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北是小龙虾的主产区,也是新冠肺炎疫情中心。受其影响,今年小龙虾市场何去何从?当前,湖北小龙虾产业链健全,疫情不会让小龙虾养殖断顿。
虽然湖北小龙虾线下销售全面停摆,却利用网络销售,并增加运输线路。如果疫情在3月份得到控制,对今年小龙虾供给不会有太大影响。
三、小龙虾行业产值预测
2017年全国小龙虾产值2685亿元,2018年小龙虾产值增至3690亿元,同比增至37.5%。其中,养殖业产值680亿元,以加工业为主的第二产业产值284亿元,以餐饮为主的第三产业产值2726亿元,分别同比增长40.6%、41.8%、36.3%。第三产业占总产值的73.9%,在小龙虾产业中占据了绝对主导地位。从中长期来看,产业总体供求关系将渐趋平衡,产业结构将日趋成熟,产业链进一步延伸,发展方式从主要依赖规模扩张转变为高质量绿色发展。预测,2020年小龙虾产值将超7000亿元。
2017-2020年小龙虾产值走势预测
2017-2020年小龙虾产值走势预测
数据来源:公开资料整理
四、中长期发展趋势展望
我国小龙虾产业总体将保持稳中有进的发展态势,但增幅将有所回落,产业总体供求关系将渐趋平衡。目前,小龙虾加工业受到资本市场青睐,多家知名电商全面介入物流和餐饮消费,交易市场继续增加,冷链配送与物流体系建设快速发展。未来,小龙虾市场有望进一步增长。
中国小龙虾产业未来发展建议
1需要加强对中国小龙虾的引导和归法严格制定小龙虾健康养殖的标准化操作规程,进一步推广“稻虾共作”等生态养殖模式和虾蟹混养、温棚养虾等技术。加强对小龙虾的养殖质量安全监管,严禁使用农药、化肥,同时防止药品的滥用。加强小龙虾的疫病监测和防控,完善疫病应急方案,加快病害防治科技研发和技术推广,提高小龙虾抗病能力。建立相关的小龙虾服务机构,为农民提供产前、产中、产后全方位服务。
2做好小龙虾育种的工作支持企业联合科研院校培育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优良小龙虾品种,加快提升自主研发和供给能力。加快良种推广应用,积极采用良种补贴、协议回收等方式,构建育种龙头企业与专业合作组织、养殖大户、农民长期的契约合作关系和利益共享机制,不断提高良种覆盖率。推广小龙虾稻田生态自然繁育模式,加快规模化繁育示范基地建设。开展遗传育种和良种选育,做好人工繁殖、工厂化育苗等方向性技术储备,同时对小龙虾种质资源提供保护。
3进一步提高小龙虾加工水平大力发展标准化、保质期长、方便食用的小龙虾加工业。提高精深加工水平和副产业综合利用率,不断向医药、化工、环保等领域拓展。引导相关小龙虾企业推行HACCP等国际食品质量管理体系认证,鼓励龙头企业发展环境友好型加工,推动企业采用清洁能源进行生产,提升小龙虾的出口产品质量安全水平。
4提升小龙虾产销对接水平加强小龙虾养殖生产地和批发市场建设,实现产地和销地市场高效对接。依托国内大型物流集团构建全程冷链配送体系,从而提升冷链物流建设水平。积极做好相关的品牌打造、展会推介、产销对接、信息服务与贸易的配套工作,引导有实力的小龙虾企业开拓国内国际两个市场。大力发展电子商务,支持企业开展各种形式的网络营销促销。支持各类小龙虾经营主体在全国开设相应的专卖店、电商配送点和餐饮连锁店。
5积极开展与小龙虾相关的专题活动整合各方面资源,做大做强小龙虾节等特色推介活动,打造具有文化底蕴的品牌活动。积极联合旅游、商务部门,加强项目规划和招商引资,建设一批集旅游、休闲、餐饮、文化功能于一体的度假村和风景区。引导有条件的经营主体开展小龙虾繁育、养殖、加工现场体验,发展观光经济。支持有基础、有条件的地区打造商贸推介、文化展示、品牌宣传于一体的小龙虾主题商业区。
