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 言
本标准按 GB/T 1.1—2009 《标准化工作导则 第1部分:标准的结构和编写》给出的规则起草。
请注意本文件的某些内容可能涉及专利。本文件的发布机构不承担识别这些专利的责任。
本标准由荆门市水产发展中心提出。
本标准由荆门市农业农村局归口并组织实施。
本标准起草单位:荆门市水产发展中心、荆门(中国农谷)农业科学研究院、荆门市农业技术推广中心、荆门市信息与标准化所。
本标准主要起草人:程勇、朱代宏、姚志刚、杨兴柏、蒋金山。
本标准2019年经荆门市市场市场监督管理局批准首次发布。
荆门漳河清水小龙虾“虾稻共作”生产技术规程
1 范围
本规程规定了荆门漳河清水小龙虾的定义、养虾稻田环境条件、田间工程、水草栽种、苗种投放、饵料投喂、水质调节、病害防控、水稻种植、龙虾捕捞、质量标准、标志和包装及运输要求等技术要求。
本规程适用于荆门漳河流域所有养虾基地,全市其他地区可参照本规程执行。
2 规范性引用文件
下列文件对于本文件的应用是必不可少的。凡是注日期的引用文件,仅注日期的版本适用于本文件。凡是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包括所有的修订单)适用于本文件。
GB/T 1354-2018 大米
GB/T 13078-2017 饲料卫生标准
LB/T 002-2018 长江中下游地区绿色食品水稻生产操作规程
NY/T 393-2013 绿色食品 农药使用准则
NY/T 394-2013 绿色食品 肥料使用准则
SC/T 1135.1-2017 稻渔综合种养技术规范 第Ⅰ部分
NY 5051 无公害食品 淡水养殖用水水质
NY 5071 无公害食品 渔用药物使用准则
NY 5072 无公害食品 渔用配合饲料安全限量
NY/T 5361-2016 无公害农产品 淡水养殖产地环境条件
SC/T 9101 淡水池塘养殖水排放要求
DB42/T 1166-2016 克氏原螯虾稻田生态繁育技术规程
3 术语和定义
下列术语和定义适用于本文件。
3.1 荆门漳河清水小龙虾
用荆门漳河水库流域水源及全市境内优质水源采用本标准养殖出的克氏原螯虾(Procambarusclarkii,以下简称小龙虾),俗称“三白虾”,即鳃白、腹白、肉白。
3.2 虾稻共作
充分利用水稻田“一水两用”特点,在水稻种植期间小龙虾与水稻在稻田中共同生长、互利共生的一种生态种养模式。
3.3 种虾
雌雄个体30g以上,颜色暗红或深红、附肢齐全、体表光滑、无伤无病、体格健壮、活动能力强、性腺发育良好且用于繁育的小龙虾。
3.4 虾苗
体长3~4cm的幼虾,颜色为青褐色、附肢齐全、体表光滑、无伤无病、体格健壮、活动能力强。
3.5 沟占比
虾稻田中沟的面积占稻田总面积的比例。
4 稻田选择
4.1 水源要求
采用漳河水库及流域优质水源,水质清新、水质良好,水质符合NY 5051要求。
4.2 环境要求
养虾稻田生态环境良好,不易受洪涝、干旱等自然灾害影响,远离污染源,产地环境符合NY/T 5361-2016要求。
4.3 稻田大小
大小不限,平原地区20~40亩(1亩=667㎡,下同)为宜,丘陵地区5~20亩为宜。
5 田间工程
5.1 挖沟
根据稻田大小、形状、地形走势适当整合,开挖环形沟、U形沟、L形沟或Ⅰ形沟,沟平面占比不超过10%。沟面宽2~4m,沟深1.0~1.5m,坡比1:1.5。在靠近主干道的环沟一边预埋涵管留作机耕道,机耕道宽3m左右,方便农业机械进出和操作。
5.2 筑埂
利用虾沟挖出的泥土加高、加宽、加固田埂,田埂加固时每加一层泥土都要夯实。田外埂面宽2~3m,外埂高0.8~1m;内埂宽30cm,内埂高20cm。
5.3 进排水设施
进、排水分离,进水设在较高、便于引水的一端。排水设在虾沟低处,采用PVC或PE管抽插排放,管道底端高于沟底部20cm左右。
5.4 防逃设施
