贵州:加强福寿螺、小龙虾、巴西龟和罗非鱼防治

   2022-09-10 40500
核心提示:近期,贵州省农业农村厅组织有关专家研究制定了福寿螺、小龙虾、巴西龟和罗非鱼等4种水生外来入侵物种防治技术指引,加强渔业水域外来入侵物种治理,落实阻截防控措施,维护水生生物多样性。原

近期,贵州省农业农村厅组织有关专家研究制定了福寿螺、小龙虾、巴西龟和罗非鱼等4种水生外来入侵物种防治技术指引,加强渔业水域外来入侵物种治理,落实阻截防控措施,维护水生生物多样性。

原环保总局将福寿螺列入第一批外来入侵物种名单

福寿螺是原产于南美洲、中美洲和加勒比地区的一类大型淡水螺,主要有四种危害。

一是福寿螺在入侵水域,由于缺乏天敌,能迅速扩大种群,且主要摄食水草,造成栖息地的沉水植物迅速减少,改变生物种群结构,破坏水体生态平衡。

二是由于福寿螺与入侵水域的一些土著螺类处于相同的生态位,而福寿螺具有更强的繁殖力,会逐步挤占原水域土著螺类的生存空间,造成土著螺类的减少甚至消失。

三是福寿螺咬食水稻秧苗,咬食水稻主蘖及有效分蘖,使得稻穗存活率降低,是水稻种植区的一大灾患。福寿螺咬断蔬菜及庄稼的幼苗,造成损失。

四是福寿螺是广州管圆线虫、卷棘口吸虫等寄生虫的中间宿主。误食加热不彻底的带有这些寄生虫的福寿螺会对身体产生危害。

2003年,原国家环保总局将福寿螺列入《中国第一批外来入侵物种名单》;2013年,原农业部将其列入《国家重点管理外来入侵物种名录》(第一批)。

福寿螺如何防治?贵州省福寿螺防治技术指引明确了三种办法。

物理方法分两块。一是人工捕捉福寿螺。二是人工收集福寿螺的螺卵。

化学方法——采用化学试剂或一些除螺商品。可采用6%密达杀螺颗粒剂、贝螺杀和灭蜗灵颗粒剂等可有效杀死福寿螺成螺。

生物方法——可采用养殖青鱼、鸭进行除螺。青鱼主要摄食螺类,是目前比较成功的生物防治福寿螺的方法之一;鸭的体型大,捕食福寿螺的效果较好。

加强对小龙虾引种、养殖及经营行为的监督管理

小龙虾是原产于北美洲的一类淡水虾。2010年,原环境保护部将小龙虾列入《中国外来入侵物种第二批名单》。

小龙虾主要有三方面的危害。

一是破坏水体生态平衡。小龙虾在入侵水域,由于缺乏天敌,能迅速扩大种群,且小龙虾食性非常广泛,可以大量食用鱼类、甲壳类和水生植物,与鱼类争夺饵料,取食鱼卵、鱼苗,改变生物种群结构,破坏水体生态平衡。

二是降低生物多样性。小龙虾作为外来入侵物种,凭借其强大的繁殖能力与适应性,可以迅速在入侵水域形成优势种群,压制、排挤或破坏本地物种,危及本地物种安全,影响入侵地生物多样性。

三是危害农田及堤坝。小龙虾具有挖洞习性,小龙虾在农田中打洞会破坏土壤结构,破坏田埂,造成农田不能保水。小龙虾的挖洞,会对湖泊、水库和江河的堤坝安全造成威胁。

养殖户及养殖企业要做好防逃设施建设。贵州省小龙虾防治技术指引要求,在小龙虾的养殖中,不论是池塘养虾还是稻田养虾,都要安装切实有效的防逃网,勤检查,防止小龙虾逃逸到自然水体。

管理部门要加强对小龙虾养殖的监管。贵州省小龙虾防治技术指引明确,要从源头建立对小龙虾的风险评估制度,加强对小龙虾引种、养殖及经营行为的监督管理。

要加强宣传,让公众认识巴西龟对生态的危害

巴西龟一般指巴西彩龟,是原产于美国中部至墨西哥北部的一类水栖龟类。2013年,原农业部将巴西龟列入《国家重点管理外来入侵物种名录(第一批)》;2014年,原环境保护部将巴西龟列入《中国外来入侵物种名单(第三批)》。

巴西龟适应能力极强,凭借其强大的繁殖能力,可迅速在入侵水域形成优势种群,且巴西龟食性广泛,泥鳅、虾、青蛙、鱼、水栖昆虫、蛇类、水生植物、鸟卵、雏鸟等均可成为巴西龟的食物,大量繁殖的巴西龟给当地生物物种多样性带来威胁,破坏水体生态平衡。

当前,巴西龟主要作为观赏动物进行饲养。部分花鸟市场每日卖出近千只。部分“爱心人士”由于不清楚巴西龟是外来物种,饲养一段时间就放生到附近的河流或湖泊,大量繁殖的巴西龟造成自然水域水体生态平衡破坏。贵州省巴西龟防治技术指引指出,要加强宣传,让公众认识巴西龟对生态的危害,不能放生到自然水域中。

2016年5月17日,原农业部办公厅、国家宗教事务局办公室联合下发《关于进一步规范宗教界水生生物放生(增殖放流)活动的通知》,就水生生物放生(增殖放流)活动进行规范,禁止将巴西龟等外来物种放生到湿地及天然水体。

“罗非鱼养殖”要防止逃逸到湖泊、河流等自然水体

罗非鱼,俗称非洲鲫鱼,是杂食性鱼类,可以存活在湖、河、池塘的浅水中,有很强的适应能力,生长和繁殖迅速,过度繁殖的罗非鱼吞食鲤、鲫等土著鱼类的鱼卵,将土著鱼类从其适宜的栖息地排除,从而影响土著鱼类的生存和繁殖,威胁土著鱼类,造成土著鱼类减少甚至消失。

“罗非鱼主要是养殖鱼类。”贵州省罗非鱼防治技术指引指出,在罗非鱼的养殖中,要防止逃逸到湖泊、河流等自然水体,造成危害。在江、河、湖泊等自然水体中,对于罗非鱼种群数量较大的水域,要开展科学评估,可以通过捕捞等措施,将罗非鱼捕出水体。

编辑:张聪

 
举报收藏 0打赏 0评论 0
 
更多>同类行业资讯
  • 站长
    加关注0
  • 没有留下签名~~
推荐图文
推荐行业资讯
点击排行
 |  加入我们  |  公司发展史  |  未来愿景  |  联系我们  |  关于我们  |  技术与支持  |  网络营销  |  发布商机  |  发布新品  |  发布采购  |  网站地图  |  排名推广  |  广告服务  |  RSS订阅  |  渝ICP备2022001431号  |  渝公网安备50010202001464号
Powered By DESTO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