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还记得一个多月前的“中国小龙虾驰援世界杯”吗?虽然世界杯已经凉了很久了,但小龙虾还热着呢。
前几天,和同事加班,小伙伴喊我请他们吃夜宵,我想行啊,请呗,吃啥?小伙伴们几乎异口同声地喊“小龙虾”。那就走吧,我今年还没吃过小龙虾呢,小龙虾能吃掉多少钱呢。
大半夜,找个吃小龙虾的地方不容易,不是店少,是每家店都人超多,还都是挺时尚的年轻人。好不容易找到一个能坐下我们四五个人的。结果就随便那么一点一吃,结账买单一千多。我才想起来找菜单看看价格。一看吓一跳,小龙虾每分单价最便宜的都是100上下,有点口味上变化的要接近200一份。这样的价格,让我当时怀疑是不是进了黑店。小伙伴们按住我说,“现在都这个价了!”买完单,出门的时候,门口还有不少人站着等位呢。小龙虾都这么贵了,还这么火啊!
小龙虾到底有多贵?已经贵到让很多汽车品牌拿小龙虾来做比价了。
要是这么比,那些名牌车应该就不那么高不可攀了。小龙虾这种“三斤壳一斤肉”的食物,哪怕一个身材瘦弱的女生都是两斤起的。我们要是少吃几顿小龙虾,开上兰博基尼,也指日可待了。
曾几何时,小龙虾的价格远不是如今那么金贵的。南方的朋友,小时候要是住在小河边,一定都有过钓小龙虾的经历。我有一位80后的同事告诉我,他小时候因为没啥可吃的,每天晚饭都是小龙虾,以至于现在他一听小龙虾,都没啥食欲。可想,在90年代,几块钱一斤的小龙虾,跟青菜胡萝卜一个价,命运和价值是多么低下。
那小龙虾这种极其普通的物种,怎么就火起来,成为网红美食了呢?大约2000年左右,麻辣小龙虾开始在湘江流域、洞庭湖地区和湘西山区的成为地方菜,后来逐渐成为出名的湘菜,经过电视传播,火遍全国,长沙还经常举办口味虾节。后来就经常会听见北京的朋友说,去簋街吃麻小;听上海的朋友说,去寿宁路吃小龙虾。吃小龙虾真的成了一种时尚了。
我们回头看看,其实有不少红极一时的流行菜,香辣蟹、迷踪蟹等等。大多数都经不住时间的考验。几年的风头一过,立马倒下一波专做这类流行菜的饭店。但小龙虾确实是一枝独秀,红到现在,而且越来越红,以至于红到单价超过豪车的地步。
那么小龙虾享受这样的高价到底合不合理呢?
首先不得不说,物价上涨是非常正常的现象。我们看CPI指数的走势,近几年还是有小幅升高的。
而根据我们实际的生活体验来看,可能更加明显一点。前不久,有篇文章说“光明”牌的冷饮怎么还不涨价。背景其实就是因为大多数冷饮价格在这几年来都有大幅的上涨。曾经3.5元的可爱多,前两年涨到4元,今年4.5元了;便利店里的可乐价格,从3.5元涨到3.8元,上个月涨到4.2元了。
那么小龙虾的价格趋势又是怎样的呢?
从饭店的成品价格来看,今年的价格,比2014年几乎上涨了40%。而同时我们从小龙虾的批发价格看到,今年95元/公斤的价格,几乎是2014年的3倍;虾苗价格也是逐年上涨。暴涨的虾苗价格和批发价可以说是小龙虾价格走高的关键因素。而同时房租、人工等因素的高企,也在给小龙虾的价格助攻。
另外,这几年的“网红经济”浪潮袭来,网红冰淇淋、网红奶茶,网红蛋糕……,在吃的领域里,商家似乎尝到了“网红”标签的甜头,这也促使了小龙虾的卖家也往“网红”的方向推进。于是小龙虾也开始品牌化经营。视觉包装、店铺装潢升级等等一系列动作成本,都推升了小龙虾的价格地位。吃小龙虾再也不是随随便便找个苍蝇馆子、路边摊上剥剥壳的单纯吃饭行为,而是一种潮流化的仪式。
没有持续的供需关系的支撑,虾苗、批发价和成品价的齐升就没有说服力。小龙虾尽管越来越贵,但仍然处于供不应求的态势。从上游端的养殖业来看,这些年来,全国多个省份都在大力发展,将其列为朝阳产业。尤其湖北省的小龙虾产量更是惊人,几乎承包了全国产量的一半。但是根据《中国小龙虾产业发展报告(2018)》,截至2017年,中国小龙虾的需求总量约为190万吨,需求缺口近100万吨。也就是说,即使养殖产量得到很大程度上的提升,中国国民仍有一多半的小龙虾需求没有被满足。
当我们还在感慨小龙虾为什么这么贵的时候,聪明的商人们早已经瞅准了机会。需求这么旺盛的行业,当然躲不开资本市场的青睐。不仅有上市公司积极布局:国联水产2017年底与洪湖市签订协议,首期投入5亿元用于发展小龙虾业务;安井食品2017年推出了速冻小龙虾,2018年1月又宣布加大小龙虾业务板块的投资力度;更有新起的小龙虾品牌,在资本市场上获得融资。
作为一个物种、一味食材,小龙虾的产业化、资本化,带动一种消费现象,俨然呈现了一番奇景。当我们三五成群,人均两三百地剥着虾壳,吮着指尖的麻辣香味,我不禁在思考一个问题,当价格涨到多少,你会放弃吃小龙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