田面防逃:设置在田埂外侧50cm处,可采用能回收的石棉瓦、铁片或聚乙烯网片等材料,地面高40cm,埋入地下10cm。每隔1m左右用竹棍、木棍或铁管固定,保持防逃设施直立成线,在田角处采用弧形。
进排水口防逃:进水口用60网目、出水口用20网目的网袋固定好,防止小龙虾随进出水口逃逸。
5.5 杀虫灯安装
在围沟上按照每5~10亩一盏、距离水面0.8m高度的标准均匀设置频振式杀虫灯。
6 水草的栽种及管理
6.1 水草的选择及栽种
适宜用于养小龙虾的水草有伊乐藻、轮叶黑藻、菹草等。
6.1.1 伊乐藻的栽种
栽种时间:10月~次年4月均可,以1月下旬~2月下旬栽种为宜。
栽种密度:在稻田平面栽种伊乐藻行距12m,株距6m。在沟外侧栽种株距为6m。
6.1.2 轮叶黑藻的栽种
栽种时间:播种籽时间12月至次年2月。草体移栽4~6月。
栽种密度:播种籽亩用种量3-5kg。草体移栽行距10m,株距5m。
6.2 水草的搭配模式
伊乐藻和轮叶黑藻搭配:伊乐藻和轮叶黑藻隔行栽种,行距10m,株距6m。
6.3 水草的管理
在冬春季节,水草栽种后可亩施有机肥或生物肥5~10kg,促进水草健康生长。水草占比控制在水面的20~40%,保持栽种的行距和株距,过多时应及时疏行、割除,过少时应适当移栽,防止死草、烂草现象。
7 苗种投放及苗种培育
7.1 苗种投放模式
7.1.1 放苗模式
时间为3~5月,规格160~240尾/kg,放养密度为30~40kg/亩,以繁育基地塘口苗为优,分批投放。
7.1.2 放种模式
时间为6~9月,新虾稻田每亩投放种虾15~20kg,雌雄比例2~3:1。老虾稻田可适当补种,每亩补投优质种虾5~10kg,种虾来源于两个及以上基地。
7.2 投放前准备
7.2.1 清除敌害
新虾稻田采用湿法清塘,保持水高于稻田平面10~20cm,每亩用生石灰75kg或茶粕15kg,清除野杂鱼等敌害生物。
7.2.2 栽好水草
放苗前确保水草栽好,给小龙虾生长营造良好的生活环境。
7.2.3 调好水质
调节水质,保持适宜的水化指标(pH6.5~8.5、溶氧>5mg/L、氨氮<0.1mg/L、亚硝酸盐<0.1mg/L)和适宜肥度,培育足够的饵料生物。
7.3 苗种运输
采用干法湿润运输,做好遮阴防风工作,保持车内气温基本稳定。虾苗运输时间应在3小时内,种虾运输时间应在5小时内,根据需要可选择恒温冷藏车运输。
7.4 注意事项
投放时间以晴天早晚投放为宜,避免阳光直射。苗种运输到基地后,虾框放入虾田水中先后两次浸泡虾苗,每次1分钟,然后靠沟外侧水岸交接处分散投放,3天后用碘制剂等消毒。
7.5 苗种培育
7.5.1 育养分区
达到一定种养规模(>100亩)的基地可采用育养分区的方式,育苗基地占30%左右,稻谷收割暴晒稻田后加水育苗;成虾养殖基地占70%左右,稻谷收割后不加水至第二年栽草前加水。
7.5.2 虾种培育
育苗虾稻田采用上年9~11月繁育出的虾苗养成的优质成虾留种,每亩虾稻田种虾15~20kg。
6~9月强化培育种虾,适当补充螺蛳等肉食性饵料,日投喂量占种虾总重的1%左右,满足种虾性腺发育需要。适当补充莴苣叶、玉米等富含维生素E的饵料提高亲虾繁殖能力。移栽占虾沟20%左右的凤眼莲等漂浮植物,降低光照,促进亲虾性腺繁育需要。其他方面参照DB42/T 1166-2016要求。
7.5.3 虾苗培育
10~11月稻田内大量幼虾将孵出时,视稻田肥度,每亩施用100~200kg腐熟的有机肥或20~30kg的生物肥培育浮游动植物等饵料生物供幼虾摄食,12月份水温低于12℃时可停止施肥和投饵。此外,可投喂豆浆等饵料供幼虾摄食,加快虾苗生长。次年3月水温达到12℃时开始投喂饵料加快幼虾生长。
8 饵料投喂
8.1 饵料种类
以水草、浮游动植物等自然饵料为基础,以优质人工配合饲料和黄豆、豆粕、小麦、玉米等农副产品为补充,饲料应符合GB/T 13078-2017和NY 5072要求。
8.2 投喂方法
采用分散投饵的方法,投饲按“五看”原则:看季节、看天气、看水质、看虾的活动情况、看残饵,合理确定投喂量。
8.2.1 春季投饵
