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言:“夏天来了,小龙虾们又要开始逃命了。”想必各位即使没有吃过也应该听到过油焖大虾这道美味,是不是想想就口水直流呢?有人说:“小龙虾真的是太好吃了,虾黄浓郁,虾肉鲜嫩,哪怕只是嗦个虾壳都能津津有味,”也有人说:“本来是张牙舞爪的外来入侵物种,却被天朝人民吃到需要人工养殖,真的是很没面子”。都说世界小龙虾看中国,中国小龙虾看湖北,那湖北的小龙虾,精髓就在潜江了。小龙虾学名克氏原螯虾,原产于北美洲。1928年从日本传入我国苏北地区,经过八十多年的繁衍生息,小龙虾的种群迅速壮大,早已本土化了。潜江素有“鱼米之乡”的美誉,独特的土壤和气候条件造就了潜江龙虾尾肥体壮、爪粗壳亮。潜江龙虾国家农业部发布的2013年第一批农产品地理标志产品公告名单中,“潜江龙虾”榜上有名。野生寄养、人工繁育、甲壳素精深加工等技术,使潜江龙虾产业发展独领风骚。大量优质的虾种,带动了小龙虾餐饮的发展。潜江仅特色小龙虾餐饮店有2000余家,以“小李子”、“红透天”、“老字号”、“虾皇”等为代表的餐饮店,已研发出针对不同消费群体的卤虾、蒸虾、泡虾、烤虾等八大系列数十种风味小龙虾产品。2011年8月,中国最具权威餐饮业认定机构——中国烹饪协会发布通告,授予潜江油焖大虾为"中国名菜"称号。品味小龙虾已成为潜江一道亮丽的风景线。如今,潜江龙虾享誉盛名,在北京、武汉、深圳的大街小巷,香辣可口的潜江龙虾也随处可见。据不完全统计,仅武汉市就有大小油焖大虾店1.7万家,而在欧美人的餐桌上,每三只小龙虾就有两只来源于潜江。潜江龙虾所到之处,迅速刮起的一股"红色旋风"。潜江人口大约是101万,你可能不知道的是,其中十万人都是被小龙虾养活的。这里有专门的小龙虾职业技术学校,有专人养殖看护小龙虾,甚至还有全世界最大的小龙虾雕塑,无不展示着潜江在龙虾届的地位。以虾为媒,潜江每年推出“潜江龙虾节”,吸引了国内外众多游客接踵而至,“游潜江,品龙虾”已成为一种文化认同,潜江龙虾已形成独特的“龙虾文化”。今天就让我们一起走进有着“中国小龙虾”之称的潜江市。
潜江是湖北省直管市,位于湖北省中南部、江汉平原腹地,是连接湖北东西部的桥梁城市,是武汉城市圈、鄂西生态文化旅游圈、长江经济带、汉江生态经济带等湖北“两圈两带”战略的重要节点城市。全市国土面积2004平方公里,户籍人口101万,境内有全国十大油田之一的江汉油田,辖1个国家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2个省级经济开发区、6个国有农场、16个镇处,素有“曹禺故里、江汉油城、水乡园林、龙虾之乡”的美誉,荣获国家卫生城市、国家园林城市、国家绿化模范城市、全国水生态文明城市,是全国县域经济百强县市。
01
建制沿革
潜江县古为云梦泽一角,历经江水复合冲积和湖水缓慢沉积而逐渐形成。潜江地域夏、商、周三代属荆州域。公元前5世纪前后的春秋战国时期,在本县南部的岗后和北部的平原上出现了章华台、竟陵等邑居,其地属于诸侯国中的楚国。公元前278年(秦昭襄王二十九年),白起率秦军攻占楚郢都(今江陵西北),东下竟陵,并分别设郡建县,这里成为秦南郢竟陵县辖地。公元前206年西汉建立,其后在章华台设置了华容县,潜江分属竟陵、华容。三国时,潜江之地辖于吴国,隶属郡县与汉无异。晋初分江夏郡置竟陵郡,潜江为竟陵郡之竟陵,南郡之江陵二县地。隋朝时,潜江东北境属荆州沔阳郡竟陵县,西南境属紫陵县。唐初省紫陵入江陵县,潜江西南境属江陵府江陵县,东北境属复州竟陵县。公元857年(唐大中十一年),“以人户输纳不便,置征科巡院于白伏”(《太平寰宇记》,白伏在今县西北),隶属于荆南节度使管辖。五代改白伏为安远镇,为南平国(荆南国)属地。965年(宋干德三年),升白伏巡院为县。因境内有河道分流汉水入长江,取“汉出为潜”意,命名潜江。县治设在安远镇(在今下蚌湖附近),隶属于荆湖北路江陵府。1276年(元世祖至元十三年),改江陵府为上路总管府,后又改为中兴路,均领有潜江,上隶于河南江北行中书省。