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不久,上海九部门联合出台《关于上海推动夜间经济发展的指导意见》,提出围绕“国际范”“上海味”“时尚潮”三个特点,打造一批夜生活集聚区,加快国际消费城市建设。
打造夜生活集聚区,处理好商居关系是关键。上海的夜晚需要烟火气,但紧邻居民区的夜市、酒吧、深夜食堂,往往会有噪声、油烟、垃圾扰民。曾经人气爆棚的彭浦夜市、寿宁路小龙虾一条街等,都因无法破解矛盾,不得不退出历史舞台。
图说:大沽路上的小店。
同样的矛盾在大沽路也存在。“商家自治委员会”会长张坚告诉记者,2017年前后,大沽路夜市逐渐兴盛,扰民问题随之而来。“外摆摊位占据了人行道,音乐震耳欲聋,酒吧几乎家家爆满,老外们端着啤酒聚集在马路上聊天,大半夜还人声鼎沸。”张坚承认,当时夜市的无序发展,的确对周边居民生活影响很大。
“边上就是中凯城市之光居民区,每天投诉电话少则四五十个,多的时候一天上百个。”南京西路街道市容所副所长沈煜回忆,当时是城管、工商、市容各种投诉电话轮着打,各种制服不停在街上出现。
民意汹涌,2017年5月,南京西路街道对大沽路夜市开展集中整治,限制营业时间、取缔外摆摊位。“环境好了,生意也少了。”张坚回忆,整条街眼看着暗了下来、冷清了下来。“当月营业收入就下降了40%。我们这些商铺业主焦头烂额,大家明白,这条街快‘死’了。”
一封写给街道主任的信
2017年7月,张坚代表商户们给南京西路街道办事处主任王颉鸣写了一封信。
“那不是一封表达情绪的信,而是先说不足,承认扰民。再说对策,希望自发组织起来,制定公约自我管理。最后说诉求,希望政府部门帮助做居民的工作。”让王颉鸣印象最深的,是信中反复提及的一个词“可惜”。“我深有同感,大沽路夜市成气候经历了很多年,虽然我们重拳整治,但我们也痛心惋惜。”街道收到信后,将大沽路商铺的经营者聚在一起,共议如何制定“经营公约”,对商铺的经营、酒吧的噪音、市容环境等问题约法三章。
图说:民众在夜间享受着户外美食。
当时,有一家法国酒吧因为人气旺而疏于管理,仍在不断被居民投诉扰民。自治委员会了解情况后,与商铺租赁方协调,提前与这家餐厅解除租赁合同,将其清理出大沽路。整个过程街道都没有介入。
酒吧限制经营时间,外摆位11时必须内移,露天音响拆除,自治委员会还派员到沿街的居民家拜访,听噪音的实际情况……为了提高自治管理水平,街道也派员常驻大沽路,及时帮助自治委员会解决各种实际困难。街道还专门开发了一款APP提供给委员会,分为问题管理、商户评分、荣誉榜、曝光榜等不同内容,让委员会有针对性地进行自我管理。对于表现特别好的商户,政府还提供优惠政策,比如上门清运生活垃圾等。
随着整条街有序管理起来,居民投诉量直线下降至个位数。时至今日,大约一两个月才会有一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