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6月1日起,日本将把小龙虾和彩龟列为“附条件特定外来生物”,禁止出售或放生,违者将面临最高3年监禁或最高300万日元(约合人民币15万元)的罚款。
据日媒报道,小龙虾和彩龟是外来物种,已严重影响日本生态系统。
值得一提地是,从2009年开始,全世界的小龙虾养殖产量就已经超过了50万吨。美国是首屈一指的,其次就是我国这个吃货大国。
但是!日本国会5月11日表决通过了修订后的“外来生物法”,今后将禁止出售或放生密西西比红耳龟以及小!龙!虾!
修订后的外来生物法旨在对可能影响生态系统的外来物种强化对策。
环境省的专家会议认为其对生态系统影响严重,它的大量繁殖会造成日本原有生物锐减,要求把外来物种克氏原鳌虾(俗称小龙虾)指定为基于《外来生物法》的“特定外来生物”。
日本的小龙虾是怎么来的?
日本的小龙虾其实是日本人自己引进国内的。
在1927年,日本人从美国的夏威夷少量引进了这种克氏原螯虾(既小龙虾)。
日本引进小龙虾的目的就是给牛蛙当作饲料,但好景不长,小龙虾很快就占领了日本。
小龙虾的特性生长速度惊人、适应环境的能力超强、不挑食。
它们的胃口可比你们想象中要好得很多,作为典型的杂食性动物,昆虫、幼虫、各种碎屑都能成为它们的食物,同时也不放过各种水草、藻类。
与其生活在同一屋檐下的鱼类、甲壳类动物就没有那么幸运了,鱼苗的发花和一年龄种鱼的培育都会受到它的危害。
又因为小龙虾取食植物根系而直接对水稻等人工作物造成破坏性伤害。
正因此,泛滥成灾、肆意破坏是小龙虾在日本被禁止的直接原因。
目前,带入日本、自然繁殖并“定居”在日本的外来入侵物种的数量包括哺乳类 28 种、鸟类 39 种、爬行类 13 种、两栖类 3 种、水生动物 44 种。鱼类、昆虫415种、昆虫以外的节肢动物39种、软体动物57种、其他无脊椎动物13种、气管藻门1548种、气管藻门以外的植物3种、寄生虫30种,共计2232种物种。
据报道,许多其他外来入侵物种已在日本定居,目前估计不少于 2,500 种。与原来的动植物群相比,日本的动植物群发生了巨大变化。
据外来入侵物种的不利影响和对策研究小组称,在日本的 109 个主要水系中,外来植物物种与本地物种的比例高达 9.2-31.7%,特别是在有大量植物的河流中。人为湍流,这意味着 4-5 个物种中有 1 个是外来物种。
这些外来物种的引入过程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它们的分类群,但人类有意引入的物种,例如用作宠物或肉类或毛皮的哺乳动物,占 90%。鸟类、两栖动物、爬行动物和鱼类的这种趋势与大型动物几乎相同,但在海洋无脊椎动物的情况下,许多被引入压舱水中(引入船底的水一次达到平衡货物已卸下)。2004年,国际海事组织通过了《船舶压载水和沉积物控制和管理国际公约》。
与通过压载水引入的物种一样,通过非最初计划的活动引入物种的情况被称为无意引入的情况。无意中引入昆虫和一些植物的情况很多。近年来,印度锦葵等外来杂草急剧增加。这是由于将杂草种子与用作牲畜饲料原料的谷物一起引入。
大量杂草种子被无意引入日本:1,483 种外来杂草的种子与从美国、澳大利亚和加拿大进口的玉米、燕麦和大麦一起被引入,数量超过 1,800 万吨过去 10 年中的一年。必须查明发生这种无意引入的途径,必须制止这种入侵,但这些物种的许多引入途径尚不清楚。即使他们被人知道,也几乎没有办法控制他们。
美国牛蛙于 1918 年作为食物资源从美国有意引入日本。然而,由于缺乏天敌,逃到野外的美洲牛蛙在全国成功繁殖。美国牛蛙对本地青蛙物种构成了高度威胁,因为它在食物和捕食本地昆虫方面胜过它们。日本禁止饲养、运输和进口美国牛蛙,因为它被标记为入侵物种。
如果你对他们有所了解,就很容易理解为什么日本环保主义者对这些人如此紧张。它们平均活到80岁以上,12岁成熟就开始产卵,捕食水生动物,与本地龟类竞争,没有天敌,甚至攻击人类!
