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 录
第一章 总 论 1
1.1项目概要 1
1.1.1项目名称 1
1.1.2项目建设单位 1
1.1.3项目建设性质 1
1.1.4项目建设地点 1
1.1.5项目负责人 1
1.1.6项目投资规模 1
1.1.7项目建设内容 2
1.1.8项目资金来源 3
1.1.9项目建设期限 3
1.2项目承建单位介绍 3
1.3编制依据 3
1.4编制原则 4
1.5研究范围 5
1.6主要经济技术指标 5
1.7综合评价 6
第二章 项目背景及必要性分析 8
2.1项目提出背景 8
2.2本项目发起缘由 9
2.3项目建设必要性分析 11
2.3.1项目建设是促进农业健康稳步发展的需要 11
2.3.2 顺应我国现代农业产业快速发展的需要 12
2.3.3促进我国现代渔业可持续发展的需要 13
2.3.4促进粮食安全,改善生态环境的需要 14
2.3.5促进纵阳县休闲农业及乡村旅游业快速发展的需要 14
2.3.6有利于促进“三农问题”的解决及精准扶贫事业开展的需要 15
2.3.7增加当地就业带动产业链发展的需要 16
2.4项目建设的可行性 16
2.4.1政策可行性 16
2.4.2技术可行性 20
2.4.3管理可行性 21
2.5可行性分析结论 21
第三章 行业市场分析 22
3.1我国农业产业发展趋势分析 22
3.2我国生态种植农业市场分析 23
3.3我国生态养殖业发展分析 24
3.4我国农产品加工业发展状况分析 25
3.5稻虾共生高效种养模式发展前景分析 26
3.6我国休闲农业发展意义及前景分析 27
3.7市场分析结论 31
第四章 项目建设条件 32
4.1项目地理位置选择 32
4.2区域建设条件 32
4.2.1区域地理位置 32
4.2.2区域地形地貌条件 33
4.2.3区域气候条件 33
4.2.4区域交通条件 33
4.2.5区域经济发展条件 34
第五章 总体建设方案 35
5.1建设思路 35
5.2建设目标与任务 35
5.3主要建设内容及工程量 35
5.4土建工程方案 36
5.4.1建筑设计主要规范及标准 36
5.4.2总体规划方案 36
5.4.3土建工程方案 37
5.5工程管线布置方案 37
5.5.1给排水 37
5.5.2供电 39
5.6道路设计 41
第六章 产品方案及技术方案 43
6.1主要产品方案 43
6.2产品质量标准 43
6.3产品价格制定原则 43
6.4产品生产规模确定 43
6.5项目技术方案 44
6.6主要设备方案 49
第七章 节约能源方案 51
7.1本项目遵循的合理用能标准及节能设计规范 51
7.2建设项目能源消耗种类和数量分析 51
7.2.1能源消耗种类 51
7.2.2能源消耗数量分析 51
7.3项目所在地能源供应状况分析 52
7.4主要能耗指标及分析 52
7.5节能措施和节能效果分析 53
7.5.1工业节能 53
7.5.2节水措施 53
7.5.3建筑节能 54
7.5.4企业节能管理 55
7.6结论 55
第八章 环境保护与消防措施 57
8.1设计依据及原则 57
8.1.1环境保护设计依据 57
8.1.2设计原则 57
8.2建设地环境条件 58
8.3 项目建设和生产对环境的影响 58
8.3.1 项目建设对环境的影响 58
8.3.2 项目运营期间产生的污染物 59
8.4 环境保护措施方案 59
8.4.1 项目建设期环保措施 59
8.4.2 项目运营期环保措施 61
8.4.3 环境管理与监测机构 62
8.5消防措施 62
8.5.1设计依据 62
8.5.2防范措施 62
8.5.3消防管理 64
8.5.4消防措施的预期效果 64
第九章 劳动安全卫生 65
9.1编制依据 65
9.2概况 65
9.3劳动安全 65
9.3.1工程消防 65
9.3.2防火防爆设计 66
9.3.3电力 66
9.3.4防静电防雷措施 66
9.4劳动卫生 67
9.4.1防暑降温 67
9.4.2卫生 67
9.4.3个人防护 67
9.4.4安全教育及防护 67
第十章 企业组织机构与劳动定员 68
10.1组织机构 68
10.2劳动定员 68
10.3人力资源管理 68
10.4福利待遇 69
第十一章 项目实施规划 70
11.1建设工期的规划 70
11.2 建设工期 70
11.3实施进度安排 70
第十二章 投资估算与资金筹措 72
12.1投资估算依据 72
12.2建设投资估算 72
12.3流动资金估算 73
12.4资金筹措 73
12.5项目投资总额 73
12.6资金使用和管理 76
第十三章 财务及经济评价 77
13.1总成本费用估算 77
13.1.1基本数据的确立 77
13.1.2产品成本 78
13.1.3平均产品利润 79
13.2财务评价 79
13.2.1项目投资回收期 79
13.2.2项目投资利润率 79
13.2.3不确定性分析 80
13.3经济效益评价结论 80
第十四章 项目风险及规避措施 82
14.1不可抗力因素风险 82
14.2市场风险 82
14.3技术风险 82
14.4资金风险 83
第十五章 结论与建议 84
15.1结论 84
15.2建议 84
附 表 85
附表1 销售收入预测表 85
附表2 总成本表 87
附表3 外购原材料表 88
附表4 外购燃料及动力费表 89
附表5 工资及福利表 90
附表6 利润与利润分配表 91
