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央视财经 报道,日本国会11日表决通过了修订后的外来生物法,今后将禁止出售或放生密西西比红耳龟以及小龙虾。修订后的外来生物法旨在对可能影响生态系统的外来物种强化对策。小龙虾本名“克氏原螯虾”,原产于北美洲,在美国南部路易斯安那州,是一种腐食性动物。
日本在上个世纪从美国引进了小龙虾,原本是当做牛蛙养殖的饲料引进,但是很快就占领了日本国土。
如今的日本除了一些岛屿上没有它们的踪迹,河网密布的日本各地都已经被它们占领了。而生活在日本本土的物种遭到了挤压,如今已经濒临灭绝。
据悉,日本北海道已经有渔民捕捉小龙虾送往附近的餐厅烹饪,但在当地人心中似乎并不是一种可口的食材,餐厅里的小龙虾购买者中中国人占了很大的一部分。
值得注意的是,中国的小龙虾也正是在上个世纪从日本流入。
在60年代,中国居民就已经开始食用小龙虾,等到80年代的时候将贩卖小龙虾就已经是一门热门的生意。
01
小龙虾在中国如何逆袭登上餐桌?
作为外来入侵物种,它有着所有外来入侵物种的特性,首先是生存适应能力强,对于生存的水域要求并不是很高,这也是一些人诟病小龙虾的原因之一。
其次是小龙虾的食谱比较广泛,小鱼小虾它们吃,一些动物尸体它们也吃,总之是来到新的环境里住的好吃的好,没有一点不适应。第三点便是成熟期快繁殖能力强,小龙虾只需要经过9个月的时间便会成熟,进入繁殖期,每只雌性小龙虾每个繁殖季内可以产数百枚卵。
小龙虾曾经作为入侵物种,在野外泛滥,但是随着吃货大军的介入,小龙虾的野外数量急剧减少,最终达到了要养殖的局面,也形成了一定的产业甚至出口国外。
小龙虾作为一种食物,并不仅仅是中国人吃它,在冰岛、瑞典以及美国的一些州,小龙虾是非常传统的美食。而我国的小龙虾出口市场80%以上也都在欧美。
养殖数量大,也意味着更容易出现管理疏漏,小龙虾逃到野外的情况也就更多。小龙虾存活力极强,当它们进入野外,其他动物的生存环境也就受到了挤压。
有研究显示,在广西桂林大量繁殖的小龙虾导致泽蛙(Rana )蝌蚪种群数量大量减少。此外,云南哈尼梯田也饱受小龙虾的困扰,因为小龙虾在梯田中挖掘洞穴,导致梯田结构破坏,水土流失严重,仅2013年就有3万亩梯田被破坏。
02
660多种生物入侵我国
生态环境部日前发布的《2019中国生态环境状况公报》显示,全国已发现660多种外来入侵物种。其中,71种对自然生态系统已造成或具有潜在威胁并被列入《中国外来入侵物种名单》。67个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外来入侵物种调查结果表明,215种外来入侵物种已入侵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其中48种外来入侵物种被列入《中国外来入侵物种名单》。
广东北江发现的外来入侵生物“怪鱼” 广东北江发现的外来入侵生物“怪鱼”
我国农林生态系统外来入侵物种增长迅速。2008年到2010年,原环保部开展的第二次全国性外来入侵物种调查显示,我国共有488种外来入侵物种。“这次的数据较10年前增加了三成以上。”一位业内人士说。
外来物种入侵渠道更趋多样化,总体来看主要包括自然入侵、无意引进、有意引进三大类。其中,自然入侵是通过气流、风、水流或昆虫、鸟类传带,使植物种子、动物幼虫、卵或微生物发生自然迁移而造成生物危害。
河北农业大学植物保护学院院长董金皋表示:“紫茎泽兰、微甘菊、美洲斑潜蝇,以及草地贪夜蛾等都属自然入侵我国。紫茎泽兰到处疯长,它的种子随风飘,到处传播,非常容易扩散。它在什么地方都可以生长,不怕涝旱。”
无意引进。华南农业大学农学院植物保护学系教授陆永跃表示,无意引进可能是经常性发生的、比例最大的入侵途径。一方面,在开展一些活动时,人类没有意识到可能会携带和传入外来物种;另一方面,过去掌握的知识不够丰富,难以识别潜在的外来物种,从而导致外来物种入侵的发生。
陆永跃介绍,已记录的外来入侵植物害虫中,除了少数几种是从边境自然传入的,其他均为无意引进。
有意引进。世界各国出于农业、林业和渔业发展的需要,往往会有意识地引进优良的动植物、微生物品种。董金皋表示,由于缺乏全面综合的风险评估制度,世界各国在引进优良品种的同时,也引进了大量有害生物,如水花生、福寿螺等。这些入侵物种改变了原有物种的生存环境和食物链,在缺乏天敌制约的情况下泛滥成灾。
