、鲜、甜”。
(二)本标准主要内容的确定
1.等级规格特殊性:常规以规格作为主要等级,除此之外,特别讲究 “肥”的等级。所以河蟹的等级规格包含两个含义: 规格+等级。
2.等级规格主要参数:
1)规格分类:规格大小。
2)等级的内涵:“肥”的等级参数确定。
具体包括上市时间;感官要求:包括外观和内容主要器官如肝胰腺,性腺的感官要求(从肥的角度) ;理化指标:分为重要理化指标:肥满度、肝胰腺指数、性腺指数和可食部分主要营养指标:肝胰腺、性腺、肌肉中常规营养成分指标(标准不含)。
3.其他指标(甜):游离氨基酸含量,高度不饱和脂肪酸含量,生物碱,类胡萝卜素含量等的指标评级(本标准没有考虑)。
三、标准参数(值)确定和依据
(一)规格
表1 规格类型划分
(二)基本要求
1.应来自清洁、无污染水域中的中华绒螯蟹。
2.市场需求--上市最佳时间(北方早,长三角晚) 。长江流域,池塘养殖雌蟹生殖蜕壳主要发生在8月中下旬,雄蟹生殖蜕壳主要发生在8月下旬和9月中旬。无论雌蟹和雄蟹,通常一定要育肥40d才能到达最佳品质效果,这样的大闸蟹膏黄肥美,肉质充实,才是品味螃蟹最好的时候,所以在长三角地区历来才有“九雌十雄”(农历的九月和十月)之说。
河蟹上市的最佳时节:菊花盛开(物候标准)。
(三)感官等级要求
(四)质量等级要求
报告题目:河蟹养殖替代幼杂鱼路径探讨
报告嘉宾:南京农业大学刘文斌教授
2021年,江苏河蟹产量约36万吨,需要250万吨冰鱼(7:1),80万吨配合饲料(2.5:1)。
配合饲料优势与应用存在问题:(1)营养丰富全面均衡,质量稳定安全,低排放环境友好。(2)投喂方便,可机械化,省工省力、减少人工成本。(3)富含有风味物质,河蟹香甜味远好于冰鲜鱼效果。(4)配合饲料催肥的河蟹不易退膏,耐暂养耐储存运输。(5)饲料成本低,全程使用每斤蟹的成本12元(2017年)。(6)抗病力强,成活率高,产量高,效益好。
从现有使用效果来看,全程投喂配合饲料对河蟹养殖是成功的、可行的。不足之处:后期育肥时间长、摄食时间长、河蟹活动范围大及风味等。
河蟹饲料技术创新路径:(1)营养与饲料配方技术;(2)配套新品种选育技术;(3)饲料工艺及料型选择;(4)饲料组合与投喂技术;(5)品质与风味保障技术。
报告题目:河蟹健康养殖及病害综合防控
报告嘉宾:扬州大学张晓君教授
一、河蟹病害发生情况及病因分析
1.河蟹肝胰腺病变综合征(“水瘪子”病):河蟹长期伏在水草下不动,摄食量骤减,不蜕壳或蜕壳困难。
主要症状:肝胰脏发白、糜烂呈水溶状,腹腔大量积水。
河蟹“水瘪子”病主要体征指标评估:(1)活力差,无主动运动现象;(2)壳硬度低,壳软;(3)步足肌肉萎缩以及积水;(4)肝胰腺颜色变淡、发白甚至水肿;(5)肝胰腺指数较低,一般低于8%甚至更低。
推测:河蟹“水瘪子”病与营养缺乏、弱毒病原、环境(水温、溶解氧、酸碱度、氨氮、亚硝态氮、有机物及有毒物质)、气候、溴氰菊酯清塘有关。
2.河蟹原体病(河蟹抖抖病)
症状:病蟹反应迟钝、行动缓慢,鳌足的握力减弱,吃食减少以致不吃食,鳃排列不整齐、呈浅棕色、少数甚至呈黑色,最典型的症状为步足颤抖、环爪、爪尖着地、腹部离开地面,甚至蟹体倒立。
病原:螺原体。
3.河蟹烂鳃病
病原:弧菌、气单胞菌等细菌性病原。
症状:病蟹鳃受感染变色,轻时左右鳃丝部分呈现暗灰或黑色,重时鳃丝全部变为黑色,病蟹行动迟缓,呼吸困难,俗称叹气病,水环境条件恶化是该病发生的主要诱因。
4.河蟹肠炎病
病原:能破坏分解几丁质的细菌。
症状:病蟹的甲壳上具数目不定的黑褐色溃疡性斑点,在蟹的腹面较为常见,溃疡一般达不到壳下组织,在蟹蜕壳后即可消失,但可继发感染其他细菌病或真菌病,引起病蟹死亡。
5.河蟹水肿病
病原:嗜水气单胞菌、拟态弧菌等细菌性病原。
症状:河蟹腹部和胸部肿胀,呈透明状,不能爬行,匍匐在池边的浅水处死亡,壳的颜色无变。
二、病害综合防控技术
报告题目:河蟹选育、绿色养殖中的几个关键问题
报告嘉宾:江苏省淡水水产研究所葛家春研究员
