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会”简讯:建议禁渔后加强小龙虾防控

   2023-11-02 1910
核心提示:​“两会

“两会"简讯:建议禁渔后加强小龙虾防控

自2021年1月1日起,长江流域重点水域实行十年禁渔。全国政协常委、江西省政协副主席李华栋表示,禁渔方案实施后,湖区小龙虾同样不允许捕捞,给小龙虾种群泛滥创造了很好的条件。由于小龙虾会对引入地的水生植物、两栖类、无脊椎动物的生存造成很大威胁,并使湿地生态系统生境质量下降,显著降低引入地的生物多样性。为此,李华栋建议,禁渔期间要加强小龙虾等入侵物种生态防控。

两会热议:长江十年禁渔期要加强对小龙虾生态防控,防止其泛滥

对小龙虾等物种实行养殖准入制,不适于养殖的池塘、稻田应退养,将距离江河、湖泊较近的养殖区进行搬迁停产等。

合理规划科学养殖防止小龙虾泛滥破坏长江生态环境

近日,全国政协常委、江西省政协副主席李华栋表示,长江流域重点水域实行10年禁渔有着积极作用,但也给小龙虾种群泛滥创造了一定的条件。为此,他建议,要对小龙虾养殖实行准入制,不适合养殖小龙虾的池塘、稻田应退养,距离江河、湖泊较近的养殖水域要进行搬迁停产。下面我从3个维度谈谈这个话题:

小龙虾是外来入侵物种虽然美味,但对生态有危害

小龙虾又称克氏原螯虾、红螯虾和淡水小龙虾,是国内重要的淡水经济虾类,近10年广受消费者欢迎。由于具有食性广、抗病力强、生长速度快、适应能力强、繁殖力强大等特点,使其成为全球知名的外来入侵物种。

两会热议:长江十年禁渔期要加强对小龙虾生态防控,防止其泛滥

截至目前,我国已经将71种对自然生态系统已造成或具有潜在威胁的外来物种列入《中国外来入侵物种名单》,2010年1月7日公布第二批名单时,小龙虾名列其中。主要原因是小龙虾会对引入地的水生植物、两栖类、无脊椎动物的生存造成较大威胁,携带和传播致病源会伤害引入地物种。所以,凡是小龙虾密集的水域,其中的生物多样性都会显著降低。

10年时间,小龙虾产量占全球比重超过70%

小龙虾原产北美洲,日本人在1930年代引入中国,1960年代食用价值被发掘。我国小龙虾产业发展始于20世纪90年代初,最初是简单地“捕捞+餐饮”,后来逐步发展成为集小龙虾养殖、加工、流通、旅游节庆为一体的产业链。

两会热议:长江十年禁渔期要加强对小龙虾生态防控,防止其泛滥

2010年后,我国小龙虾的养殖面积、产量大幅增长,2010年小龙虾产量56.33万吨,2019年高达208.96万吨,占全球产量的70%以上。目前,国内的小龙虾养殖面积在2000万亩左右,主要的养殖模式包括稻田养殖、虾蟹混养、池塘精养、藕虾套养等,其中以稻田养殖模式为主。

据了解,湖北是我国小龙虾第一养殖大省,2019年产量92.5万吨,占全国总产量比重达44.3%;安徽省位居第二,产量34.98万吨,占全国比重16.7%;湖南省位居第三,产量30.68万吨,占全国比重14.7%。

合理规划、科学养殖

最近10年,我国小龙虾产业经历了爆发式增长,但忽视了其对生态环境的危害性。产量超过200万吨,占全球比重70%以上,为什么别人不养就我们养?需要反思!

两会热议:长江十年禁渔期要加强对小龙虾生态防控,防止其泛滥

进入《中国外来入侵物种名单》的动物物种,并非不能人工养殖,但要有规范。建议对于小龙虾的养殖水域、面积要有总量管控,要明确划分禁养区、限养区、适养区。至于准入制,操作难度很大,不符合我国三农现状,也缺少标准,短期内难以实施。

总之,我们不能为了口腹之欲盲目扩大小龙虾的养殖,对于小龙虾产业实行“放养”。合理规划、科学养殖有助于保护长江流域禁渔期间的生态环境,才是正确的操作姿势。

建议加强小龙虾等入侵物种生态防控引关注:禁渔期内易泛滥

提起小龙虾,恐怕不少吃货隔着屏幕都已经感动得“流口水”。

百科资料显示,小龙虾只是一个总称,一般国人吃的小龙虾都是淡水龙虾中的克氏原螯虾(原产美国)和红螯鳌虾(原产大洋洲),大概在1929年由日本人引进到中国南京一代,其主要用途是作为牛蛙、鳟鱼等水产的饲料。

两会热议:长江十年禁渔期要加强对小龙虾生态防控,防止其泛滥

但由于虾苗外流加上本身繁殖能力就很强,在没有天敌的自然环境中肆意生长,导致后来出现毁坏稻苗、破坏田埂、扰乱鱼塘等严重影响,一度被列为需要高度警惕的外来入侵物种。

据媒体报道,2021年1月1日起,长江流域重点水域实行十年禁渔,由此带来了对小龙虾等入侵物种泛滥的担忧。

原因在于,禁渔方案实施后,湖区小龙虾同样不允许捕捞,考虑到该种群得特性,而可能会导致湿地生态系统生境质量下降,显著降低引入地的生物多样性。

对此,“两会”期间有代表建议,禁渔期间要加强小龙虾等入侵物种生态防控,可通过天敌控制小龙虾种群,同时通过研究小龙虾入侵途径和过程中的影响因素,寻找有效控制小龙虾种群的方法。实行养殖准入制,不适于养殖的池塘、稻田应退养,将距离江河、湖泊较近的养殖区进行搬迁停产等。

