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
近日,山东省生态环境厅会同省发展改革委、省工业和信息化厅、省财政厅、省工商联编制印发了《“抓环保 促发展”100例》。这些典型案例用事实和数据证实了保护生态环境和发展经济并行不悖,将为全省各地贯彻新发展理念,探索以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为导向的高质量发展新路子提供有益参考和借鉴。今天为您介绍:东平湖“水连天” 生态经济“双丰收”。
东平湖“水连天”
生态经济“双丰收”
东平湖湖区总面积627平方公里,常年水面209平方公里,最大蓄水量7亿立方米,是山东省第二大淡水湖,是黄河流域唯一重要的蓄滞洪区、国家南水北调东线工程和京杭运河复航的重要枢纽,抓好东平湖的保护与发展意义重大。
近年来,东平县牢固树立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坚持“生态立县、产业兴县、绿色发展”战略,持续推进东平湖生态环境综合整治,东平湖水质稳定达到Ⅲ类水质标准,2021年东平湖水质化学需氧量、氨氮、总磷等主要指标年均值分别为14.8mg/L、0.18mg/L、0.038mg/L,鱼类资源、水生植物增长到87种,鸟类资源增加到287种,东平湖呈现出“水清、堤固、山绿、景美”的靓丽风景线。大力培植生态工业、生态渔业、生态农业、文旅康养、临港经济等绿色产业,一湖清水激活“生态经济”。截至目前,经东平湖累计调水43.5亿立方米,为京津冀和山东半岛地区的经济社会发展和生态环境保护发挥了重要作用。
一、主要做法
(一)坚持高标准规划引领,描绘美丽东平湖。东平县围绕把东平湖打造成“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示范区”目标,大力发扬“严真细实快”工作作风,牢固树立“三敢两不怕”工作理念,积极作为、乘势而上,系统谋划、统筹推进,全面擦亮生态底色,提升绿色发展质量。一是保持战略定力。把东平湖区域生态保护作为最大的政治担当,统筹山水林田湖草系统治理,着力放大生态优势。省人大常委会高质高效推进东平湖立法,《山东省东平湖保护条例》于2021年12月1日起施行,为东平湖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提供了法制保障。二是全面对标先进。先后赴河北雄安新区和浙江省安吉县、淳安县学习考察,高位对标对表,提境界、凝共识,找差距、抓落实,全面学习白洋淀、千岛湖等生态环境保护、旅游发展和景区运营管理方面的先进经验,探寻东平湖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的新路径。三是注重系统谋划。坚持规划引领,高标准编制《东平湖区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规划》,强化与《泰安市城乡一体空间发展战略规划》《东平县空间战略规划》的相互衔接,为东平湖区域整体保护、系统治理和全面发展提供明确遵循和指引。
(二)持续推进东平湖综合整治,打造生态东平湖。今年以来,东平县以强烈的事业心和责任感,在多年综合整治的基础上,提出了纵深推进东平湖综合整治的具体规划,持续改善沿黄环湖生态环境,实现区域高质量发展。一是实施湿地修复工程。加快滨湖国家湿地公园、稻屯洼国家城市湿地公园生态修复,疏通水系、整理地形、丰富水生植物,构建多样化湿地条件,修复各类湿地3.4万亩。二是实施引水上山及灌区绿化。大力实施引水上山,改造升级泵站12座,新建供水管道150KM及增压泵站4座,灌区绿化面积超过4万亩,让荒山披绿、生态增美,群众增收。三是开展沿黄道路建设。建设36.3公里的沿黄道路,彻底解决“长期以来黄河控导工程薄弱、防汛道路不畅、沿黄群众出行不便”的状况,有效保护沿黄4个乡镇57个村庄、5.35万人、8.83万亩耕地。四是完善环湖生态隔离带管护机制。探索完善84公里生态隔离带管护机制,结合渔民转产转业,开发保洁、护绿等公益性岗位2000多个。