一、选育方法选择
1.群体选育
优点:方法简单,设施要求低,易于操作。
缺点:有近交衰退风险。
2.家系选育
优点:能保持较好的遗传多样性。
缺点:每代保存50个左右家系,个体标记、平行养殖条件均一性困难,设施要求较高。
二、大规格抱卵母蟹越冬技术
2015年前,150克以上抱卵母蟹越冬成活率50%左右。2011年起,摸索大规格抱卵母蟹越冬技术。
措施:集中强化培育,良好运输规范,良好消毒、抗病 方法,越冬期水质底质管理。
效果:150~200克抱卵母蟹越冬成活率85%以上,200~250克抱卵母蟹越冬成活率80%。
作用:良种选育大规格亲本使用进入产业生产,每年约25万千克用量。
三、蜕壳不遂症
2015年前后、2021年春高淳及周边地区多发,40%左右养殖面积。主要发生在第一、二次蜕壳,3-4月。
内在原因:蟹种营养积累不充分,部分蟹种场生产的蟹种在不同地区都发生蜕壳不遂。
池塘原因:溶解氧低,亚硝酸盐浓度>0.1毫克/升。
人为因素:短期大量使用肥料(一种或多种)。
目前正开展蜕壳不遂实验室模拟实验和机理研究。
四、大规格蟹后期死亡
时间:2020年9月、2021年10月
原因:鳃部病变
现象:大规格蟹,母蟹4两、公蟹5两以上;伤亡大于2只/亩·天;先鳃部病变,然后肝胰腺退化;鳃发黑病变,肝胰腺有好有坏,软、硬壳蟹都有,肌肉不饱满,腹水,鳃腔氨臭味;草好水清池塘伤亡多,草少水肥伤亡少。
五、河蟹养殖新生态系统构建
六、当前成活率低问题研究
原因:蟹种质量? 环境因素?哪些阶段? 投入品质量?
建议:构建套养技术,增强抵御风险能力;重视苗种质量,配套生产自培苗种;重视环境构建,减少投入降低风险;重视提高品质,创建品牌增加效益。
报告题目:河蟹新品种“光合1号”选育与养殖性能
报告嘉宾:盘锦光合蟹业有限公司刘胥教授级高工
一、“光合1号”河蟹新品种
光合1号在2011年通过国家级审定,成为我国河蟹产业的第一个新品种,成蟹规格提高25.98%,成活率提高48.59%。目前已在我国北方大面积推广。有更强的稻田适应性。
二、“光合1号”河蟹新品种性能测试
生长快,规格大,成活率高。适宜在东北、西北及内蒙地区淡水水域中养殖。
三、推广养殖类型
推广到多种水域环境,在稻田、苇塘、水库、池塘环境下均表现出优良的生长性能。
四、养殖环境适应性
新疆、陕西等西北地区连续多年养殖效果良好。安徽、湖南、河南等地区养殖,生长优势表现明显。吉林、黑龙江地区大水面养殖效益明显,新品种能够很好的适应东北地区低温、高碱的生态环境,在九月中旬前95%以上个体能达到性成熟,可以及时供应市场。
五、推广养殖效果评价
辽宁省水产技术推广总站主持,进行了“光合1号”河蟹实际养殖效果调查评价工作,调查成蟹养殖户62户,养殖面积42680亩;养殖模式包括水库湖泊养殖模式、苇塘养殖、稻田养殖模式。扣蟹养殖户25户,养殖面积5930亩。通过调查确认,剔除水源、投苗数量差异因素,综合评价,光合1号成蟹单产水平为非光合1号苗种141%(稻田)、131%(苇塘)。
报告题目:诺亚方舟河蟹标准化养殖与全产业链打造
报告嘉宾:诺亚方舟农业科技有限公司戴飞总经理
介绍了诺亚方舟公司五大产业板块:苗种研发扩繁、标准化生态养殖、水产品深加工、国内/国际销售渠道拓展、养殖技术农业现代化管理输出。诺亚方舟拥有2大育苗场、4大生态养殖基地,涵盖标准化池塘生态养殖、湖面围网保种育种、生态增殖放养3种成蟹养殖模式。
“筑链”全产业链项目的五大优势:入选国家种业阵型企业—水产补短板阵型;
大数据指导标准化生态养殖—可复制可推广的示范模式;深加工拓展产品线—养殖、加工、销售服务,形成消费市场的一二三产融合;电商激活市场销售;产业振兴带动共同富裕。
“筑链”目标:一降一增,优质种苗降成本,统一回购增收益;一挖一追,打造行业国家标准,确保养殖安全;扩产量,保质量,创品牌。
前排就座嘉宾
会场花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