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没有体会过深夜里吃一份上海小吃的温暖感觉,你有没有挤进过百年老店吃一份“八十年代的麻酱拌面”?你有没有对于鸡蛋饼“不放香菜”的特殊要求……
在上海这座亦新亦旧、既时尚又怀旧的缤纷都市,每个人都会有一份关于吃的特别私藏,而许多藏在街头巷尾的特色小吃店,代表着一代代上海人的集体记忆、历经沉浮而弥久如新——
荠菜馄饨、麻酱面
上海人对特色小吃的记忆,往往从老弄堂里一碗味道鲜美的馄饨、一块香喷喷的炸猪排和一份热腾腾的辣肉面开始。
“耳光馄饨”,传说中抽着耳光也舍不得放下调羹的美食。上海人都喜欢吃馄饨,满街都能看到各种耳光馄饨小店,而最火的一家,一定是老西门地区黄家阙路、大兴街上这家老字号。
黄家阙路109号,老板姓钱,祖籍无锡,一家人再加上雇佣的工人,十来个人在店里忙里忙外。招牌产品是荠菜馄饨、焖肉面、辣肉面和炸猪排。馄饨是“灵魂产品”,每天一早现包现做,老板娘亲自调制配料,就连冷馄饨里的花生酱也有专门供应商和专门的配比。裹着面包粉下油锅的厚厚的炸猪排,上桌后必须蘸着泰康辣酱油趁热吃,也是上海人欲罢不能的传统口味。
这家店原本开在肇周路上,在老城厢红火了20多年。如今,“耳光馄饨”新店证照齐全、店面有70多平方米、装修依然是老样子。
顾客们最爱点的荠菜馄饨,个头很大、外表“粗糙”,配合精瘦肉制成的辣肉浇头或是口味偏点甜的狮子头,可以算得上一份重口味的实惠美食。夏季里,也有很多人偏爱冷馄饨,微温的有嚼劲的馄饨皮,配上特质花生酱,是小时候上海人家家户户都吃过的味道。
说起花生酱、麻酱,许多老上海都要耸一耸鼻子,仿佛妈妈又把小时候的那一碗拌面端到了面前。“味香斋的麻酱拌面,侬切过伐?”相信很多老上海都会反问一句:“哪能会么切过啦!”
位于雁荡路上这家小店里,最出名的是麻酱拌面。酱料是特制的,咸中带点甜,厚薄均匀。苏式的小细面吃口Q弹,软硬适度,堪称一绝。还有就是这里的辣酱面,辣酱的味道调得非常“正”,辣酱浇头里若有若无的两三块肉,不过是排骨斩碎以后得边角料,但经过汤汁的浸泡,极其入味,在嘴里细细地吮,真能吮出岁月的醇香。
■ ■■■■
这是昔日小吃行业硕果仅存的几家小店之一,竟然已经开了八十多年。上世纪30年代初,上海滩的兴安路上开了一家杭帮私房菜,老板姓解。因为兴安路是条小马路,人流少,自然光顾的客人也不多。解老板的儿子,解小开也是个妙人,他接手父亲的餐厅后,想着,要不做年轻人的生意吧?
后来,国家公私合营,西泠饭店变成了国营企业,但是它店面那么小,开餐馆显然不太合适,于是当时的管理人员灵光一闪,开成了面馆,随后改名叫“味香斋”,金字招牌一直流传至今。
有格调、高颜值
上海人兼有精致讲究和实惠节俭的“A面”和“B面”。如果说“耳光馄饨”和香酥鸡代表着市井气息的“B面”,那这些又好看又文艺的面馆点心店,就完美契合了有品味的“A面人生”。
这家名叫“仰望”的包脚布(鸡蛋饼)店,是货真价实的网红店,它演绎出了包脚布的许多新花样。
上海人都喜欢吃包脚布,记忆中的包脚布是这样:站在小摊前看店主摊饼的过程很有意思:一小团面粉很快被均匀地铺在圆形铁板上,打上鸡蛋、撒上葱花、铺上油条,成了一张微焦的鸡蛋饼。摊饼过程中不能疏忽,要反复申明自己的要求,比如,两个鸡蛋,甜酱多一点、不要辣,香菜不要,油条换脆饼,要那一块……小小一副包脚布,也是一种个性化的美食。
“仰望”里的包脚布,看不到制作过程,品种却多了无数倍。比如,最近大卖的前三名,是嘎吱鸡排包脚布、小龙虾包脚布和传统包脚布,除此之外还有清新牛油果薯泥包脚布、霞飞路火腿芝士蛋包脚布、一大波咸蛋黄肉松包脚布等等,其中价钱最贵的,是38元一只的小龙虾包脚布。有人觉得“这是什么鬼?价格太贵了!”有人却成了它的粉丝,觉得“太有创意又太亲切了。”
在那些有格调高颜值的小吃店里,有不少是台湾风味的。新天地湖滨道里有家桃园眷村,走干净利落高冷风格,那里卖的其实是台式咸浆,但它和上海早饭摊上的咸浆很类似,撒了紫菜和虾米,喝起来很鲜香。
“高记生煎”来自台湾,如今入驻了K11。自从1949年开始,高记从台北永康街上的小小大排档,演变成了后来的独栋小楼,一直把最正宗的无汤生煎传承到现在。
装生煎的小铁锅都是特别定制,经过多次实验能够最好保证生煎的口感。没有添加皮冻,没有汤汁的这颗锅贴,完全是手工老面擀出来的好味道,最妙的是,即使冷掉了也不会太影响它的口感。这和老上海的生煎,竟然如此相似。
“深夜食堂”里吃传统早餐
曾几何时,爱玩爱热闹的上海人开始渐渐喜欢上了夜宵市场,随着吴江路、彭浦路等老牌夜市陆续关闭,这座城市里又渐渐出现了一批同时符合现代审美与城市规划方向的深夜食堂。
而这些年最火的夜市,竟然是早餐品种。半夜三更,吃一副大饼油条、喝一碗豆浆是一种什么样的体验?许多人会告诉你:“最朴质的食物,熨帖肚肠,温暖心房。”
“阿文夜市豆浆油条店”,上过很多次电视,这家通宵卖大饼油条的老字号之一,人人必点的品种是蛋饼,料多量足,经久不衰;肇周路309号的“老绍兴豆浆店”,原名“阿婆豆浆”,现在阿婆已经离世,店由阿婆的子女接手,幸好还坚持着阿婆的手艺,豆浆是现磨的,不论冬夏喝下去总是暖暖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