据悉,小龙虾主要在夏季生产,秋天一到就开始打洞过冬,捕捞不易,价格也猛增。去年一份《小龙虾产业发展报告(2019)》统计,小龙虾产业总产值达3690亿元,甚至超过了中国得游戏产业和电影产业。

小龙虾引入92年,长江重点水域实行10年禁渔期,引发泛滥担忧

在我国,入侵生物繁多,但是大多数生物还不至于泛滥,只有极少数生物处于这样的状态。当然泛滥也还是存在一些人为的因素在里面。例如:清道夫,小龙虾等生物,这些入侵物种泛滥还是与人类的养殖存在一定的关系,所以要想完全抛开人为的因素,这完全是不可能的。特别是入侵生物的小龙虾,我们还将其转化为吃的食物,要想控制泛滥更加困难。

小龙虾对于我国来说,是一种绝佳食物,在火热的季节一般人还吃不起,价格十分的昂贵。但是在经济效应面前,肯定是以吃为主,大多数人并不会在意泛滥的问题,所以导致小龙虾出现在部分江河、湖泊之中,引发了大家的担忧。

美国小龙虾引进我国92年

如今我国所食用的小龙虾,就是属于淡水龙虾中的“克氏原螯虾”为主,克氏原螯虾的原产地是在美国,在1929年的时候,由日本人引进到我国南京一带,从此小龙虾在我国逐步扩散,所以至今已经92年了。由于“克氏原螯虾”是属于一种杂食性、生长速度快、适应能力强的物种,所以无论是自身在野外生长,还是人工养殖,都是一种绝佳物种的选择。

刚好又是大家喜欢的美食,那么必然会引发大家的兴趣,所以如今我国的小龙虾已经成为了一种产业。根据《小龙虾产业发展报告(2019)》显示,2018年小龙虾行业总产值达到3690亿元,同比增长37.5%。

而根据《美团小龙虾消费图鉴》的数据,2018年小龙虾产业总产值已经超过了4000亿元。其中湖北的小龙虾产业名列前茅,约占全国总产量一半,所以小龙虾真的是一个靠“吃货”撑起来的产业品类。

然而随着小龙虾的进一步扩散,虽然存在极大的经济价值,同时对吃货来说也是一顿美餐,但是小龙虾的泛滥正在引发生态系统的巨变,除了对本地生物种群破坏较大之外,对农作物等影响也在出现,因为小龙虾喜欢打洞,一旦进入到野外,对水系作物影响极大。同时在活动的时候,它们还常剪断农作物,特别是稻作物,与当地淡水螯虾物种发生竞争也是常见的,所以属于“害虫”物种了。

长江流域重点水域实行10年禁渔,但引发小龙虾泛滥的担忧

从2021年1月1日起,长江流域重点水域实行10年禁渔,但是大家对小龙虾等入侵物种泛滥的担忧,因为在禁止捕鱼之后,是不能对水域进行任何操作的,那么湖区,江河的小龙虾同样不允许捕捞,所以可能会导致湿地生态系统生境质量下降,显著降低生物多样性。同时在这个时段,小龙虾还能够大规模的繁殖,那么小龙虾泛滥引发担忧完全是属于正常现象。

上面我们也说了,小龙虾的生存能力极强,它的繁殖也比较特殊,大多数都是在洞穴之中完成,所以很难将“卵虾”清理掉。同时一只小龙虾的怀卵量一般在100-700粒,平均为300粒,同时克氏螯虾的幼体孵化的成活率很高,所以很难进行约束,那么10年不进行捕小龙虾的话,那么肯定会增长不少。

当然在这种状态之下,小龙虾也并不是什么灭绝,面临灭绝的生物了,而是无危物种,所以一旦继续扩大,那么再来清除就更加困难了。并且如果不严格的控制,还可能通过江河进入到其他地区,产生更大的破坏。

那我们应该怎么办?

如今面对小龙虾的状态,我国专家也建议了,在长江重点水域禁渔期间,要加强小龙虾等入侵物种生态防控,可通过天敌控制小龙虾种群。同时可以研究在小龙虾入侵的路径和过程之中进行影响,来进行有效地阻止小龙虾的繁殖。严格在没有天敌的自然环境中肆意养殖,生长,因为出现了,后来可能会出现毁坏稻苗、破坏田埂、扰乱鱼塘等严重影响。

一般小龙虾其主要用途是作为牛蛙、鳟鱼等水产的饲料,所以可以进行这些生物的普及来进行控制,这才是最有利的办法。当然还是要在科学建议上来实施,不要这种物种控制好了,下一种生物又出现泛滥,这就不是好的现象。

整体上来说,如今的小龙虾可以说真的泛滥,虽然吃是好吃,但是对生态系统的破坏极大,所以在养殖的过程之中,也需要重点关注科学养殖小龙虾的方法,不要以吃为代价,对其他生物种群带来极大的影响。

 
举报收藏 0打赏 0评论 0
 
更多>同类养殖技术
推荐图文
推荐养殖技术
点击排行
 |  加入我们  |  公司发展史  |  未来愿景  |  联系我们  |  关于我们  |  技术与支持  |  网络营销  |  发布商机  |  发布新品  |  发布采购  |  网站地图  |  排名推广  |  广告服务  |  RSS订阅  |  渝ICP备2022001431号  |  渝公网安备50010202001464号
Powered By DESTO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