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小龙虾通综合整理
我国小龙虾产业从开始研究,到现在只有30多年,从2005年大规模推广也只有十几年,能做到世界第一,成绩是巨大的,但成绩的背后问题也很多:
养殖面积无序扩大,产量增长有限;
单产相差悬殊,平均单产偏低;
养殖水平低,新技术、新模式普及不够;
苗种数量奇缺,质量更堪忧。
一,野生资源量急剧下降,缺乏保护
我国小龙虾野生资源急剧减少,江苏省2006年加工厂倒闭,湖北省加工厂靠养殖,
鄱阳湖捕捞量连年下降,今年几乎无虾可捕;洞庭湖捕捞量也大幅降低;全国只有湖北省制定了保护计划;小龙虾仍在“外来入侵物种”名单中,无法保护。
对策:将小龙虾从“外来入侵物种”中除名,出台保护政策;设立种质资源保护区。
二,种质质量退化严重
野生资源的急剧下降必然导致种质质量的严重退化。种质的退化表现在,我国小龙虾良种选育工作分歧严重。
野生资源量急剧减少
个体规格越来越小
生长速度明显变慢
出肉率降低
抗病能力减弱,疫病频发,养殖户损失惨重。
对策:
开展讨论、统一思想;以政策和资金扶持有研究能力的科研院所和科技型企业开展良种选育
三,养殖面积迅勐扩大,苗种奇缺,苗种成为制约养殖业发展的瓶颈,小龙虾苗种繁育体系滞后。
(1)整个国家没有一个像样的小龙虾苗种场
(2)苗种理念错误,多数“虾苗场”是近亲繁殖苗场
(3)全国只有湖北能批量提供1cm虾苗,总量极少
养殖不解决种苗问题,这个产业就无法做大!
对策:
a)支持小龙虾苗种人工繁育技术研究与推广
b)建设国家、省、县三级小龙虾苗种场
c)推广小龙虾“秋繁”技术和“繁养一体”技术
四,养殖模式陈旧
目前稻田养殖多是十几年前推出的“虾稻轮作”,养殖模式陈旧,多数养殖户仍在采用传统、陈旧的养殖技术,先进的养殖模式和技术普及不够,标准化程度低,导致单产偏低。
2005年推出“虾稻轮作”模式和技术
2008年推出“虾稻轮作、共作一体”
2010年又推出“小龙虾稻田繁养一体”模式和技术
对策:
(1)加强“新技术、新模式”培训
(2)建立具有新技术、新模式的养殖示范区
五、产业机械化程度差
我国小龙虾产业机械化程度差,如种草、投喂、捕捞、分拣、加工都要靠大量人力,是典型的劳动密集型生产。
机械化程度低也是公司化运作的死敌。“农业的根本出路在于机械化”,小龙虾产业必须通过创新向机械化方向发展。
对策:
(1)加强产业机械化、智能化的跨学科研究
(2)加大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的力度
(3)组建小龙虾产业机械化服务公司,加强培训和推广
六、我国小龙虾产业存有误区太多
在我国水产界,小龙虾产业误区较多,严重的影响了小龙虾产业的发展。误区较多突显我国水产界对小龙虾的认识不足,说明国家对产业的科技投入较少。
对策:
加强宣传,加强培训。影响较为严重的的误区主要有如下几点:
(1)发展小龙虾养殖会破坏我国农业和生态
(2)小龙虾是很贱的一个物种,很容易养殖,对养殖条件要求很低,小龙虾对溶氧的要求比常见鱼类要高很多。
(3)小龙虾的繁殖误区
小龙虾繁殖的误区是对养殖危害最大的误区,很多养殖户在这一误区的影响下,损失很惨重。有很多人认为小龙虾一年繁殖两次或多次,可在11月或3月投放亲虾。有些甚至提出,小龙虾繁殖可以不要雄虾。
小龙虾隔年性成熟,一年繁殖一次,秋冬季繁殖,投放种虾的时间应该在9月底之前。
(4)小龙虾的养殖误区
由于小龙虾经常在浅水处活动,有些人认为“养鱼要深水,养虾要浅水”。水浅易水温过高,是养成“丁壳虾”的五个原因之一。我们提出“深水才能养大虾,浅水只能养小虾”。
(5)养殖模式的误区
我国水产养殖传统上采取春季放种,这是错误的。很多地区不会“秋繁”,只有春季能获得“自繁”苗种,因此常常采取“春放”的养殖模式。
小龙虾最佳生长期在春季(3-6月)和秋季(9-11月),采用“春放”模式,小龙虾养殖周期缩短,影响产量和规格。很多春季放养的养殖户,效益不好就是这个原因。“夏秋放种(苗)、春季补苗、捕大留小、轮捕轮放”,已经被很多养殖户所接受。避免在小龙虾的最佳生长期捕捞、运输、投放幼虾而影响其正常的蜕壳、生长和发育,对提高产量大有帮助。
(6)清塘时间及方法的误区
小龙虾繁殖、生长及捕捞时间与常规鱼类不同,因此清塘时间及方法也应该不同。
国内常用茶饼、鱼藤精及皂角素清塘,认为“杀鱼不杀虾”,清塘时间常在冬季。茶饼、鱼藤精及皂角素对虾苗及脱壳虾有较强的致死性,茶饼价格也太高,我们建议用生石灰或漂白粉清塘,漂白粉最快速,时间在7-8月小龙虾繁殖之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