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稻虾综合栽培模式应用越来越广泛,可以实现稻虾双丰收、农渔双赢的目标。净效益增加了3万多元/hm 2,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十分显着。因此,有必要进一步探索稻虾综合养殖技术,走生态养殖之路,促进当地经济的进一步发展。
1水稻种植技术
水田保水性好,水量充足,便于排灌。选择耐肥性强、茎秆粗壮、抗虫性强的水稻品种,如印相38。每年6月中旬,水稻采用带状种植和并排密植相结合的方式种植,行距为30厘米15厘米。这个规格可以让小龙虾的生活环境有良好的透气性和通风性。移栽前两周施农家肥3 000 kg/hm 2,生物复合肥200 kg/hm 2,减少施肥追肥次数,保证小龙虾健康生长。水稻进入返青期、孕穗期、分蘖期后,追施尿素75 kg/hm 2,与浅田水并排,让小龙虾进入虾沟,田泥吸肥后保持正常水深。小龙虾放养前期,田间水深10 cm,需要在育苗2~3周后进行田间晾晒。水稻有效分蘖期要勤灌浅水,无效分蘖期水深20 cm。加强水稻病虫害防治,放养小龙虾后进行人工除草,采用杀虫灯或叶面喷施生物农药Bt、阿维菌素等。施药后注意增加田间水深,降低药物浓度,防止对小龙虾的伤害。
2.1虾沟消毒
放养前一个月排干沟水,充分晒沟,放养前8天撒生石灰浆,用量1 350~1 650 kg/hm 2,彻底消毒。水田有水时,要及时捞出鱼苗和青蛙受精卵,为幼虾创造良好的生长条件。
2.2移植水生植物
消毒8天后,加入深度约25 cm的水,将伊乐藻切成15~25 cm的小块,以8 m 8 m的行距插入土壤中,细叶伊乐藻生根后,每周施复合肥4次,每次用量15 kg/hm 2,可提高水中肥力,加快细叶伊乐藻的生长速度。还可以种适量的水花生、水葫芦等。以改善幼虾的生存环境[1]。要控制水生植物的种植面积,不宜超过虾沟面积的20%。应零星分布,避免聚集,保证虾沟水流通畅。
2.3水质培养
为获得足够的虾苗活饵,应在放苗前10天施腐熟有机肥2 700~3 300 kg/hm 2,可提高稻田肥力,有利于培养菌藻。投入虾苗后,水中的各种有益菌和藻类是天然饵料,为虾苗的生长和代谢创造了有利条件,也大大提高了虾苗的成活率。2.4种子释放
4 ~ 5月投放虾苗525 kg/hm ~ 2,规格控制在100~120尾/kg,保证幼虾健康健壮,体型完整,无病无伤。虾的放养时间一般是晴朗的早晨、傍晚或阴天,此时环境温度适宜,水温稳定。放养前应加强慢苗处理,避免水污染。在放养过程中,要加强幼虾的质量控制,虾苗必须规格整齐,一次放足。
2.5饲养管理
第一年养虾的稻田,施尿素200kg/hm 2,施农家肥4t/hm 2,年底施农家肥1 000~1 200 kg/hm 2。第二年3月水温16左右时,施用农家肥1 000~1 200 kg/hm 2。养殖过程中要注意水质,保证氧气充足。投喂量应根据幼虾的投喂情况和天气条件而定。自然饵料在9月初投喂,动物饵料在12月前投喂。水稻收获后,水位只需淹没稻秆即可。冬天需要提高水位来达到保温的目的。通常情况下,水位高度应保持在45 ~ 45 ~ 55cm之间[2]。3月份水位要保持在25 ~ 25 ~ 30厘米之间,以便幼虾出洞觅食。4月底田中水位要保持在55 ~ 55 ~ 60厘米之间。同时要控制水温,既不高于30,也不低于25,以加快幼虾的生长。
2.6敌人疾病的预防和控制
稻虾综合养殖中常见的害虫有水蛇、老鼠、青蛙和水禽,要及时捕捉驱赶,减少对水稻和小龙虾生长的影响。常见的疾病有白斑综合症、黑鳃病、烂鳃病、烂尾病、细菌性肠炎、蜕皮失败和纤毛病[3]。应坚持“预防为主,药物治疗为辅”的原则,每隔10天轮流使用生石灰、多碘溶液和氯气制剂对水体进行消毒,以改善水质。后期每隔15天用硫酸氢钾降解底泥中的氨氮、亚硝酸盐、藻毒素等有害物质。
确实需要农药防治时,高效低毒农药、生物制剂等。应选择[4]。幼虾对有机磷和拟除虫菊酯类农药非常敏感,不宜使用。在申请过程中,需要避免从养虾场流入其他领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