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背景:
小龙虾(学名:克氏原螯虾, ),也称克氏原螯虾、红螯虾和淡水小龙虾,形似虾而甲壳坚硬。螯狭长。甲壳上明显具颗粒。额剑端部具刻痕或额剑具侧棘。爪子是暗红色或黑色,有微红色结节或亮桔红色,幼虫和雌性的爪子的背景颜色也可以是黑褐色。头顶尖长,经常有轻微刺或结节。上世纪末,小龙虾在江汉平原泛滥成灾。其常混养在农作物田中,如水稻,逃逸个体在堤坝上挖洞生存。由于小龙虾在自然界缺乏天敌,稻田湖埂到处都是它掘的洞穴,对当地物种生态竞争呈优势而导致破坏性危害。然而,现在小龙虾也是淡水经济虾类,因肉味鲜美广受人们欢迎,有发展产业的巨大优势。【1】
近年来,我国小龙虾产业蓬勃发展,养殖面积和产量一直保持较快增长,养殖模式也逐渐创新发展,稻虾种养向少挖沟或不挖沟的模式转变,餐饮市场规模、加工业、“小龙虾+”文旅产业、流通业等快速发展,伴随着全产业链和集群化发展水平都不断提高。小龙虾产业在促进渔业增效渔民增收和保障菜篮子产品稳定供给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并且成为一些地区推进乡村振兴、壮大县域经济的重要特色产业。【2】
湖北省潜江市属水网,发展水湖区,域内沟渠纵横交错,池塘湖泊星落棋布,拥有水面面积40万亩产业优势明显,有着“中国小龙虾之乡”、“世界小龙虾看中国,中国小龙虾看湖北,湖北小龙虾看潜江”的称誉【3】。
据人民网潜江4月26日电 (张隽)报道:4月26日,湖北省潜江市人民政府召开新闻发布会,介绍了潜江市小龙虾产业发展现状及第十四届湖北(潜江)龙虾节暨第七届虾—稻产业博览会(以下简称“一节一会”)的活动亮点。本届“一节一会”全程活动从3月份持续到10月份,主体活动将于5月19日至23日举行,在此期间将举办开幕式、虾—稻产业链数字化发展高峰论坛、虾-稻碳汇高峰论坛以及经贸招商等一系列活动【4】。
二、发展历程:
据有关资料显示,我国本来是不产小龙虾的,小龙虾(学名克氏原螯虾, )原产于美国南部的路易斯安娜州,日本在1918年时将小龙虾引进了日本本土,并将其作为牛蛙的饲养饲料【5】。而我国现在所养殖的淡水小龙虾是三十年代由日本传入,最初仅局限在江苏地域,后来由于人为的小龙虾养殖和自然传播,现遍及山东、安徽、湖北、湖南、江西等二十几个省、市和自治区【6】。我国的小龙虾养殖始于上世纪70年代,但是由于技术和市场原因,其养殖一直没有形成规模和统一的完备的市场。以至于2001年以前,潜江市小龙虾一直处于野生状态,年产量一般只有大概5万吨【6】。
2001年,潜江市积玉口镇的一个名叫刘主权的农民提出一条“虾稻连作”的小龙虾养殖模式;通过3年的探索,潜江在全国率先探索出一整套“虾稻连作”种养互生模式,并科学的总结出了《克氏原螯虾与中稻轮作技术》【7】。2006年,这个模式被写入省政府一号文件,为全省的小龙虾产业发展起到了巨大的示范和推动作用。政府先后出台了《关于加快潜江龙虾产业升级发展的实施意见》、《关于大力发展“虾稻共作”模式,进一步推动小龙虾产业发展的实施意见》等文件【8】,使得潜江市乃至全省的小龙虾产业进入到一个快速发展的新阶段【9】。
2003年,“潜江油焖大虾”诞生,2009年,潜江市成功举办首届龙虾节【10】,10万人云集潜江。在此之后潜江市荣获“中国小龙虾之乡”、“中国小龙虾加工出口第一市”、“中国龙虾美食之乡”等称号【11】。
三、“虾稻连作”养殖模式