,也被称为红颈长角甲虫,自2012年以来在日本一直处于高度戒备状态,特别是因为它们削弱或杀死樱花树。这些甲虫的幼虫穿过木材并显着削弱或杀死寄主树木(如桃、杏、樱桃、李子和杨树)。他们究竟是如何进入该国的尚不清楚,但人们普遍认为是通过其他北亚国家的进口产品和木质包装。
外来侵入物种对生态系统的不利影响是多方面的,与人类生活密切相关。例子包括(1)爪哇猫鼬和大口黑鲈或小口黑鲈(小翅目)摄食的不利影响;(2)竞争对具有相似生活方式的物种的不利影响,例如鲤齿兽被鲤鱼灭绝;(3)对生态系统的不利影响,例如小笠原山羊对植被的破坏;(4)与外来物种杂交或杂交导致的遗传洗牌,如台湾猴( )与日本猴( )杂交;以及(5)对人类生命和人类安全的不利影响(如的情况),以及(6)对农业,林业和渔业的不利影响(例如果蝇对甜瓜的伤害)。
爪哇猫鼬于1910年被引入冲绳本岛,并于1979年左右被引入奄美大岛,以根除一种被称为Habu(一种蝮蛇)的毒蛇。然而,猫鼬是昼行性的,但哈布是夜间活动的,所以这种方法对根除至少无效。事实上,它威胁着冲绳的(冲绳铁路)以及奄美大岛的奄美兔和奄美木鸡等珍稀野生动物的生存,并且对亚热带生态系统也产生了重大不利影响。
大口和小口黑鲈最初来自北美,于1925年首次引入芦之湖,但从1960年开始,钓鱼线制造商推动了广泛的捕鱼活动,1970年,诱饵捕鱼开始了热潮。随着这些活动,在渔民中流行放养或秘密放养鱼类,1974年,鱼类分布在23个县,并在1979年扩展到45个县(“黑鲈鱼作为河流和湖泊的入侵者:其生物学和生态对生态系统的影响”,日本鱼类学会自然保护委员会, ,现在分布在除冲绳以外的所有县。
自1979年大口和小口黑鲈和蓝鳃入侵池塘(面积约6公顷)以来,至少有6种本地物种,如大川鲤鱼和Zacco 已经灭绝,或面临灭绝的危险。此外,水生昆虫也受到不利影响。滋贺县禁止从其他地区向琵琶湖释放捕获(或捕捞)的大口黑鲈或小口鲈鱼和蓝鳃,以促进渔业。此外,滋贺县颁布了一项法令,禁止释放捕获的鱼,以规范琵琶湖的休闲使用,并制定了购买渔民捕获的外来物种的措施,目的是根除大口和小口黑鲈和蓝鳃。
入侵物种对生物群落构成的威胁早在1958年就被英国生态学家查尔斯·埃尔顿指出,但外来物种问题直到1990年代后期才成为日本社会关注的问题。
1995 年在大阪府高石市发现了对人类有直接危害的 (红背蜘蛛或黑寡妇蜘蛛; ),并且发现对人类产生不利影响的爪哇猫鼬( )奄美大岛的奄美兔 ( ) 等稀有物种。在这些发展的背景下,近年来不仅在国内发生了大量的人员和物资流动,而且还从海外地区人工引进了大量的生物体。
小龙虾,进中国!
