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从长江十年禁渔之后,江面上的渔船不见了,就连岸边的钓鱼人也少了很多。这对于长江中的原生鱼类是一件大好事,但对于一些外来“入侵”生物而言,这样的状态就好比一下子开了一道闸口,让原本就十分顽强的它们,泛滥的风险陡增。
1、专家:小龙虾一旦失控很可怕
比如,曾经风靡大江南北的小龙虾,就引发了专家以及很多网民的担忧。
特别是在“十年禁渔”之后,渔民都上岸了,那么自然水域中的小龙虾,种群数量会不会“失控”,网络上关于小龙虾“泛滥论”的观点,也逐步引起专家们的重视。
对此,江西科学院副院长李华栋表示,要加强对“小龙虾”等入侵物种生态防控,寻找有效控制小龙虾种群的方法,并且实行养殖准入制度,将距离长江重要水系较近的养殖区进行搬迁,以防止小龙虾泛滥、失控。
小龙虾作为一种甲壳纲、十足目、螯虾科水生动物,食性非常复杂,不管是水草、藻类、水生昆虫以及动物尸体等,都是它们的食物。一旦泛滥,会对引入地的水生植物、两栖类、无脊椎动物的生存造成很大威胁。
加上它们有掘洞的习性,其洞穴深度甚至能达到1到2米,不但会对堤坝的安全造成很大威胁,也给农田的水土保持、农作物的生长带来十分不利的影响。
2、小龙虾靠什么立于不败之地
为何一只小小的龙虾,会让人如此头疼,甚至连专家们也一筹莫展。主要原因有以下几点:
第一,就是它们有惊人的繁殖能力。一只成年小龙虾的怀卵量在700枚左右,数量虽然不多,但其幼体成活率较高,一旦温度适宜,可常年繁殖,速度倍增起来十分可怕。
第二,小龙虾的适应能力极强,在各种恶劣环境下都可以生存,甚至不吃不喝数周都不会死亡。
第三,就是天敌较少,很少有动物会对它们造成致命威胁。当危险来临时,它们会立即缩进深深的洞穴中,再加上其坚硬的甲壳,肉食动物们并不喜欢去吃它。
这些特点,让小龙虾立于不败之地。譬如,在贵州的一些山区,当地农民对小龙虾可谓是深恶痛绝,因为它们洞穴往往会打穿稻田的田埂,造成漏水,有时候这个洞刚刚封上,第二天它又会打一个新洞出来,让农民疲于应对。
以至于,当地农民不得不使用杀虫剂来消灭它们,但却收效甚微,甚至是越捕越多。
3、云南元阳曾饱受小龙虾之害,每年花费百万元捕杀
在云南元阳县,小龙虾也给当地著名的梯田,带来了巨大破坏。
农民捕杀小龙虾
这些被当地农民引入养殖的小龙虾,在梯田中安家之后,随意打洞,造成田埂漏水、干涸,甚至梯田坍塌、绝产。最可怕的是,小龙虾的出现,让闻名中外的梯田景观遭受了严重的破坏。
而这些景观,则是当地赖以生存的文化遗产。为此,元阳县每年不得不花费上百万元,来清理这些小龙虾。
元阳县的梯田景观
当然,“治虾”的代价就是农药泛滥,对生态环境造成难以修补的损伤。
4、靠“吃”来解决小龙虾泛滥的观点纯属误谈
小龙虾泛滥,为何不吃光它们?在吃货面前,这样的美味能够泛滥起来?
甚至不少人对小龙虾的“泛滥论”表示怀疑,既然小龙虾数量这么多,为何不抓光它们?
这谈何容易!在一些交通不便的山区,要抓捕这些小龙虾,单单是捕捞成本就让人望而却步,如果再加上运输成本,算下来怎么都是一笔亏本买卖。
而且野生的小龙虾,由于缺乏人工投食,口感往往比较差,并没有人愿意收购。
因此,靠吃货们来解决小龙虾的泛滥问题,纯属误谈。就算吃货们有这个心,但谁会愿意跑到田间、小河,去费尽力气捕捞这些小龙虾呢?
5、吃不完,也杀不绝!这就是小龙虾给大家出的一道难题
野外泛滥的小龙虾,捕捞成本过高,和人工养殖的小龙虾比起来,根本没有人愿意去捕捞,这也是导致它们泛滥,甚至失控的重要原因。
而且,小龙虾的卵,孵化期可能长达四五个月,靠杀虫剂也难以全面根除。
靠“吃”很难解决的问题,也许换一个思路,就会收到一些效果。比如放开垂钓,让钓友们发扬钓技,去处理小龙虾的问题,可能会事半功倍。
对于长江流域,十年禁渔之后,很多地方连垂钓也一起禁了,这恐怕会“利好”一些外来入侵生物,如小龙虾、清道夫等物种。
笔者认为,要解决物种“泛滥”问题,保持生态平衡,还要有科学的措施和制度,否则只能是按下葫芦浮起瓢,诸如“小龙虾”之类的生态问题,可能会越来越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