湖北省潜江市是“稻虾连作”的发源地,也是“稻虾共作”的创新地。“虾稻共作”被农业农村部专家们誉为中国现代农业的典范、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标杆以及乡村振兴的好模式。这种“虾稻连作”养种技术,其特别技术要点是:要先选择水质良好、水量充足、无污染源、排灌方便的稻田养虾,稻田面积最宜在几十公亩以上,田埂内沿开挖饲养水沟;“虾稻连作”养种的模式有三种:投放种虾、投放抱卵虾、投放幼虾,这三种模式都要求一次性放足种虾或幼虾;在大量幼虾活动时,适当投喂鱼糜、搅碎的螺蚌肉等人工饲料,冬季小龙虾进洞越冬,次年的三月份水温回升再出来,此时用调节水深的办法来控制水温,一般水温控制在20℃-30℃。每年3月份底至5月份底进行捕捞。本技术充分利用稻田进行人工养殖小龙虾,解决了稻田中冬春雨季闲置的问题,也给农民致富开辟了广阔的前景【12】。如今,湖北小龙虾的养殖拥有了较大的经济规模和完整的产业链条,重点打造了“潜江龙虾”等农产品区域公用品牌,品牌价值凸显。“潜江龙虾”、“潜江虾稻”等都被认定为中国驰名商标【13】。
四、发展现状
“潜江小龙虾”,湖北农产品中最具价值的区域公用品牌,已成为湖北省潜江市的一张“名片”。潜江市政府在“十三五”规划中明确指出,要把小龙虾产业打造成为富民强市的第一综合产业,要把小龙虾产业做大做强做远。其次,润秋虾稻共作农民专业合作社联合社充分利用“潜江小龙虾”地理标志的品牌影响力,发展“虾稻共作”,把传统的种植模式转变为“一水两用、一田双收”的现代高效种养模式,实现了年销售总额近 2 亿元【14】。截止到2022年,潜江小龙虾养殖面积达到了90万余亩,其中稻虾共作面积达85万亩,池塘养虾面积超5万亩,共建成了13个万亩和70个千亩集中连片稻虾共作标准化生态种养基地,小龙虾总产量已达16.7万吨。潜江虾稻共作生态种养模式带动出了全省的“虾稻共作”面积800万亩、全国的2000多万亩。另外,潜江市于2022年4月底建成现代农业科技示范园,其中包括50万吨潜江龙虾精深加工聚集区、20万吨冷链物流暨虾—稻产品集散交易中心、龙虾辅料加工及虾稻精深加工聚集区,另外配套建设示范园企业综合服务中心、示范园职工服务中心和污水处理厂等区域【15】。2022年9月,潜江市打造虾—稻特色产业链构筑现代农业发展高地典型经验做法被国务院通报表扬【4】。另外,潜江市为了保持“潜江小龙虾”的发展,逐渐形成了由最初的“捕捞+餐饮”模式向养殖、加工、流通、不同口味的烹饪延伸;由单一的剥虾尾,向整只虾的加工出口,再向提炼甲壳素、壳聚糖与D-氨基葡萄糖盐酸盐转变;由传统的农业发展,逐步形成农业、工业、服务业互相贯通的新局面【16】。
五、发展效益
一虾兴带来百业兴。效益是潜江小龙虾产业发展的生命力。
潜心耕耘小龙虾特色产业二十余载,潜江市走出了一条产业振兴引领乡村振兴的发展之路,并形成了集选育繁育、生态种养、加工出口、餐饮美食、精深加工、电子商务等于一体的全产业链。
从经济效益来看,潜江市作为全国最大的小龙虾交易中心,中国小龙虾交易中心由潜网集团运作,2020、2021年中心交易额都在80亿元以上,高峰期日交易量达1500吨,2022年交易额预计可突破120亿元。截止2022年,全市小龙虾总产值80亿元,虾-稻全产业链综合产值约660亿元,带动超过20万人就业增收,2万人脱贫致富【17】。目前,潜江已有超过20万人通过小龙虾相关产业创业致富。小龙虾加工业已经形成星发、楚玉、良仁、宝龙等加工品牌。同时,一批油焖大虾餐饮品牌如“虾皇”、“小李子”、“味道工厂”也一一涌现,同时增强了品牌效应。2016年“虾小弟”等电商品牌的推广,进一步有效提升了潜江小龙虾的形象【16】。“潜江龙虾”品牌价值达288.9亿元,连续四年登顶行业榜首。2023年在“一节一会”期间共签约项目83个,协议引资260.3亿元,其中,现场集中签约项目42个。另外,武汉大学质量发展战略研究院发布2022至2023年度“潜江龙虾”区域公用品牌价值为350.8亿元,品牌价值同比增长21.4%,连续五年来荣登行业榜首,比排名全国第二的小龙虾区域品牌高出44亿元。【18】
