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河县东部江湾的祥顺镇,通过打造“一村一品”,乡村面貌发生了巨大变化。永乐村是大果榛子种植专业村,这里有宿根花海、榛园风情;新乡村是生态鸭鱼稻种植专业村,主推绿色产业带、生态稻香村;“大林子”依托龙潭湿地、苑囿农家,打造生态旅游专业村;太平山村是省级生态园林示范村,有果蔬基地、太平山庄……
这里“一村一品”项目都有根——以党建工作为依托,由党员带头或党支部引领完成。党建指引村里产业蓬勃发展,各项政策到了村里不卡壳,迅速得到落实,村民日子好了,腰包也鼓了。
村党支部引领建立亿元稻作基地
9月6日,新乡村股权改制首次会议,在村委会会议室内,三四十位村民代表聚在一起,商量合作社下一步的发展。在“驻村第一书记”主持下,每个人都有机会说出自己对合作社发展的想法,讨论热烈。
新乡村鸭鱼虾稻共作基地是由村党支部引领,采取村民带地入社形式建立的,由鸭稻田、鱼稻田、虾稻田三部分组成。其中,鸭稻田3000亩,养鸭两万只;鱼稻田1200亩;虾稻共作500亩,投放小龙虾苗1万斤。入社村民成员1402户、水稻耕种面积总计10.8万亩。
联合社理事长就是新乡村党支部书记屈耀明,经过3年发展,联合社目前已拥有两个催芽基地、1个稻米深加工企业,年生产加工能力20万吨,产值可达1亿元。
2019年,基地通过产业带动新乡村精准扶贫户9户14人,当年每户实现分红1500元。屈耀明说,未来几年联合社还要继续扩大规模,让更多乡亲加入进来,共享乡村振兴红利。
党员带动稻秧棚二次利用项目
在乡村,如何充分利用闲置育秧大棚是个难题。今年6月以后,永乐村利用10栋6000平方米闲置大棚,种了5亩香菇,还与双城常满食用菌有限公司签订了回收保底订单,成本6000元/亩,扣除成本每亩可纯挣2万元,食用菌这一项可获纯利10万元。在党员带动下,村里还引进了蚯蚓养殖项目,1亩地投资成本16000元,每亩年产蚯蚓3.5万条,利润1.9万元。祥顺镇党委书记李南介绍,未来三年,合作社将把棚区内90栋大棚充分利用起来,达到零空棚、满利用。党员带动产业振兴起到了良好示范作用,尤其是在引进一些新品种时,村民都怕赔钱,党员带头打样,带动了村民,新项目赚了钱,大家都抢着入社。
大果榛子党建林变“百亩花田”
在距离县城30公里、去往祥顺镇的乡道旁,有一片壮阔的花田,田间种着八宝景天、荷兰菊、福禄考、萱草等,眼下正值花开时节,百花争奇斗艳。这里是祥顺镇的党建林——通河大果榛子标准化丰产示范园,大果榛子套种宿根花。示范园占地120亩,带动农户20户,已形成集榛子种植、种苗繁育、套种实验、技术培训等于一体的现代化农业示范园区。园区经中国大果榛子之父——梁维坚教授倾力打造,主要种植达维、辽3、辽7、玉坠等优选品种,同时套种宿根花卉等经济作物,实现多重复合收益。2016年以来,通河县委、县政府依托绿水青山资源禀赋,将发展以大果榛子为代表的生态林业确定为全县支柱产业。祥顺镇党委和政府以旱田调特为目标,积极引导农户发展大果榛子产业,截至2019年,全镇6000亩旱田中,大果榛子种植面积5600余亩,占旱作区的93%。
腰包鼓了往前奔心气更足
随着乡村振兴战略实施,村民们的腰包越来越鼓,祥顺镇的村民们感受到了乡村巨变,享受着振兴的成果,同时也不忘奉献。祥顺镇是通河耕地面积最大的镇,在新增地源统计工作中,许多“无合同土地”在统计中要进行新一轮承包,根据政策,承包所得70%归所有者,30%用于壮大村集体经济。南六方村村委会主任于飞讲,本村就有几名种田大户表示,一分钱也不用返了,七成都上交村上吧,反正都是用于修桥铺路,为全村造福。祥顺镇党委书记李南说,地是村民生活根本,以前凡涉及土地村民都要争一争,这几年“让”的越来越多了。归根结底是村民的日子越来越好了,这离不开县委、县政府制定的“1+3+2”党建工作模式:“一个统领”就是党建工作,“三变举措”是党员变能人、阵地变基地、生态变产业,“两个确保”是实现确保农民增收、确保提前迈入小康社会。大家的腰包鼓了,觉悟高了,建设“德美通河”也就更容易了。
哈尔滨日报记者 罗彦坤 文/摄
编辑 王洪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