附表7 固定资产折旧费用表 92
附表8 无形资产及递延资产摊销表 93
附表9 流动资金估算表 94
附表10 资产负债表 95
附表11 资本金现金流量表 96
附表12 财务计划现金流量表 97
附表13 项目投资现金量表 99
附表14资金来源与运用表 101
部分节选内容,了解更多内容加关注
1.1.6项目投资规模
本项目总投资为80000.00万元,其中,建设投资为75000.00万元(土建工程为37600.00万元,设备及安装投资24732.00万元,土地费用2400.00万元,其他费用为8798.20万元,预备费1469.80万元),铺底流动资金为5000.00万元。
项目建成正常达产后可实现年产值172020.00万元,可实现年均销售收入为125105.45万元,年均利润总额17065.80万元;投资利润率为21.33%,税后财务内部收益率13.40%,税后投资回收期(含建设期)为8.02年。
1.1.7项目建设内容
本次小龙虾设施化养殖及有机水稻种养一体化项目以发展现代农业为总目标,紧紧围绕“生态、健康、环保、高效”发展理念,着力加强稻田工程改造、规范技术操作规程、产品质量安全、生态环境保护等方面建设,扎实开展小龙虾稻田综合种养及深加工技术的产业化开发,并开展休闲农业观光旅游等一体化发展。
2.2本项目发起缘由
农业生态种养殖适应了地道产品、绿色天然、营养保健的消费需求以及良好的自然生态环境。消费者需求信息说明,地道、天然、营养和保健类的农产品以及良好的自然生态环境,是人们所追求的目标,市场非常广阔,这也是新阶段消费者对农业的客观要求。只有坚持农业生态,充分利用当地有利条件,才能生产出消费者满意的农产品。
为了充分利用稻田资源优势,近年来,项目企业一直积极发展稻田生态渔业,拓展渔业发展空间,培育渔业经济新的增长亮点,稻虾共生是利用稻田的浅水环境,辅以人为措施,既种稻又养虾,以提高稻田单位面积的经济效益。由于小龙虾对水质和饲养场地的条件要求不高,加之我国许多地区都有稻田养鱼的传统,在种稻效益有限的情况下,推广稻虾共生,可有效提高稻田单位面积的经济效益。稻虾共生高效生态种养模式将作为新型亮点产业在铜陵市逐步推广开来,项目方将通过自身养殖经验,开展9400亩稻虾共生高效生态种养,还将示范带动铜陵县、枞阳两地农户50万亩,可带动周边农民共同致富,不仅增加了粮食产量,生产出一种安全、不喷药、不施肥的原生态米,而且稳定了渔业生产,增加了养殖户的收入,真正实现生态种养、虾粮丰收的三赢局面。起到了以点带面的作用,使本地农业产业朝着高效、节能、集约的方向发展。
小龙虾对环境的适应性较强,病害少,耐低氧,能在池塘、河沟、湖泊、稻田、沼泽地等水体中生长繁殖,而且能较长时间离水或穴居,对不良环境的耐受力很强,运输方便,运输成活率高。这是其他虾类所无法比拟的。同时,小龙虾苗种易繁育,可自繁自育,不需复杂的设备,技术简便,饲料易解决,适宜人工养殖。目前,小龙虾人工养殖量少,主要靠天然捕捞应市,其自然资源远远满足不了国际国内市场消费需求。
近年来,国内小龙虾消费量勐增,已成为城乡大部分家庭的家常菜肴。在武汉、南京、上海、常州、无锡、长沙、苏州、准安、合肥等大中型城市,一年消费量都在万吨以上。这些大中型城市,一个晚上全市饭店、大排档的小龙虾销售量在 1.5 万公斤左右。据有关资料介绍,在合肥每晚能卖出150 公斤整虾以上的饭店和排档有 30 余家;每晚卖 50 公斤的有 100多家;每晚卖 10~20 公斤的小排档则数不胜数。南京市每年 6~9 月份, 日消费整虾达 70~80 吨。从目前消费水平看,国内外市场小龙虾缺口极大,发展人工养殖大有“钱”途。
农业生态种养殖适应了地道产品、绿色天然、营养保健的消费需求以及良好的自然生态环境。消费者需求信息说明,地道、天然、营养和保健类的农产品以及良好的自然生态环境,是人们所追求的目标,市场非常广阔,这也是新阶段消费者对农业的客观要求,只有坚持农业生态,充分利用当地有利条件,才能生产出消费者满意的农产品,从而带领更多的农民从事规模化、生态化的农业生产,从根本上改变农业生产方式,提高农业资源的利用效率,提高农业生产效益,从真正意义上实现农户脱贫,保护和改善农业生态环境,促进农业生产的可持续化发展,推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项目的建设实施为充分发挥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的作用,加强“产、学、研”相结合的产业化展之路,对延长优势特色产业链,打造优势农产品品牌,推进农业产业化,促进“三农”经济和社会主义新农村经济建设具有积极的意义。项目坚持“以人为本、以农为本、持续发展、和谐共处、科学管理、开拓进取”的经营理念,以“天然、营养、健康、造福人类”为己任,致力于稻虾共生高效生态种养及深加工的推广。由此可见,本项目建设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十分显着,项目建成后市场前景与发展前景均十分广阔。
2.3.7增加当地就业带动产业链发展的需要
本项目建成后,将为当地提供大量就业机会,吸收下岗职工与闲置人口再就业,可促进当地经济和谐发展;此外,项目的实施可带动当地生态农业、种植业、养殖业、渔业、交通运输业等其他相关产业的快速发展,对于搞活国民经济、增加国民收入、提高国民生活水平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