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工养殖小龙虾技术小龙虾, 学名克氏原螯虾, 又称克氏螯虾、 红色沼泽螯虾, 隶属于节肢动物门, 甲壳纲,十足目, 螯虾亚目, 刺姑科, 原螯虾属。 原产北美洲, 1918 年由美国引进日本, 1929 年由日本引进我国, 现主要分布于长江中下游地区。 近年来, 该虾一直市场火爆, 价格攀升, 供不应求, 开发前景广阔。 养殖前景 克氏原螯虾对环境的适应性较强, 病害少, 耐低氧, 能在池塘、 河沟、 湖泊、稻田、 沼泽地等水体中生长繁殖, 而且能较长时间离水或穴居, 对不良环境的耐受力很强,运输方便, 运输成活率高。 这是其他虾类所无法比拟的。 同时, 克氏原螯虾苗种易繁育, 可自繁自育, 不需复杂的设备, 技术简便, 饲料易解决, 适宜人工养殖。 一般池塘精养每亩产量在 400 公斤、 利润在 1600 元以上。 市场前景 目前, 克氏原螯虾人工养殖量少, 主要靠天然捕捞应市, 其自然资源远远满足不了国际国内市场消费需求。 欧美国家是克氏原螯虾的主要消费国, 在美国该虾不仅是重要的食用虾类, 而且是垂钓的重要饵料, 年消费量 6~8 万吨, 自给能力不足 1/3。 欧盟和美国每年从中国进口螯虾量达 2 万吨。
瑞典更是螯虾的狂热消费国。 每年瑞典举行为期 3 周的螯虾节, 全国上下不仅吃螯虾, 而且人们在餐具、 衣服上绘制螯虾图案, 情景十分隆重, 瑞典每年进口克氏原螯虾就达 5~10 万吨。 西欧市场一年消费克氏原螯虾 6~8 万吨, 而西欧自给能力仅占总消费量的 20%。 近年来, 国内克氏原螯虾消费量猛增, 已成为城乡 大部分家庭的家常菜肴。 在武汉、 南京、 上海、 常州、 无锡、 苏州、 淮安、 合肥等大中城市, 一年消费量都在万吨以上。 这些大中城市, 一个晚上全市饭店、 大排档的克氏原螯虾销售量在 1.5 万公斤左右。 据有关资料介绍, 在合肥每晚能卖出 150 公斤螯虾以上的饭店和排档有 30 余家; 每晚卖 50 公斤的有 100多家; 每晚卖 10~20 公斤的小摊档则数不胜数。 南京市每年 6~9 月份, 日消费螯虾达 70~80 吨。 从目前消费水平看, 国内外市场克氏螯虾缺口极大, 发展人工养殖大有“钱” 途。 加工前景 克氏原螯虾肉味鲜美, 营养丰富, 蛋白质含量达 16%~20%, 干虾米蛋白质含量高达 50%以上, 高于一般鱼类, 超过鸡蛋的蛋白质含量。
虾肉中锌、 碘、 硒等微量元素的含量也高于其它食品, 且肌肉纤维细嫩, 易于人体消化吸收。 不仅如此, 该虾出肉率达 20%左右, 可加工虾仁、 虾尾, 且从甲壳中提取的甲壳素、 几丁质和甲壳糖胺等工业原料, 广泛应用于农业、 食品、 医药、 烟草、 造纸、 印染、 日化等领域, 加工增值潜力很大。 小龙虾形态特征 小龙虾体型粗壮, 甲壳厚, 呈深红色。 体表披一层尖硬的几丁质外壳, 身体由头胸部和腹部共 21 节组成, 头胸部稍大, 头部有触须 3 对, 触须近头部粗大, 尖端小而尖。 胸部有步足 5 对, 1~3 对步足末端呈钳状, 4~5 对步足末端呈爪状。 第 2 对步足特别发达成为很大的螯, 雄虾的螯比雌虾的更发达。 小龙虾尾部有 5 片强大的尾扇, 雌虾在抱卵期和孵化期尾扇均向内弯曲——爬行或受敌害攻击时, 保护受精卵或稚虾免受伤害。 生活习性 小龙虾对水环境要求不严, 在 PH 值为 5.8~8.2, 温度为—15℃~40℃, 溶氧量不低于 1.5 毫克/升的水体中都能生存, 在我国大部分地区都能自然越冬。 最适宜小龙虾生长的水体 PH 值为 7.5~8.2, 溶氧量为 3 毫克/升, 水温为 20~30℃。 小龙虾喜温怕光, 有明显的昼夜垂直移动现象, 光线强烈时即沉入水体或躲藏到洞穴中,光线微弱或黑暗时开始活动, 通常抱住水体中的水草或悬浮物将身体侧卧于水面, 并有掘洞的习性, 掘的洞穴深度在 50~80 厘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