如今中国夏日最火的小吃毫无疑问是小龙虾,但是它并不是中国的传统食材,从古代关于市井生活的记录到食谱,都找不到关于它的记载。这是一种注定无法与乾隆、慈禧攀亲戚的小吃。因为这是一种近20年内才迅速爆红的新兴食材。
小龙虾的学名克氏原螯虾,是淡水螯虾中的一种,体型处在中等偏下水平,但是小龙虾只需要9到12个月,即可性成熟。每只雌虾排卵量可达几百颗。而且对环境的适应能力很强,不挑食,还可以在水质不好的地方生存。强悍的生存能力奠定了成为国民美食的基础。
小龙虾原产于美洲墨西哥湾北岸,如今美国南部地区食用小龙虾的传统,已经持续了二百多年。每年夏天时,小龙虾会成为消夏美食,新奥尔良的居民尤其擅长烹饪这种味道较大的食材。
1918年的时候。日本人首先从美国引进了小龙虾,不过并不用于直接使用,而是把它打碎作为饲养牛蛙的饲料。到1927年的时候。日本人又将他带到了中国的南京。最初也是作为饲料使用,偶尔也用做食物。
缺少天敌的小龙虾迅速在长江流域传播开来,经过几十年的繁衍生息,等到上世纪80年代的时候,已经成为了一种入侵物种,遍布长江中下游地区,在水田里啃食秧苗、兴风作浪,让长江沿线的农民相当头疼。而且小龙虾一般会在水面以下20cm左右的位置钻洞,洞深最高可达120cm,对水渠、堤坝都有相当大的危害。事实上,在2019年颁布的《云南省外来入侵物种名录》中,小龙虾依旧被列为Ⅱ级严重入侵物种,和蟑螂属于同一级别。
不过,小龙虾毕竟不是蟑螂,虽然体型不大,也有虾尾一整块肉,具有作为食材的潜质。南京周边作为最早引入小龙虾的地区,自然也是最早料理小龙虾的地区,如江苏盱眙,安徽蚌埠等地,从80年代开始有了食用小龙虾的记载。不过,当初仅仅当做螃蟹的低价替代品,地位如同田螺。
由于当地相对清淡的饮食习惯,烹饪小龙虾时,往往只加葱、姜、盐,这固然符合当地人口味,却导致其并未广泛传播。因为小龙虾本身有较大的土腥味,处理不易,需要用做得比较重口味,才能遮盖食材本身的味道。
与此同时,另一个地区的小龙虾餐厅也开始兴起。
湖北号称千湖之省,面积1平方公里以上的湖泊就有231座,水田占比也比较高,拥有发展小龙虾行业的潜质。事实上,上世纪末小龙虾已经在湖北有了广泛分布,由于找不到处理这些硬壳生物的好办法,当地人更多地将小龙虾视做害虫。
小龙虾食性广杂、生长速度快、适应能力强,不管是湖泊、河流、池塘,还是沼泽、水沟、水田,均能顽强地生存下去,甚至在一定咸度、低氧气、极端温度和污染的水体中也能活下去。
经过了100年的发展,如今在我国已形成了庞大的自然种群,几乎遍布除新疆和西藏以外的所有省份,遍及内陆水域、低洼湿地和稻田,尤以排灌沟渠及鱼塘内最多,尤其是华东、华南地区尤为密集。
小龙虾的食性较杂,各种鲜嫩的水草、水体中的底栖动物、水生昆虫的幼体、软体动物、大型浮游动物、有机碎屑以及各种鱼、虾的尸体,包括同类的尸体等都是它们的食物。小龙虾与本地土著螯虾竞争食物、栖息地等资源(尤其是栖息地资源)并常常取胜,严重威胁到土著物种的生存。
小龙虾繁殖能力也很强,每年至少繁殖3-4次,一次产卵约500-2000粒,3-5个月就能重达1两。胃口好,身体倍儿棒,生长速度也很快,再加上强大的繁殖力,小龙虾分布于20多个省市,南起海南岛,北到黑龙江,西至新疆,东达崇明岛均可见其踪影,华东、华南地区尤为密集。
小龙虾性喜斗,螯足尖利有力,在与土著动物的斗争中往往是胜者。蟹在蜕壳时抵抗力较差,与小龙虾搏斗时常造成断肢甚至被杀死,断肢则会增加蜕壳的困难。
青虾在与小龙虾争夺食物的斗争中也不占优势,还常成为后者的食物。中华绒鳌蟹和青虾是我国的本土种,相关养殖也面临着小龙虾的危害,目前中华绒螯蟹和青虾的养殖池中必须清除小龙虾。
小龙虾还可能携带螯虾瘟疫真菌( ),该真菌是IUCN 全球100种最具威胁的外来入侵物种之一,曾使得欧洲本土的北欧螯虾( )从常见种变成了易危种。
除此之外,小龙虾因其有掘穴打洞的习性,致使许多塘坝溃塌、农田遭受毁坏,尤其是云南梯田遭到了严重的破坏。
