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北日报全媒记者 周寿江 通讯员 李先江 王超亿
隆冬时节,山寒水瘦。在房县白鹤镇赤岩村鲍家河畔,一口口大小不一的虾稻池,依山就势将村中上百亩连片农田“切割”成了一个个小方格。
「十堰」房县白鹤镇冷浸田蹦出小龙虾 售价每斤最高35元
虾稻池的主人卢建富告诉到访的湖北日报全媒记者,这些虾稻池都是冷浸田改造而来。2019年,他们产的小龙虾售价每斤最低18元、最高35元,在大山深处走出一波独立小行情。
“现在农村政策好,自己又是农民出身,喜欢农业,加上村里一些地没人种,所以就决定回来发展农业。”1970年出生的卢建富,初中毕业,到北京打过工、当过司机、办过网站、开过家电维修站、做过网络推广等,2017年秋,回村流转土地50亩,开挖虾稻池。2018年春首次投虾苗,赶上小龙虾大好行情,“均价每斤30多元,最高卖到48元”,加上有人指导养殖技术过关,一季虾纯赚十几万元。
「十堰」房县白鹤镇冷浸田蹦出小龙虾 售价每斤最高35元
尝到甜头,2018年冬,卢建富通过租用村集体开挖的虾稻池,以及自己流转土地开挖虾稻池,进一步扩大种植、养殖规模。
“2019年虽然赶上了高价虾苗,但因为房县养小龙虾的人不多,本地产的虾供不应求,每天要从外地引进大量的虾,小龙虾的行情一直不错。”卢建富说,因水质好、环境好、光照强,冷浸田里养的小龙虾品质有保证,这也是出产价不低的一个原因。
赤岩村党支部书记王天兵现场介绍,这些田“寒”,水温长期较低,无法让水稻高产,当地人又称之为“水泡田”,一年四季水不干,“淤泥深,没有底,牛和机械下不去”。卢建富作为返乡能人和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将这些冷浸田盘活了。同时,村民也跟着得到了实实在在的好处,通过流转土地和在虾稻基地务工,增加收入。此外,也有助于增加村集体经济收入。
「十堰」房县白鹤镇冷浸田蹦出小龙虾 售价每斤最高35元
来源:湖北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