3月上旬,加强肥水培育足够的藻类、轮虫等浮游动植物供幼虾摄食。3月中下旬幼虾出洞活动时,投喂豆浆等饵料供幼虾摄食,3~4cm以上的虾苗投喂优质人工饲料或黄豆、豆粕等饵料,每天投喂1~2次,以傍晚投喂为主,1钱至4钱左右的虾每100kg投喂5~8kg饵料,4钱以上的虾每100kg虾投喂3~5kg饵料,根据虾的大小、摄食、天气等情况灵活调整。
8.2.2 夏季投饵
6~9月种虾投放后,根据小龙虾摄食情况,辅投少量人工配合饵料或黄豆、豆粕等农副产品。
8.2.3 秋季投饵
稻谷收割晒田后,分次加水,让小龙虾到稻田觅食,辅投少量人工配合饵料或黄豆、豆粕等农副产品。10月上旬每亩施20~30kg有机肥培育藻类、轮虫等天然饵料生物供虾苗摄食,同时辅投人工配合饵料和黄豆、豆粕等农副产品。10月下旬至11月下旬,逐步减少投饵量,做好肥水工作。
9 水位水质调控
9.1 水位调节
3月中下旬,降低越冬水位至30cm左右,然后加水没过虾洞口,然后再次降低越冬水位至30cm左右;4月上旬,稻田水位逐步提升至40cm左右;4月下旬至5月,水位分次加至50~80cm;6月插秧前后稻田水位保持10厘米左右,然后保持不影响水稻正常生长的较高水位供小龙虾活动,收获前一周左右降水晒田。收割时将稻桩留至30~40cm,收割完后暴晒1-2周,使稻梗完全晒干。
育苗虾稻田稻梗晒干后加水至田面10cm左右,待稻桩发青后至10月中旬分次加水至30~40cm,至11月初水位加至50~60cm的越冬水位并保持稳定至次年3月份。成虾养殖田稻梗晒干后不加水至田面,待第二年2~3月栽草放苗前加水至稻田平面20~30cm。
9.2 水质调节
以生物、物理调控方法为主,以化学调控为辅,保持水质“肥、活、爽、嫩”,养殖尾水排放符合SC/T 9101要求。
4-9月适时加注新水,使用水产微生物制剂调水改底,适时晒田,营造良好水质和底质环境,防止氨氮、亚硝酸盐、硫化氢等指标超标和蓝藻爆发等问题。
10~次年3月,刚开挖的虾稻田在投苗前2周左右可每亩施腐熟的有机肥100kg作底肥,老虾稻田每月施用10~20kg生物有机肥,培育浮游动植物等饵料生物,防止水体过瘦长青苔。
10 小龙虾病害防控
10.1 敌害防控
10.1.1 敌害生物防控
敌害生物:主要是乌鳢、加州鲈等肉食性鱼类,以及青蛙、牛蛙、乌龟、鳖、水老鼠、水蛇、水鸟等敌害生物。
防控方法:在稻田水位10cm左右深时,选用茶粕(15kg/667㎡)、生石灰(350~400g/m³,60~75kg/667㎡)或漂白粉(200g/m³,30kg/667㎡)带水彻底清塘,杀死水中敌害生物。进水口用60网目、出水口用20网目网袋过滤并时常清洗,防止敌害生物进入。可在虾稻池边设置一些彩条或稻草人,驱赶水鸟。
10.1.2 青苔防控
青苔危害:青苔主要发生在冬季及春季,少量青苔对于小龙虾生长没有危害,青苔较多时易造成小龙虾活动受限、水草难以生长、投饵不便、难以捕虾等情况,严重影响小龙虾生长、捕捞。
提前预防为主:每年5月下旬或9月下旬择机彻底晒田,用生石灰杀灭青苔及孢子。10月至次年3月,每个月用有机肥或生物肥肥水一次,保持水体适宜肥度。此外,3月下旬~5月、10~次年3月上旬保持一定水深和肥度。
生物物理杀灭为辅:主要采用腐殖酸钠遮光杀灭、微生态制剂分解或人工捞出的物理方式去除。根据青苔多少选择,晴天上午每亩施用腐殖酸钠5~10kg化水泼洒遮光杀灭,连用两天,待青苔逐步死亡时,再用生物肥肥水,投放硅藻、小球藻等藻种保持藻相平衡。
10.2 疾病防控
小龙虾病害主要有烂尾病、肠炎病、白斑病、纤毛虫病等,坚持以预防为主,防重于治的原则。发生病害时,治疗使用的药物必须符合NY 5071要求。预防措施如下:
10.2.1 消毒调水
苗种放养前,避免堆压等情况造成虾体损伤,做好消毒工作,杀灭虾稻田中的病原体。做好调水工作,营造良好水质及肥度。
10.2.2 加强密度控制
苗种密度不可过大,按照放苗模式密度控制。
10.2.3 加强水质管理
加强水质管理,适时晒田,保持虾稻田良好水质和底质。
10.2.4 加强水草养护
加强水草养护,保持水草占比20~40%,防止水草过密、过疏或死草、烂草现象。
10.2.5 科学投饵
