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水位控制
越冬以后,即进入3月时,应适当降低水位,沟内水位控制在30cm左右,以利于提高水温。当进入4月中旬以后,水温稳定在20℃以上时,应将水位逐渐提高至50~60cm,使沟内的水温始终稳定在20~30℃之间,这样有利于鳖、小龙虾的生长,避免小龙虾提前硬壳老化。
5月,为了方便耕作及插秧,可将稻田裸露出水面进行耕作,插秧时可将水位提高10cm左右;苗种投放后根据水稻生长和养殖品种的生长需求,可逐步增减水位。6~8月根据水稻不同生长期对水位的要求,控制好稻田水位,一般要求适当提高水位。
鳖、小龙虾越冬前(即9~11月)的稻田水位应控制在30cm左右,这样可使稻蔸露出水面10cm左右,既可使部分稻蔸再生,又可避免因稻蔸全部淹没水下,导致稻田水质过肥缺氧,而影响鳖、小龙虾的生长。12月至第二年2月是鳖和小龙虾的越冬期,可适当提高稻田水位,控制在40~50cm之间。
2、科学晒田
晒田总体要求是轻晒或短期晒,即晒田时,使田块中间壤土不陷脚,田边表土不裂缝和发白,以见水稻浮根泛白为适度。田晒好后,应及时恢复原水位,尽可能不要晒得太久,以免导致环沟水生动物因长时间密度过大而产生不利影响。
3、勤巡田
经常检查养殖水产动物的吃食情况、查防逃设施、查水质等,做好稻田生态种养试验田与对照田的各种生产记录。
4、水质调控
根据水稻不同生长期对水位的要求,控制好稻田水位,并做好田间沟的水质调控。适时加注新水,每次注水前后水的温差不能超过4℃,以免鳖感冒致病、死亡。高温季节,在不影响水稻生长的情况下,可适当加深稻田水位。
5、虫害防治
对水稻危害最严重的是褐稻虱,幼虫会大量蚕食水稻叶子。每年9月20日后是褐稻虱生长的高峰期,稻田里有了鳖、虾,只要将水稻田的水位提高十几厘米,鳖、虾就会把褐稻虱幼虫吃掉,达到避虫的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