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小龙虾新常态不期而至。大家似乎还没来得及细细品味小龙虾价格云端的快感,就极速跌入价格深渊。近三年的疯狂扩张,导致种种乱象,种虾和虾苗奇缺、饲料和动保企业乱入。老养殖户对新手的收割,已经结束;梦想着大赚一笔的新进热钱,已亏损殆尽;同样,小龙虾饲料和动保企业的春光还没看够,已是寒意阵阵。
小龙虾太热,仅用三年的跑马圈地,就把这块大蛋糕分完了,有的人在舔嘴角的奶油,更多的在舔舐流血的伤口,无论你愿不愿意,小龙虾无序而混乱的饕餮盛宴结束了,新常态已经到来。目前小龙虾养殖体量在2000万亩左右,产能约200万吨,在没有消费拉动和出口增长的情况下,这个产能,已经饱和。
对于饲料动保企业,增量不再甚至大概率萎缩的情况下,竞争势必惨烈。笔者关心的是,对养殖户而言,如何认清趋势,加强内功,调整养殖模式,降风险、保收益、提品质,顺利过渡到新常态,享受新常态。在此,分别就稻虾和精养,结合所听所见所悟,与大家共同探讨。
首先,对于稻虾而言,充分发挥稻与虾的互惠互利关系,不厚此薄彼,达到稻与虾的生态平衡。虾苗红利已经过去,如何降低稻田虾苗密度,提升商品虾规格和品质,是个重要课题。在此推荐蕲春稻虾第一人吴贵如的方法,大田开挖,简单改造,少留围沟,减少种虾数量。另外,稀植伊乐藻,多种菹草。抢天气肥水培藻不可延误,有机肥培动物饵料,勤用安琪酵母源肥水系列产品,补充碳源、硬度和碱度。
与粗料(饼粕)、黄豆、饲料、青料(藻类、水草)相结合,充分发挥水草的营养价值,达到降本增效的目的。如果虾苗密度过大,早期卖苗、转塘,实在不行,就卖虾球,库虾。达不到虾球规格的,直接把虾苗作为活饵料使用。利用虾苗敌害,如鳝鱼等高附加值、适应稻田环境的养殖品种等控制密度,增加效益。提前使用益生菌,构建良好菌相,少用消杀、抗生素、重金属产品,提高商品虾品质,为生产优质水稻打好基础。没有优良环境和扎实技术,稻虾塘绝不养二季虾。稻虾塘出苗早,出苗齐,没有晚苗作基础,二季虾投苗死亡率太高。另外,高温期间稻虾塘环境恶劣,病害频发,加大了动保和药品的使用量,翻倍率又没有保障,几乎十养九亏,得不偿失。事实上,稻虾塘一季虾管理风险小,大多数都是盈利的,很多养殖户都亏在了二季虾的饲料、动保等投入品上。理清盈亏要素,切忌贪心,稻虾风险完全可控。实在想养二季虾的,就老老实实做精养。对于出苗早的稻虾田,加强小龙虾精细管理,力争稻虾田出优质大规格成虾,把虾作为主要盈利点。达到早起捕、早种稻、早收割、早上水、早出苗、早上市的良性循环。对于出苗晚的稻虾田,索性年后上水,精细植草,出晚苗、卖晚虾、种晚稻,提高稻米品质。这种方式适合冬季水源不方便,害怕秋冬季管理,对稻米品质要求高的人群。
对于精养塘来说,实现全年出虾,达到虾与草的平衡,是未来工作的重点。精不精,在水草,以水草为中心,充分发挥水草的复合功能,尤其是饵料功能,是精养的重中之重。当前,还没有一款饲料能完全满足小龙虾的生长需求,头大尾小、壳厚肉少的小龙虾,与其说是种质退化,倒不如说是人工养殖过度干预,而未能充分发挥天然饵料的功能。未来的小龙虾精养,不再是重规格、重产量,而是安全、绿色、体格匀称、壳薄肉厚。在当前小龙虾技术已经成型,技术没有深刻变革的前提下,发挥环境优势,以环境承载量定产,而不是以养殖面积定产,降低不必要的饲料和动保投入,注重生态养虾,高温季节以培菌、补充碳源、矿物质为主,养好水草,调好菌相,持续维持良好的矿化度、碱度、pH值,是高温养虾的关键。商品虾价格红利已是过去时,高产未必高效。充分认识小龙虾的生活规律,平衡水草与小龙虾的关系。
稻虾养殖是水产业,也是种植业,管理好水草,是成功的基础。降低水草的人工管理成本,充分利用小龙虾对水草的破坏和控制功能,人工干预以捕捞和投料为主,寻求虾与草的动态平衡,降低管理成本,尤其是大田管理。另外,要充分利用小龙虾塘的空间和环境优势,变害为利,变废为宝。虾苗多的,可以配套鳝鱼,甲鱼;杂鱼多的,可以配套鳜鱼;水草多的,可以配套草鱼。总之,除了没有水草,需要推倒重来,重新构建小龙虾生态系统外,其它的都可以因势利导,趋利避害。当然,无论是稻虾还是精养,留出一到两个月晒塘,改善底质,重建生态,让小龙虾进洞休养生息,是非常有必要的。当市场价格趋于平稳,早苗、晚苗的概念该丢掉,全年有苗、全时段出虾、价格平稳将成为小龙虾新常态。没有高价的支撑下,草多苗够,精养不愁,趋利避害,降本增收将成为新常态下的指导思想,单纯的技术控、动保通已经没有了太大的生存空间,高价时代养出来的问题,平价时代会不治而愈,取而代之的是肥(有机为主、无机为辅)、菌、藻、虫、稻(草)、虾(渔)的生态闭环,小龙虾的空间更广阔,活下来的从业者,势必会更加享受新常态。
后记
小龙虾产业,第一轮绚烂春光后,难免来点凄风冷雨。任何一个行业,不可能一直上升、永居高位。能够过好日子,更要学会过苦日子,何况,小龙虾养殖的苦日子,更多来自于人为和贪欲。小龙虾红火的日子里,很多人趋利而来,入了行却并没入门,道听途说,四处拜佛。新常态下,技术不再是主导,而是大道至简,顺应自然,认清形势,调整心态,狠练内功,狠抓品质,资源整合,抱团取暖,甚至品牌打造,才是出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