科学投饵,饵料要投足投匀,防止因饵料不足使虾相互争斗。此外,可适当在饵料中添加大蒜素、维生素C、中草药等提高小龙虾免疫力,提高抗病害能力。
10.2.6 及时捕捞
5~6月病害风险大,做好预防工作,应尽快捕捞销售降低养殖密度,不大面积屯虾。
11 水稻种植
11.1 品种选择
选择通过国家或省审定,适宜我市种植,具有抗病虫害、抗倒伏、耐水性强、生育期适中、米质优、口感好等特性的水稻品种,米质达到GB/T 1354-2018《大米》规定的优质大米三级以上。
11.2 整田
一般为5月下旬至6月,虾捕捞结束后,尽快在田内埂整田,沟内小龙虾亩密度不超过30kg。
11.3 播种及移栽
人工手插秧、机插秧、抛栽秧播种育苗时间一般为4月下旬至6月上旬,迟熟中稻品种于4月下旬播种育苗,中熟中稻品种于5月上中旬播种育苗,早熟中稻品种或晚稻品种于5月下旬至6月上旬播种育苗,6月底前移栽完毕,移栽行株距以30cm×14~16cm为宜。人工手插秧田、机插秧田、抛栽秧田分别于栽插后10天、25天、15天后放虾进田。
11.4 施肥
稻田施肥应以有机肥为主,少施或不施化肥,施肥必须符合NY/T 394-2013要求。
11.5 病虫害防治
物理防治:杀虫灯诱杀成虫。
生物防治:利用和保护好害虫天敌,可使用性诱剂杀成虫,使用杀螟菌杆及使用苏云金杆菌(Bt)粉剂防治螟虫。稻纵卷叶螟于卵孵盛期至2龄若虫前,二化螟、三化螟、大螟,于卵孵高峰期用苏云金杆菌250~300g/亩兑水30~45kg兑水适量喷雾防治。稻曲病,于破口前3~5天,用1000亿/g活枯草芽孢杆菌20g兑水适量防治。
尽量少用、不用化学农药,使用农药必须符合NY/T 393-2013要求。
11.6 排水、晒田、收割
水稻生长快成熟时,将水快速下降到田面的10cm左右,然后逐步放至稻田平面下20cm左右晒田,促使小龙虾在环形沟中掘洞,晒田总体要求是使收割机能够进入田间正常收割。
12 小龙虾捕捞
12.1 幼虾捕捞
捕捞时间:主要集中在3~6月和10~11月,其他时间有虾苗也可适当捕捞。
捕捞工具:地笼,地笼网眼规格为1.0~2.5cm。
捕捞方法:将地笼放于稻田平面及沟中,每隔3~5天转移地笼位置。
地笼密度:3~5米地笼,每亩投放2~3个,以每个地笼收获虾苗2~3kg为宜,可根据虾多少灵活调整。
12.2 成虾捕捞
捕捞时间:主要集中在3~6月和8~11月,其他时间有成虾也可适当捕捞。
捕捞工具:地笼,地笼网眼规格为2.5~4cm。
捕捞方法:将地笼放于稻田平面及沟中,每隔3~5天转移地笼位置。
地笼密度:3~5米地笼,每亩投放1~2个,以每个地笼收获成虾2~3kg为宜,可根据虾多少灵活调整。
13 质量指标
13.1 漳河清水小龙虾质量指标
采用质量指标和感官指标结合的方式对漳河清水小龙虾的品质进行评价,将漳河清水小龙虾的“三白”(鳃白、腹白、肉白)作为漳河清水小龙虾主要的感官评价指标。产品符合无公害水产品质量要求。
表1 漳河清水小龙虾质量指标
等级感官指标质量指标含肉率损伤率
青壳虾红壳虾
特级品体表光滑无损伤,反应敏捷;
鳃白、腹白、肉白
50g以上50g 以上≥15%≤5%
一级品40g~49g40g~49g
二级品30~39g30~39g
三级品20~29g20~29g
13.2 虾稻米质量标准
虾稻米米质达到GB/T 1354—2018《大米》规定的优质大米质量指标三级以上,产品质量达到绿色食品标准。
14 标志、包装及运输
14.1 标志
符合操作要求的经营主体,获得主管部门及产业协会批准后,可在其产品或产品的外包装及产品说明书上使用漳河清水小龙虾专用标志,并标注产区名称。
14.2 包装
将成品虾冲洗干净,装入清洗好的塑料筐或泡沫箱中,根据气温及运输距离可在箱内放置适当冰块,包装材料应符合食品包装要求。
14.3 运输
保持运输工具干净、整洁,定期做好消毒工作。运输过程中,防止温度变化过快、挤压、剧烈震动,避免阳光直射和风吹,不得与其他可能影响小龙虾品质的货物混运,保证小龙虾鲜活、品质良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