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24号下午,信阳市政府新闻发布厅隆重举行“奋进新时代·潢川更出彩”专场新闻发布会,会上潢川县政府领导和企业家们向大家介绍了潢川县城乡经济社会发展的喜人成果和典型经验,并现场回答了记者提问。
答记者问
河南日报农村版信阳站记者:
2019年8月26日,国新办举办的河南省‘庆祝新中国成立70周年’河南省专场新闻发布会上,省委书记王国生点赞潢川县‘稻虾共作’扶贫模式,能介绍一下潢川县发展稻虾共作的情况吗?
潢川县农都集团董事长张建新:
各位领导、媒体朋友们,你们好!我是农都农业张建新,很荣幸作为乡村振兴带头人来回答这个问题。大家都知道,产业扶贫是群众稳定脱贫的根本之策,近年来,我们潢川县紧紧抓住产业扶贫这个“牛鼻子”,大力推行“稻虾共作”扶贫模式,实现了“一水两用、一亩双收”,走出了一条绿色、生态、共享、可持续的产业发展之路。目前,全县小龙虾养殖面积从2016年不足2万亩发展到目前的35.8万亩,稻虾共作面积25.7万亩,从业人员达5万余人,小龙虾产业已经成为潢川最受群众欢迎、最接地气的扶贫产业。日前,省委书记王国生在国新办新闻发布会上点赞潢川县“稻虾共作”扶贫模式,让我们倍受鼓舞、倍增信心。我想,小龙虾产业在潢川大地能够落地生根、开花结果、发展壮大,主要“政府支持有力度、群众参入有温度、多方共赢有热度”的结果。
一是政府支持有力度。潢川是河南省渔业“十强县”,水域生态良好,县委、县政府因地制宜,因势利导。在政策支持上,成立了高规格的领导小组,对贫困户自养每亩补助400元,对苗种繁育基地每亩补贴500元。在技术服务上,组建全国县级唯一的国家稻渔综合种养分中心,多次邀请桂建芳院士来潢指导,培养了大批科研人才、技术骨干,在全省率先制定了小龙虾水面养殖、“稻虾共养”等技术规范。在品牌服务上,注册了“龙小甲”、“虾九妹”等商标,光我们农都农业就建成规模交易市场20多个,年交易量达2.5万吨。
二是群众参与有热度。潢川县因户施策,因人而异,先后探索了五大扶贫模式,有效巩固了脱贫成果。自养扶贫模式,对有自养能力和自养条件的贫困户进行全要素支持,全过程帮扶。已带动贫困户4899户,养殖面积达6.7万亩。托管帮扶扶贫模式,对个别无劳力、劳动力不足的贫困户,将虾苗供应、技术指导等核心生产要素托管给养殖大户,已带动贫困户760户。鼓励租养扶贫模式,对部分不愿投资基础设施建设的贫困户,由合作社负责挖沟、围网、防逃等前期建设,已带动贫困户513户。推广综合养殖扶贫模式,由龙头企业连片流转土地,负责种苗提供、饲料供应、技术管理,贫困户可选择投资入股、企业务工、承包养殖等一种或多种方式参与。发展电商扶贫模式,我们农都农业,着力打造“中国虾都”,利用B2B、B2C等电商渠道,让小龙虾产业踏上了电商快车,已带动3000名群众在小龙虾链条中增收致富。
三是多方共赢有热度。小龙虾产业是农业供给侧改革的生动实践,发展小龙虾养殖真正实现了“多方共赢”。贫困户找到了增收门路。小龙虾养殖门槛低,家家户户都可养;投资小、见效快,亩均一次性投资大概1000元;当年投资当年收益。企业实现了良性发展。通过完善利益联结机制,不仅让贫困户稳定脱贫,企业也实现高质量发展。产业链得到了有效延伸。小龙虾产业涵盖苗种繁殖、餐饮服务、冷链物流、精深加工。电商销售等。同时“稻虾共作”严禁使用化肥农药,全程绿色生态的小龙虾、有机稻米供不应求,市场发展潜力巨大。
“脱贫增收的稻虾+产业振兴的虾稻”双轮驱动效应已经逐步显现,农都农业将在政府指导下,深入推广“生态虾+有机米”的全产业链模式,引领全市从亩产2000-3000元迈入5000-6000元的跨越式发展,深耕100万亩稻虾共作产地资源,打造500亿级新型绿色生态产业,实现乡村振兴,为全面决胜进入小康社会作出应有的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