从社会效益看,首先,有效化解了政府在农民增收与粮食生产方面的矛盾困境,促进了“四化同步”发展,特别是“华山模式”,被湖北省委称为“四化同步”的有益探索。其次,为当地甚至于全国的农产品产业化经营的模式发展提供了新的思考方向与指导意见。再者,为中国农村正在进行的土地流转问题树立了榜样,推动了统筹城乡发展,促进了县域经济发展,为提高农产品的市场竞争力提供了前提基础,对中国未来的农业现代化发展起到一定的带头引导作用。【19】
从生态效益看,稻虾共作模式利用生物的共生原理,小龙虾排泄物为水稻生长提供肥料,减少了化肥使用,小龙虾耐药性差,减少了农药使用,保护了生态环境【20】。全市依托小龙虾养殖,逐步发展了“虾稻连作”、“虾稻共作”、“虾-龟-稻”、“虾藕共生”、“小龙虾池塘专养”、“池塘虾-蟹-鱼混养”等多种模式。另外,潜江市本着可持续发展原则,坚持让农业废弃物变废为宝、变害为利、利用丰富的虾壳资源,打造出甲壳素深加工研发、生产和销售基地,成为了小龙虾产业从传统农产品加工向生物高科技深加工转变的另一个目标。【19】
从文化效益看,截至目前,潜江市已成功举办过十三届龙虾节以及六届虾-稻博览会。在第十四届湖北(潜江)龙虾节暨第七届虾-稻产业博览会开幕式上,省人大常委会党组成员、副主任刘晓鸣出席并致辞表示:20多年来,潜江市委、市政府潜心耕耘小龙虾产业发展,建成了集良种繁育、生态养殖、加工出口、冷链物流、餐饮美食、节会文化等于一体的完备产业链,推动了“小龙虾”变身“大产业”,成为了助力农民增收的富民产业、促进生态环保的绿色产业、支撑粮食安全的主导产业、引领乡村振兴的标杆产业【18】。潜江在进行农业原料供应,解决就业的传统功能基础上,开拓发展旅游业,文化产业。并且还拍摄了以龙虾为主题的《虾哥的故事》、《虾哥传奇》等影视作品,编排了以龙虾为题材的万人广场舞,举办了以龙虾为题材的“中国摄影家聚集潜江”、全国著名诗人参加的诗词歌会等一系列文化交流活动,开发了一大批龙虾文化产品等等【16】。
六、发展优势
潜江市小龙虾发展势头强劲,前景喜人,其发展有着一个完整的体系,综合分析内外因素综合影响,环环相扣,缺一不可。
产品分析:1.湖北江汉平原存在着大面积富硒土地,潜江努力创建出中国最具影响力的富硒农产品区域公用品牌;2.潜江的 “油焖大虾”家喻户晓得益于一档综艺节目,潜江 “油焖大虾”的“色、香、味、意、形、养”等方面被诠释得淋漓尽致,潜江小龙虾也逐渐研发出了蒜蓉虾、蒸虾、卤虾等 30 多种新的小龙虾的做法,每年都有超过百万人到潜江吃小龙虾,并且人数逐年上涨,全市餐饮业得到了持续发展,据湖北日报记者胡琼瑶报道,今年五一长假,虾皇餐饮当天客流量已达8000人,餐饮消费较去年同期增长60%;3.随着潜江小龙虾加工行业的发展,不管是小龙虾高级产品加工,还是虾加工及废弃物综合利用,都使小龙虾得到最大限度的利用。目前,已有部分企业从虾头中提取虾壳素(一种新兴的用于高端护肤品的抗衰老氧化的成分)和甲壳素;4.2013年潜江在“虾稻连作”养殖模式的基础上加以改进并实践推出了“虾稻共作”模式,有效地减少了农药和肥料的使用。目前又在“虾稻共作”的模式上研发出了更加先进的“四水农业”模式,能够更大程度地提高土地的使用率和农产品的收益率。潜江不断创新的养殖模式,也是潜江龙虾成功的关键所在。【21】