1293年(至元三十年),因水患县治迁至斗堤,即今治所在。1368年,明朝建立。此前已改中兴路为荆州府,所以明初潜江属湖广布政使司荆州府。1531年(嘉靖十年)升安陆州为承天府,潜江改属之。1646年(清顺治三年),改承天府为安陆府;1664年(康熙三年),分湖广为湖北、湖南。潜江属湖北省安陆府。1912年,中华民国成立。次年,改府为道,以道为省县之间的行政机构,潜江属鄂北道(后改称襄阳道)。1925年废除道制,遂直辖于省。1932年,在省县之间设行政督察区,潜江属第七区(1934年曾属第六区,后还属)。1936年,第七区改称第四区,仍领有潜江(直到1947年)。抗日战争期间,日本侵略军于1939年5月至1945年8月盘踞潜江部分地区,设有傀儡政权。潜江县政府被迫辗转于拖船埠、杨李家台、熊口等地;1943年春撤离潜江,设办事处于公安县境,日军投降后还治。本县属水网湖区,民国时期“十年淹九水”,人民除受“三座大山”的压迫之外,还苦于水患。由于距中心城市较远,人民富有革命传统,有利于革命力量的集聚和回旋,故在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新民主义革命时期成为革命根据地。1930年春至1932年冬,全境皆苏区,是湘鄂西省(原称“联县政府”)的潜江、荆南(后改称荆门)、天潜县苏维埃政府(革命委员会)辖地。潜江县苏维埃政府曾驻于拖船埠、潜江城等处,荆南县苏维埃政府驻脉旺嘴。1942年春至1945年秋,为抗日根据地,是鄂豫边区襄南、襄河两行政公置的荆潜、天潜沔、天京潜县抗日民主政府辖地。荆潜县抗日民主政府驻莫家岭,天潜沔县抗日民主政府一度驻总口陶和岭,天京潜县抗日民主政府驻夏家场。1947年12月至1949年6月,全县为解放区,是江汉区襄南、鄂中两行政专员公署的江荆潜、天潜沔、天京潜县人民民主政府辖地。江荆潜县人民民主政府驻熊口,天京潜县人民民主政府驻夏家场。1949年7月撤销边区县,恢复原县名、县域,江荆潜、天潜沔、天京潜县撤销。潜江县人民政府设于熊口,隶属于湖北省荆州行政区督察专员公署。8月,潜江县人民政府移驻城关(今园林办事处)。1988年5月撤县建市。1994年10月被列为湖北省直管市。
02
地理环境
潜江市位于江汉平原腹地,东经112°29′至113°01′,北纬30°04′至30°39′。北依汉水,南临长江,地处汉江下游,跨东荆河与上、下西荆河两岸。潜江无山,地势低平,由北向南,由东荆河向其东西两侧腹地略呈倾斜。潜江境内河渠纵横交错,湖泊星罗棋布,素有“鱼米之乡”美誉。汉江、东荆河等长江支流贯穿全境。百里长渠、城南河、田关河、西荆河等21条排灌干渠、借粮湖、返湾湖、冯家湖、白露湖、张家湖、苏湖等6个湖泊遍布潜江市,其中湖泊面积2.7万亩。潜江市处于北纬30°附近,其气候属北亚热带季风性湿润气候。四季分明,夏热冬寒,热量、雨量比较充足,无霜期较长。但降水的时空分布不匀,容易出现旱象和溃涝。潜江气候宜人,年平均气温16.1℃,年平均日照时数为1949~1988小时,全年无霜期约250天。
03
自然资源
土地资源:潜江市土地总面积2894263.5亩,占全省土地总面积的1.04%。2002年底耕地面积1667325亩,占57.6%;园地面积25978.9亩,占0.90%;林地面积10637364亩,占3.68%;草地182.5亩,占0.006%;水面731697.15亩,占25.28%;居民点及工矿用地20241.75亩,占7.0%;交通用地77449.5亩,占2.68%;未利用地75775.05亩,占2.62%。生物资源:潜江市有野生植物330多种。蕨类植物主要有:石松、垂穗石松、水韭、木贼、节节草等14种。被子植物双子叶纲主要有:三自草、蕺菜、化香树、桑、枸树等255种。单子叶植物纲主要有:白芽、燕麦、狗尾草等63种。有野生动物400多种,农作物害虫天敌有133种;另外,鱼纲60种,两栖与爬行纲22种,鸟纲39种,哺乳纲11种,其他类9种。矿产资源:潜江探明在潜江凹陷富藏石油、天然气、卤水、岩盐、钾盐、钾芒硝、无水芒硝等矿产资源。潜江境内还有矿泉水、陶土等地下资源。潜江凹陷岩盐分布面积约2000平方千米,岩盐累计厚度约1800米,矿产埋藏深度700—2145米,估算盐岩的地质储量为7900亿吨。其中,潜江境内的潜一段到潜四段下均有盐层富集预计厚度大于1800米。
