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蜕壳现象
蜕壳是甲壳动物生长的印记。小龙虾个体增长在外形上并不连续,通过蜕壳实现生长。蜕壳的整个过程包括蜕去旧甲壳,个体由于吸水迅速增大,然后新甲壳形成,12~24小时后硬化。小龙虾蜕壳时有再生的功能,修复损伤的附肢和躯体。
甲壳动物每蜕一次壳就会长大一点,蜕壳也可以用来记录甲壳动物的年龄,因此蜕壳与小龙虾的个体发育有密切关系。蜕壳受水温和营养的影响,生长于水质优良、饵料充足、营养丰富水体中的小龙虾蜕壳次数较多,蜕壳周期较短;反之,蜕壳的次数减少,蜕壳周期延长。
一年四季都可见到小龙虾蜕壳,但蜕壳的数量在各月份的分布不均匀。雄虾蜕壳高峰在3~6月份,以5月份最高,约占85%;雌虾蜕壳高峰也在3~6月份,以6月份最高,约占74%。其余各月雌、雄虾蜕壳数量约在30%以下,12月份数量最少。
由此可见,春季及其以后的一段时间是小龙虾的主要生长季节。在人工养殖过程中,要抓住小龙虾的生长旺季,增加高营养饲料的投喂量,加强水质的管理,缩短蜕壳周期,增加蜕壳的次数,加快小龙虾的生长速度。
小龙虾幼体阶段一般2~4天蜕壳1次,幼体经3次蜕壳后进人幼虾阶段。在幼虾阶段,每5~8天蜕壳1次,在成虾阶段,一般8~15天蜕壳1次。小龙虾从幼体阶段到商品虾养成需要蜕壳11~12次,蜕壳是它生长发育、增重和繁殖的重要标志,每蜕1次壳,它的身体就长大1次。
蜕壳一般在洞内或草丛中进行,刚完成蜕壳时,其身体柔软无力,这时是小龙虾最易受到攻击的时期,蜕壳后的新体壳于12~24h后硬化。小龙虾与其他甲壳动物一样,必须蜕掉体表的甲壳才能完成其突变性生长。
在长江流域,9月中旬脱离母体的幼虾平均全长约1.0cm,平均重0.04g,年底最大全长达7.4cm,重12.24g。在稻田或池塘中养殖到第二年的5月,平均全长达10.2cm,平均重达34.51g。
2、蜕壳条件
小龙虾的蜕壳与水温、营养及个体发育阶段密切相关。水温高、食物充足、发育阶段早,则蜕壳间隔短。性成熟的雌、雄虾一般1年蜕壳1~2次。
据测量全长8~11cm的小龙虾每蜕1次壳,全长可增长1.3cm。小龙虾的蜕壳多发生在夜晚,人工养殖条件下,有时白天也可见其蜕壳,但较为少见。根据小龙虾的活动及摄食情况,其蜕壳周期可分为蜕壳间期、蜕壳前期、蜕壳期和蜕壳后期4个阶段。
蜕壳间期小龙虾摄食旺盛,甲壳逐渐变硬;蜕壳前期从小龙虾停止摄食起至开始蜕壳止,这一阶段是小龙虾为蜕壳做准备,小龙虾停止摄食,甲壳里的钙向体内的钙石转移,使钙石变大,甲壳变薄、变软,并且与内皮质层分离。
蜕壳期是从小龙虾侧卧蜕壳开始至甲壳完全蜕掉为止,这一阶段持续时间约几分钟至十几分钟不等,我们观察到的大多在5~10min,时间过长则小龙虾易死亡。
脱壳后期是从小龙虾蜕壳后至开始摄食止,这个阶段是小龙虾甲壳的皮质层向甲壳演变的过程,水分从皮质层进入体内,身体增重、增大,体内钙石的钙向皮质层转移,皮质层变硬、变厚,成为甲壳,体内钙石最后变得很小。
国外也有学者将蜕壳后期分为软壳期和薄壳期,将其蜕壳周期分为蜕壳间期、蜕壳前期、蜕壳期、软壳期和薄壳期5个阶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