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一个行业市场有多大,要看整个市场规模。小龙虾看起来不登大雅之堂,但整个行业的市场规模却早已超过千亿规模。根据2018年6月发布的《中国小龙虾产业发展报告(2018)》显示,据测算,2017年全国小龙虾全社会经济总产值约2685亿元,比2016年增长83.15%。按照以往增速,今年的小龙虾市场规模稳超3000亿元。
作为对比,2018年IDC最新发布的《中国人工智能软件及应用(2018下半年)跟踪》报告显示,2018年中国人工智能市场规模达17.6亿美元,至2023年将达到119亿美元。CSG科大智能研究院院长刘伟则表示,人工智能市场规模2020年有望达到千亿市场。无论从哪个维度来看,小龙虾都遥遥领先。
麻辣口味的胜出
中国美食博大精深,其中最主流的就是“麻辣口味”。据统计,在中国每年3万亿元的餐饮消费市场中,麻辣菜系占了40%的份额,可谓独领风骚。美食的竞争,说白了就是对舌尖味蕾的争夺过程。在过去的农业时代,农民大都守着一方水土,形成了各具特色的地方菜系。许多人,或许一辈子都没有见过异乡菜肴。当时代滚滚向前,各种美食互相入侵,一种趋势就慢慢形成了:味道越浓、越重的菜系,越占据了对味蕾争夺的上风。
虽然许多人吃腻了重口味的菜,也会想清淡两天,但两天过后,那种对重口味的欲望很快就会重燃。而麻辣,就是这么一种会让人上瘾的强烈刺激,偏偏小龙虾,又是一种能够跟麻辣水乳交融的美食,无论是味觉还是视觉,都是绝佳之选,这就为它的成功铺上了红地毯。
产业链的成熟
如果说,在精神的满足和味道的竞争中,小龙虾和大闸蟹有着异曲同工的美妙,同样达到了极致的层次。那么,在接下来的较量中,大闸蟹终于败下阵来了。前文中我们说过,盱眙的小龙虾养殖由于采用的是湖养的原始模式,最终被潜江的“虾稻连作”黑科技碾压,以至于潜江的小龙虾占据了全球60%的市场份额,产量数倍于前者。你看潜江莱克水产的加工车间,多么令人震撼。
这就是工业化的力量,带给小龙虾的直接好处就是,几乎无限量的供给和物美价廉的体验。相对来说,大闸蟹就没有那么好运了,和盱眙小龙虾一样的湖养模式,使得产量始终无法有效提升,旺季一来价格就翻倍的跳升,最终失去了大众市场。
由于需求的扩张和创业者的不断入局,近几年来,小龙虾的产业链上游仍在不断的革新。一直以来,小龙虾的季节性(冬天要打洞冬眠)和运输中的损耗(死亡率难以控制),都是困扰产业链的痛点。有痛就有机会。
比如某创业团队,就瞄准了运输问题,采用在养殖地建工厂,一条龙清洗、高温烹饪、零下18度速冻锁鲜的方式,实现了无损运输。送到目的地之后,只要经过简单步骤的解冻,烧开汤汁和配料,就可以直接端上餐桌了。这种像方便面一样的供应链条不断完善,成本和门槛越来越低,将小龙虾产业的繁荣推向了更高的层次。
小龙虾有互联网气质
其实,小龙虾在众多夜宵中脱颖而出并非偶然。曾有人总结小龙虾火爆的原因,首先是好吃多磨,口味百搭,吃起来费工夫,但会让人有成就感;外卖兴起也是小龙虾走红不可忽视的因素。
小龙虾更适合长时间运送,凉了后对口感影响不大,反而能将汤汁浸入虾肉里;小龙虾还引发餐桌社交“革命”,双手剥虾,再无暇用手机,使社交效率更高;内地不少地区又适合小龙虾养殖,可以轻松满足庞大的市场需求。
巨大的产量和需求把小龙虾的市场推向了一个顶峰。2016年8月,美团点评数据研究院发布的《大数据里的小龙虾经济学》显示,小龙虾市场从2015年起获得爆发式增长,市场规模现已超过1000亿元,占整个餐饮业2.8%,行业公司的数量达1.8万家。对比曾经站在风口备受瞩目的直播,市场规模也才不过百亿。
从上述数据可以看出,这是一个规模很大,竞争很激烈,并可持续超越经济增长的朝阳行业。从消费来看,有数据统计专营店的人均消费达到84元,上海,北京的小龙虾专营店人均达到90元。这可以看出小龙虾行业是一个人均消费较高的产品,随着经济的增长,用户群的扩大,小龙虾还会面临持续的增长。
一时间,小龙虾从大排档,街边小店成了互联网创业者争相抢夺的香饽饽,但红海之下暗藏的除了利润还有挑战。这些公司拥有资金和渠道优势,就短期而言,现有对手很难超越。但是他们的缺点同样鲜明,就是这些品牌代表的是卤制品,而不是小龙虾,品牌的专属性是他们永远无法弥补的弱点。当专业化的品牌公司出现的时候,对他们来说是一个巨大的挑战。
小龙虾成为网红的时间也就五六年。但是靠着老少皆宜的口感,搭上互联网的快车,已经从“小众”即将成为“风口”。这折射了如今的消费更新换代越来越快、越来越多元化,消费者的选择也越来越多。其实,万变不离其宗,不断追求“物美价廉服务好”,打造品牌核心价值,仍是竞争能够取胜的杀手锏。消费者购买了你的产品,就意味着他认可和选择了你的产品价格、质量和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