近年来,外来物种入侵在我国涉及面越来越广。全国多省份有生物入侵发生,涉及农田、森林、水域、湿地、草地、岛屿、城市居民区等几乎所有生态系统。
03
那些入侵中国的常见物种
“大举入侵”的福寿螺
福寿螺,又名大瓶螺,原产南美洲亚马逊河流域。20世纪70~80年代引入台湾、广东等地,最初价值很高,颇受欢迎,但其肉质松软,缺乏本地田螺的香脆,致使销路大减,人们被迫弃养,福寿螺因此成为河道、水沟、池塘的野生生物。福寿螺经常啃食水生植物叶片和茎杆,严重影响植物生长,危害水仙花等其它水生植物。另外,福寿螺还是一种人畜共患的寄生虫病的中间宿主,极易给周围居民带来健康问题。
全球“通缉犯”——巴西龟
巴西龟也叫红耳龟、红耳彩龟。巴西龟的原产地并非位于巴西,而是生存于北美密西西比河及格兰德河流域。它被不少家庭当作宠物来养殖或观赏用宠物,但仍有餐厅拿来做为食用动物料理。然而,如今它已被世界自然保护联盟列为世界最危险的100个入侵物种之一,成为全球“通缉犯”。巴西龟繁殖力强,存活率高。它和本土龟的“联姻”,导致了本土淡水龟类的基因污染,严重影响了本土龟的生存环境。不仅如此,它还是沙门氏杆菌传播的罪魁祸首,这些病菌已被证明可以传播给包括人在内的恒温动物并在其中流传。
“世界十大害草”之—一凤眼莲
原产于南美洲的凤眼莲(又称水凤仙或凤眼莲)是外来物种破坏生态系统的典型代表,被列为“世界十大害草”之一。凤眼莲是一种水生漂浮植物,于1901年作被引入中国,上个世纪曾作为猪饲料推广,后来在全国各地大量繁殖,造成严重的环境灾难。凤眼莲的繁殖速度极快,容易堵塞河道、影响航运,还会造成水质恶化,影响水底生物的生长,降低水产品产量;吸附重金属等有毒物质,死亡后沉入水底,构成对水质的二次污染;覆盖水面,影响生活用水;滋生蚊蝇。凤眼莲大面积形成时,不仅使水体内正常生物系统所需的氧被耗、光被遮,连自然的水表气氧交换也被封住。滇池、太湖、黄浦江及武汉东湖等著名水体,均出现过凤眼莲泛滥成灾的情况,耗费巨资也无法根治。
破坏力非常强的红火蚁
火蚁的一种。它是一种农业及医学害虫,源自南美洲。1930年代传入美国,并于2001年及2002年透过货柜箱及草皮从美国蔓延至澳大利亚及台湾,然后又透过家居垃圾从台湾再传入中国广东省吴川县,继而蔓延至省内其他城市及香港、澳门。跟白蚁不同,它们不蛀木头而是在土里筑巢。一旦有外来者入侵它们的领地,就会数以万计的群起攻之,每年被它叮死的人不在少数。
“植物杀手”——薇甘菊
有着“植物杀手”之称的薇甘菊原产于中美洲,在原产地有多达160多种天敌,包括昆虫和菌类等。由于在广东缺乏天敌制约,薇甘菊疯狂蔓延,2008年来已广泛分布在珠江三角洲地区,严重破坏地区的生态环境。
食人鲳
在广西柳州发现的食人鲳有着锋利的牙齿。
人类和农作物共同的威胁——豚草
豚草又名艾叶破布草、美洲艾,豚草吸肥能力和再生能力极强,植株高大粗壮,成群生长,有的刈过5次仍能再生,种子在土壤中可维持生命力4~5年,一旦发生难于防除。豚草花粉是引发过敏性鼻炎和支气管哮喘等变态反应症的主要病源。豚草还可以侵入各种农作物田。
美国白蛾
蛾属,是举世瞩目的世界性检疫害虫。主要危害果树、行道树和观赏树木,尤其以阔叶树为重。对园林树木、经济林、农田防护林等造成严重的危害。目前已被列入我国首批外来入侵物种。
食肉鱼:雀鳝
2006年4月18日拍摄的广东北江发现的入侵“怪鱼”。据清远渔政部门渔业人士说,该“怪鱼”名叫“雀鳝”,是来自美洲的食肉类外来鱼种,生性凶恶,繁殖速度快,一旦繁殖成群,将直接危害其他鱼类。
奇怪名字的强大小蠹
名字没打错,就是“强大小蠹”,非常强大的一种虫子,喜欢蛀松树。是从美国进口木头的时候混在木头里入境了的东西,入侵的地点是山西、河北等地。目前也没有太好的防治办法,原因嘛,不能吃也不能入药啊。
还有一些比如亚洲鲤鱼、北美牛蛙、白玉蜗牛、食肉的蛇头鱼(其实是黑鱼,没错,就是我们吃烤鱼的时候经常会点的,约48RMB一斤的黑鱼!)、葛根、罗非鱼等!
目前我国的入侵物种数量仍高居不下,再加上养殖的入侵物种众多,逃逸的风险很大,外来入侵物种的防治,仍然是任重而道远。好好认识入侵物种,提高自己的防控意识,是应对外来物种更科学的态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