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自然界中,小龙虾的产卵过程是在洞穴中完成的,但洞穴并不是小龙虾雌亲虾产卵的必要条件。试验证明,当卵巢发育到V期后,即使没有安静的洞穴,小龙虾雌亲虾也能正常排卵,卵子也能正常受精,因此,规模化的苗种生产中,小龙虾的抱卵虾生产方式可因繁育设施的不同分为两种。
一、洞穴产卵
利用自然界小龙虾正常的繁殖习性,在繁育池塘中人为地增加适宜小龙虾打洞的池埂而积,扩大亲虾的栖息面,增加小龙虾亲虾的投放数量,实现小龙虾苗种生产的规模化。主要技术措施有以下三点。
1、人造洞穴
柱繁育池中,沿池塘长边建短埂,以木棍在正常水位线上15厘米高度向下戳洞,洞口直径5厘米,洞的深度25~30厘米,洞与洞的距离不小于30厘米,这些人工洞穴,可以节省小龙虾打洞的体力消耗,尤其适合于9月下旬后放养的小龙虾亲虾。
2、亲虾投放
我国幅员辽阔,各地气候差异很大,小龙虾的繁殖季节因气候的不同也有差异,苏、皖地区一般于每年的8月中旬开始发现小龙虾产卵。因此,亲虾投放时间可从8月初开始,直到10月中旬为止,放养密度为2~5只/米2,沿人工洞穴近水处均匀放养。
3、水位管理
有两种做法:一是保持水位,整个繁殖期水位保持在初始高度,小龙虾在同层洞穴中栖息并完成产卵。由于环境优越且不受干扰,抱卵虾出现的时间较集中,受精卵孵化较快,一般能在冬前完成小龙虾的产卵和孵化过程。因此,生产的苗种个体大,规格相对整齐。二是分层降低水位,亲虾按计划放入池塘后,成熟度较好的亲虾首先在正常水位线上打洞产卵,降低水位至正常水位线下40厘米左右,保持水位至气温下降至15℃时,此时后成熟的小龙虾再次打洞产卵。
随着气温的降低,进一步缓慢降低水位,直至基本排干(低凹处存水),逐步恶化的环境迫使小龙虾打洞穴居全部进入冬眠;越冬期间保持池底低凹处有积水,池坡虾洞集中区域用稻草等进行保温覆盖;翌年开春水温上升至12℃后,逐步进水至所有虾洞以上,迫使亲虾出洞;出洞的雌亲虾或带受精卵或携带仔虾,从而完成小龙虾的苗种生产任务。这种水位控制方法,抱卵虾出现的时间跨度较长,生产苗种的时间较晚,规格小而不齐,但苗种生产量较高,也有人为控制出苗时间的作用。
二、非洞穴产卵
繁殖季节打洞,并于洞中产卵,虽是小龙虾的自然繁殖习性,但在水泥池或网箱等设施中,小龙虾无法打洞时,成熟的雌虾也能顺利产卵,且水泥池更利于抱卵虾的收集。因此,人工繁殖时,将成熟的小龙虾亲虾放入水泥池、网箱等便于收集抱卵虾的设施中,辅以优良的水质、溶解氧、光照等饲养条件,可以规模化生产小龙虾抱卵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