04
历史文化
潜江是一座历史文化之城。自公元965年(宋干德三年)建县,迄今已有一千多年的历史。作为楚文化的发祥地之一,境内发现被誉为“天下第一台”的东周楚灵王行宫章华台遗址,被列为“2000年全国考古十大新发现”。深厚的文化底蕴孕育了被誉为“东方莎士比亚”、杰出戏剧大师曹禺等众多英才。潜江花鼓戏、潜江皮影戏、潜江民歌被列入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被列为全省首批创建省级现代服务业示范园区的曹禺文化产业园部分设施已投入使用。潜江也是一座红色革命之城。“潜江两李”是中国近代史上着名的红色革命兄弟。李书城是辛亥革命元老、新中国首任农业部长,李汉俊是中国共产党的创始人之一。1921年7月,李汉俊与毛泽东等12位革命先行者在李书城上海家中召开中共“一大”,升起了党的第一面旗帜。潜江是一片红色的土地,中国工农革命军第五军、红六军、红二军团曾在潜江设立军部,贺龙、廖汉生等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在这里留下了光辉的足迹。
05
经济发展
潜江立足自身特色与优势,推进产业集群发展,现已形成了油气开采、化工医药、冶金机械、纺织服装、农副产品加工等五大传统支柱产业和家具产业、食品加工、高新技术三大新兴产业。市域内拥有潜江制药、江钻股份、幸福实业、永安药业等4家上市公司。永安药业是全球最大的牛磺酸生产基地,产品销量占国际市场份额的80%;江钻股份的石油钻头、江汉盐化工总厂的漂粉精,市场占有份额分别居亚洲第一、世界第三;潜江制药是全国最大的眼科用药生产基地;莱克水产、华山水产位居全省水产加工业前三甲,全市水产品出口创汇占全省的65%。2018年,潜江市完成生产总值755.78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比上年增长8.3%。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75.29亿元,增长3.0%;第二产业实现增加值398.09亿元,增长8.1%;第三产业实现增加值282.40亿元,增长10.2%。三次产业结构比从上年的10.9:52.4:36.7调整为10.0:52.6:37.4。全市人均生产总值78279元,比上年增长12.3%。在第三产业中,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增加值为18.65亿元,批发和零售业增加值为41.48亿元,住宿和餐饮业增加值为28.56亿元,金融业增加值为15.08亿元,房地产业增加值为30.22亿元,营利性服务业增加值45.24亿元,非营利性服务业增加值为59.33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分别比上年增长7.8%、11.0%、7.6%、8.2%、10.5%、9.5%和15.0%。2018年,潜江市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4523元,比上年增长8.08%,其中:城镇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31574元,同比增长7.82%;农村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7797元,同比增长8.5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