产业发展分析:1.潜江市地处湖北江汉平原,气候适宜,而且湿地面积大,多湖泊淤积物,其独特的土壤,加之养殖环境远离污染源,从而使得小龙虾的肉质更加肥美;2.潜江市邻长江、跨汉水,一年四季两个港口,航运畅通。陆地接通武汉和荆州,市域 “五横三纵”,其交通基础设施建设位于湖北省前列;3.潜江已经在全国各地开设了近3000 家龙虾餐饮店,举办“龙虾节”、开设龙虾博物馆,将龙虾最大程度的融入到潜江甚至湖北的文化中,一定程度上促进了其发展;4.时代在进步,现在已是互联网的时代。潜江市抓住机遇,登上了电子商务的舞台,充分利用淘宝、京东、拼多多、1号店等电商品牌线上销售,大力推广了潜江特色农产品;5.中央和地方政府持续高度关注农业为潜江农业发展提供政策保障。市委、市政府组织贫困村发展生产扶贫培训以及以莱克集团和潜江华山水产两个龙头企业代表的企业集团也通过传授技术,送虾苗和“包地反租”等形式助力扶贫政策,促进产业链和产业规模的进一步扩大;在省政府的支持下,潜江市依托莱克集团投资,建立了全国最大的小龙虾苗种选育和繁育中心,提高了小龙虾的品质,解决了小龙虾品种退化和虾源紧缺等企业发展中的瓶颈问题。【21】
七、发展前景
近年来,在农业品牌化战略指引下,我国农产品品牌数量快速增长,品牌效益显著提升;但总体来看,我国农业品牌多而不精、大而不强,品牌竞争力影响力带动力有待提升。潜江市虾稻等农产品品牌在现有发展的基础上继续提档升级,持续提高品牌的知名度、影响力等将会具有更广阔的发展空间。“潜江龙虾”的养殖技术创新与推广经验表明,以政府部门为主导、龙头企业为引领和行业协会组织为补充的一主多元化的模式是推进农业技术创新、强化技术推广应用、提升农产品品质和产量规模的有效途径【22】。在该模式下,各主体之间建立了基于利益一致的协同效应,最终通过技术的创新升级,提升了产品品质并加快了产业的规模化发展。另外潜江市对未来虾稻产业发展作出了全面部署:坚持虾稻、稻虾双轮驱动,加快推进虾-稻产业升级发展,不断巩固潜江“全国虾王”的领先地位,到 2025 年,全市“虾稻共作”面积将达到120 万亩,小龙虾产量将达到 30 万吨,虾稻产量将达到 80 万吨,实现标准化种养全覆盖,品种优质率 100%,实现虾稻产业综合产值 1200 亿元【1】。
七、制约因素及对策建议
近年来,潜江市委市政府制定了潜江龙虾的地方标准,加大了各环节的检验检测力度,完善了潜江龙虾质量安全体系,保障了人民舌尖上的安全。目前,尽管潜江小龙虾较为安全,有众多产业优势与发展前景,但随着气候变暖、生存环境的不断恶化、市场上的供不应求等,渐渐暴露出一些需引起重视的问题。【23】
“虾源”紧张、“虾质”下降、交易成本高、深加工产品产出量少、中介机制服务有漏洞、品牌效应不够突出等问题因素威胁着小龙虾产业良性发展,而使其产业形象受损。为了使潜江区域经济实力快速稳步增长,当地居民收入稳定增加,延伸及完善产业链是首当其冲需要进行的研究,只有科技持续创新、产业链条持续延伸、产业结构持续升级,才能跟上时代的脚步进行产业升级与优化,提高潜江小龙虾的市场竞争力,保持潜江小龙虾的产业领先地位。
千里平畴成沃野,疏经通脉地生金。做好“一只虾”、做强“一袋米”在不断向外扩张版图的同时,已然成为撬动潜江乃至湖北乡村大振兴的有力杠杆。【24】
参考文献:
【1】李文山.一只虾何以游成“一条龙”——潜江小龙虾绿色养殖全产业链发展路径探源[J].中国渔业经济,2020,38(03):40-46.
【2】于秀娟,郝向举,党子乔等.中国小龙虾产业发展报告(2022)[J].中国水产,2022,No.559(06):47-54.
【3】潜江小龙虾,/doc/-.html
【4】第十四届湖北(潜江)龙虾节暨第七届虾—稻产业博览会将举办,2023年04月26日新浪网,
/.html
【5】黄山.湖北省潜江市小龙虾营销策略研究[J].安徽农业科学,2022,50(09):213-217+235.
【6】吴启柏.潜江市小龙虾发展现状及对策研究[D].长江大学,2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