整个梯田的田埂被大量的小龙虾打通。被小龙虾打过洞的梯田,只要一放水就会往外渗。不仅如此,小龙虾的洞穴破坏了农田的土壤结构,造成水土流失, 给当地的土壤结构和水利设施造成了严重的破坏。截止2013年,小龙虾蛀空3万亩梯田。
1998 年长江暴发特大洪水,许多地段出现的险情也和小龙虾有关。防汛人员在长江荆江大堤章化段巡视检查时发现清水漏洞,在进行抢险时,从堤身挖出大量小龙虾;鄂州长江干堤燕矶段也发现小龙虾危害大堤的情况。
面对小龙虾泛滥,中国也是积极治理,比如通过药物防治,但药物防治的副作用很快凸显出来,以往田里的鱼是可以吃的, 有的农户还可以卖鱼增加收入,但现在却不可能了。
因为种群数量规模大,药物防治并没有遏制小龙虾扩散的趋势,可以说,人虾大战,中国大败,小龙虾的野外种群依然在不断扩散中,大家可以发现,在《中国外来入侵物种名单》上,小龙虾赫然在列。
外来入侵物种十年增三成
随着国家、地区间交往日益频繁,外来物种正在全世界范围蔓延。近年来,我国外来物种入侵数量呈上升趋势,目前已发现660多种外来入侵物种,成为世界上遭受外来物种入侵危害最严重的国家之一。
一些外来入侵物种之所以危害大,是因为它们繁殖迅速,数量呈几何级增长,且由于缺少天敌制约,往往肆意生长为当地新的优势物种,严重破坏当地的生物多样性和生态安全。
广东省农业农村厅介绍,2004年首次出现在广东湛江的红火蚁,原产于南美洲,其食性杂、繁殖力强,习性凶猛、竞争力强,在新入侵地易形成较高密度的种群,威胁农林业生产、人畜健康、生态环境、社会安全等。
现在我国已有300多个县区监测发现红火蚁,尤以广东、福建、云南、广西为多。从自然生态角度来看,红火蚁攻击其他昆虫、鸟类、鸟蛋等,对生态破坏很大。
小龙虾被很多国人视为美味,但在贵州威宁草海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小龙虾的泛滥已成为一种灾难。贵州省野生动物和森林植物管理站站长冉景丞说:“想不到,小龙虾竟成了自然保护区的治理难题。”
小龙虾“有肉就不吃素菜,无菜就吃烂泥”,破坏性很强。在保护区,小龙虾打洞、吃鱼虾、水草、烂泥,多只小龙虾聚在一起能够吃掉近一尺长的鱼类,水中各类虾都逃不过小龙虾的侵蚀,各种水草也成为小龙虾的食物。小龙虾泛滥明显打破了草海的生态平衡。
在黄河三角洲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内,互花米草蔓延超过6万亩,挤占了当地物种生态空间,滩涂底栖动物密度降低60%,鸟类觅食、栖息生境大幅度减少,严重威胁黄河三角洲生物多样性。
保护区科研中心高级工程师王安东说,互花米草根系发达,可长至50厘米~100厘米,植株长势旺盛、非常厚密,逐渐侵占盐地碱蓬、海草床生境,不利于鸟类生存和迁徙。
董金皋说,松材线虫、湿地松粉蚧、美国白蛾等森林入侵害虫严重发生与危害的面积,每年达150万公顷;稻水象甲、非洲大蜗牛、美洲斑潜蝇等农业入侵害虫侵害的面积每年超过140万公顷;豚草、飞机草、水葫芦、大米草等肆意蔓延,已到难以控制的局面。
外来入侵物种还造成严重的生物污染。董金皋说,大部分外来物种成功入侵后,生长难以控制,造成严重的生物污染,对生态系统造成不可逆转的破坏。原产南美洲的紫茎泽兰侵入云南南部后,以很快的速度向云南北部蔓延,所到之处不仅树木和农作物无法生长,其毒素还导致牛马得气喘病,对侵入区的畜牧业生产带来灾难。令人担忧的是,到今天人们仍然对紫茎泽兰无可奈何。
关于外来物种入侵情况及其危害的宣传力度还远远不够。相信大家都知道麻辣小龙虾味美可口,可是又有多少人知道它是一种贻害无穷的外来入侵物种?又有多少人知道它们可以轻轻松松毁掉万亩良田。
可以说,如何防范外来物种入侵和治理,中国依然还有很长的路要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