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高低温切换较快,要注意调水,不让土憨巴出现应激反应。”9月20日,武汉市农科院水产所专家来到武汉市蔡甸区周渔生态农业综合种养基地,指导养殖户科学生产。
该基地有千亩水面,是全省11个“稻虾憨”模式示范点之一。去年开始,基地将“土憨巴”(学名沙塘鳢)与小龙虾在稻田一起混养,形成“一季虾、一季稻、一季土憨巴”的“一水三收”新模式。基地负责人周保国说:新模式产出的小龙虾个头明显要大一些,稻米也好吃一些。
“在虾稻共作模式中加入土憨巴参与循环,可以使农药化肥的使用量减到最少,土憨巴对化肥农药是非常敏感的,一用就死,并且,用这种模式生产出来的小龙虾全是大虾,小虾苗被土憨巴吃掉了。”武汉市农科院研究员李波说,循环链拉长后,出产的稻谷更绿色天然,小龙虾规格更大,在许多地方卖到80元一斤。
2021年,省农业发展中心在全省11个县市建立了“稻虾憨”模式试验示范基地,试验面积1100亩。年底经测产验收,试验基地水稻平均亩产达581公斤,小龙虾117公斤,“土憨巴”8.76公斤,相对于单纯的稻田养虾,亩均增收1039元,大大鼓起了农民的“钱袋子”。
今年,全省扩大了“稻虾憨”模式试验示范面积,新建示范基地11个,新增试验面积1500亩。截至目前,试验基地平均亩产小龙虾120公斤,亩平纯利润约3000元,同比增长30%以上,下半年,预计平均亩产水稻623公斤、“土憨巴”9.98公斤,亩均可以再增收1156元。
(湖北日报全媒记者刘胜、通讯员谢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