进入9月,各地的小龙虾已经所剩无几。在湖北,监利、汉川、洪湖等主养区虾稻养殖已经结束,目前当地只有部分的精养塘和虾蟹混养塘在少量供应,总体虾量不大。江西地区,成虾供应也较为紧缺,流通商在已经种上水稻的塘口,每天仍能回收少量的成虾,不间断地供应到市场,供应量日趋减少。
现阶段,小龙虾已经逐渐退出市场,当前虾价不温不火(江西4~6钱17元/斤,6~9钱26元/斤;湖北地区4~6钱价格约16~18元/斤),河蟹将成为下一阶段市场消费的新宠,如汉川的河蟹在中秋前后可以上市,监利、洪湖的蟹要等到11~12月甚至第二年年初才有起抓。因此,虽然成虾紧缺但虾价并无明显上涨。
今年湖北有10%的养殖户尝试繁养分开
据水产热点编辑了解,由于这两年小龙虾病害频繁,整体质量下降,因此有养殖户开始尝试繁养分开的模式,即分出两个塘口分别用作虾苗孵化和成虾养殖。与河蟹养殖类似,扣蟹和成蟹分开养,等扣蟹长到一定规格再分塘养成大蟹。
“传统的虾稻养殖,大多为虾苗和成虾同时存塘,因此养殖户很难控制养殖密度,在5月高温季节就很容易爆发病害,造成小龙虾生长速度减缓,规格偏小,大小虾的打架也会造成损耗。”有业内人士介绍。
有人估计,今年在湖北有10%的养殖户已经向繁养分开的模式探索。比如有养殖户将塘口的虾苗统一转移到1~2亩的池塘专门培育,腾出较大的塘口(10亩左右)作为成虾养殖。当虾苗达到一定规格后再转到大塘养殖,控制好投放密度,投喂高档饲料,能顺利在20多天上市。
通过这一模式,有效减少病害,缩短养殖周期和提升规格,且通过合理规划,能实现在种植水稻出两批虾,在虾价低迷的背景下,能往往占得先机。“随着繁养分开模式优势的显现,明年或有更多的养殖户向这一模式转变。”有养殖户说道。
虾价下跌,在于三个深层原因
今年的小龙虾养殖已经基本拉下帷幕,多数养殖户亏损已经成为不争的事实,而整体价格暴跌35%则是所有养殖户最大的痛。业界很多人分析为一方面归咎于产量的增加,另一方面是市场的小龙虾质量普遍偏低,小规格的虾冲击市场,拉低价格;此外,由于上市过于集中,造成市场“拥堵”,短时间内供大于求,因此价格一跌再跌。
对此,上海海洋大学教授成永旭教授指出,造成2019年稻虾养殖价格暴跌的主要问题的深层原因包括三个方面:一、小龙虾养殖的营养饲料问题;二、繁养一体化的弊端;三是农业生产、农产品加工业、农产品市场服务业深度融合度不高,企业规模小,抗风险能力差。
成教授认为,由于饵料不足或营养缺失,造成近年小龙虾的病害频发,从而影响到小龙虾的生长速度以及抗病能力,降低了成虾的质量甚至是下一代虾苗的品质,造成恶性循环。这个观点也在业界广为流传,各饲料厂纷纷在饲料营养配方上做文章。
对于今年有少部分养殖户尝试虾苗与成虾分来养殖,这样的做法也得到了成教授地的认可。他提议,小龙虾养殖的趋势应该是繁养分开。众所周知,传统的小龙虾虾稻养殖中,虾苗在塘里自繁,成虾也在塘里生长,因此养殖户难以对池塘虾量进行预估,规划性不大。
成教授认为,繁养分开,放养规格以及密度一致,养殖周期、上市规格能可预测。如有计划养殖大规格虾,可做到密度稀放,投喂高档饲料,进行标准化的养殖,达到多批次同规格出苗的效果。此外,通过繁养分开,养殖户可以计划多茬养殖,实现错峰上市。
不可否认的是,今年小龙虾确实遭遇了一定的困境,一方面是不断扩大的养殖量,另一方面在饵料营养、模式以及产业融合度等方面未能及时跟上,两者发展不平衡。但不少从业者仍然看好这一产业。
单就稻渔种养模式来看,以4.3亿亩、宜渔面积20%来计算,目前稻渔种养还有一倍的发展空间。此外,在市场消费方面,仍然有着巨大的市场消化能力,供应仍然小于需求。因此,解决产业当中的限制因素,小龙虾依然会红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