五是沿黄环湖人居环境整治。深入开展农村人居环境“大清理、大整治、大提升”行动,切实消除沿黄环湖84个村庄、13个社区的人居环境脏乱差现象。六是全面清理黄河滩区畜禽养殖场户。拆除清理黄河滩区内157家畜禽养殖场户,推进畜禽养殖产业结构调整。七是实施河湖口清淤工程。为增加东平湖蓄水量,改善湖区生态环境,对大清河入湖口及东平湖出湖口清淤增容,清淤土方用于低洼地改造,增加库容0.5亿立方米。八是推进生态蓄滞洪区综合治理提升。加快实施金山坝迎汛除险工程和东平湖洪水南排工程,保障东平湖安全度汛,推进实施金山坝以西区域居民外迁工程,进一步提高蓄滞洪区的安全系数,全力抓好防洪减灾工作,确保黄河长久安澜。
(三)聚焦全域造林绿化,建设绿色东平湖。扎实开展生态林业发展三年攻坚行动,加快推进东平湖沿湖生态隔离带、破损山体修复等重点项目,推进全域植树造林、荒山绿化和环湖村庄环境整治,织密筑牢生态屏障,让群众尽享生态红利、绿色福利。一是扎实推进沿湖生态林带建设。规划建设沿湖生态防护林带67.6公里、1.26万亩,涵盖生态林、景观林、特色经济林3.1万亩,发挥森林在涵养水源、调节气候、保持水土、净化入湖水质方面的重要作用。二是加速推进沿湖荒山绿化及矿山生态修复工程。抢抓植树造林有利时节,对环湖4.5万亩山体进行全面绿化提升,完成荒山造林1.5万亩,实现山增绿、绿添彩、林提质的治理目标。突出因地制宜,对境内81座废弃矿山、破损山体,特别是沿黄环湖7大片区逐步进行生态修复,实施场地平整、复垦复绿,加快生态复绿进程。三是全面实施村镇绿化工程。依托美丽乡村建设、人居环境整治等行动推进村镇全域绿化,充分利用好房前屋后荒片、通村道路路肩及河边渠边塘边等闲置空地,见缝插绿、见空补绿,让群众推窗见花开、开门见绿浓。
二、取得成效
(一)东平湖环境质量显著改善。东平湖综合整治九大攻坚行动成效显著。累计拆除12.6万亩网箱网围,彻底取缔沿湖餐船、砂场、“三无”船只,深度治理环湖村居环境、路域环境、违法建筑,建设环湖生态隔离带74公里,完成植树造林5.2万亩、湿地改造提升3.4万亩、废弃矿山修复8600亩、工矿废弃地整治2014亩,成功创建滨湖国家湿地公园,入选水系连通及水美乡村建设国家试点,湖域面貌焕然一新。2021年PM10、PM2.5平均浓度较2016年分别改善38%、43%,空气质量优良天数增加92天。今日的东平湖,堤岸翠绿如烟,湖面碧波如镜,港汊纵横,鸥鹭翔集,远山如黛,之秀之美,宛如画卷。根据检测,水质稳定保持在地表Ⅲ类水以上,核心区水体透明度超过3米。
(二)东平湖生态经济效益凸显。准确把握高质量发展与高水平保护的辩证关系,着力推动产业发展与生态资源深度融合。一是东平湖生态旅游产业加速培育发展。规划建设了“影视小镇”“旅游康养小镇”,环湖节点布局“田园综合体”、全域智慧旅游平台建设、棘梁山及洪顶山文化旅游开发项目等项目。2021年“五一”假期期间,共到访游客24万人。全县纳入监测的重点景区景点接待游客人数和旅游收入比2019年同比分别增长81%和50.7%,生态文旅的影响力和美誉度进一步打响。二是湖区保水渔业持续发展壮大。与中林集团合作,借鉴千岛湖经验,湖内发展了“保水渔业”,提升湖产品附加值,目前3万亩保水渔业试验区、水产品加工车间正加快建设;湖外发展小龙虾、鲈鱼、鳜鱼等规模化繁育养殖基地,擦亮东平湖水产品品牌。三是高效农业实现迭代升级。探索推进“林+中草药”模式,大力发展林下经济,引导群众走“林上有产品、林中有旅游、林下有经济”的经营之路,推动生态效益变成民生福利。四是临港经济发展优势明显。目前泰安港老湖作业区已通航,大清河航道正在加紧建设,千吨级货船通过港口可直达江浙沪,彻底结束了有湖有河不通航的历史。今年疫情期间,共航运化肥、建材、煤炭等大宗货物20余万吨,不仅缩短运输期限,还为企业节约运输成本400多万元,“北肥南运”解决江苏、安徽等地春耕化肥紧缺难题。借助公铁水联运优势,加快推进泰安港公铁水联运物流园项目,打造聚焦山东腹地、辐射江浙沪的区域性集运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