6提升小龙虾产业的信息和科技水平用信息和技术方法改造小龙虾生产体系,经营体系和管理体系,推动小龙虾产业链全面转型升级。健全小龙虾产业化服务体系,创新服务机制,积极构建“政、产、研、推、用”五位一体的产业服务网络。加快科技研发和技术推广体系建设,建立成果研发转化、技术推广服务、疫病防治诊断于一体的科技服务机制。通过采用信息和科研相关的技术方法进一步提高小龙虾企业适应和开拓市场的能力。
需要加强对中国小龙虾的引导和归法
严格制定小龙虾健康养殖的标准化操作规程,进一步推广“稻虾共作”等生态养殖模式和虾蟹混养、温棚养虾等技术。加强对小龙虾的养殖质量安全监管,严禁使用农药、化肥,同时防止药品的滥用。加强小龙虾的疫病监测和防控,完善疫病应急方案,加快病害防治科技研发和技术推广,提高小龙虾抗病能力。建立相关的小龙虾服务机构,为农民提供产前、产中、产后全方位服务。
做好小龙虾育种的工作
支持企业联合科研院校培育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优良小龙虾品种,加快提升自主研发和供给能力。加快良种推广应用,积极采用良种补贴、协议回收等方式,构建育种龙头企业与专业合作组织、养殖大户、农民长期的契约合作关系和利益共享机制,不断提高良种覆盖率。推广小龙虾稻田生态自然繁育模式,加快规模化繁育示范基地建设。开展遗传育种和良种选育,做好人工繁殖、工厂化育苗等方向性技术储备,同时对小龙虾种质资源提供保护。
进一步提高小龙虾加工水平
大力发展标准化、保质期长、方便食用的小龙虾加工业。提高精深加工水平和副产业综合利用率,不断向医药、化工、环保等领域拓展。引导相关小龙虾企业推行HACCP等国际食品质量管理体系认证,鼓励龙头企业发展环境友好型加工,推动企业采用清洁能源进行生产,提升小龙虾的出口产品质量安全水平。
提升小龙虾产销对接水平
加强小龙虾养殖生产地和批发市场建设,实现产地和销地市场高效对接。依托国内大型物流集团构建全程冷链配送体系,从而提升冷链物流建设水平。积极做好相关的品牌打造、展会推介、产销对接、信息服务与贸易的配套工作,引导有实力的小龙虾企业开拓国内国际两个市场。大力发展电子商务,支持企业开展各种形式的网络营销促销。支持各类小龙虾经营主体在全国开设相应的专卖店、电商配送点和餐饮连锁店。
积极开展与小龙虾相关的专题活动
整合各方面资源,做大做强小龙虾节等特色推介活动,打造具有文化底蕴的品牌活动。积极联合旅游、商务部门,加强项目规划和招商引资,建设一批集旅游、休闲、餐饮、文化功能于一体的度假村和风景区。引导有条件的经营主体开展小龙虾繁育、养殖、加工现场体验,发展观光经济。支持有基础、有条件的地区打造商贸推介、文化展示、品牌宣传于一体的小龙虾主题商业区。
提升小龙虾产业的信息和科技水平
用信息和技术方法改造小龙虾生产体系,经营体系和管理体系,推动小龙虾产业链全面转型升级。健全小龙虾产业化服务体系,创新服务机制,积极构建“政、产、研、推、用”五位一体的产业服务网络。加快科技研发和技术推广体系建设,建立成果研发转化、技术推广服务、疫病防治诊断于一体的科技服务机制。通过采用信息和科研相关的技术方法进一步提高小龙虾企业适应和开拓市场的能力。
数据来源:公开资料整理
未来一段时期,小龙虾产业总体将保持稳中有进的发展态势,但增幅将有所回落,产业总体供求关系将渐趋平衡。产业发展规模总体平稳的同时,产业链进一步延伸,产业结构发生调整,二产规模占比有所提升。经营主体的组织化、规模化水平进一步提升,产业化经营成为发展方向。
1、政策环境
由于小龙虾产业兼具经济、生态和社会效益,各级政府将继续加大扶持力度,扶持的方向以养殖生产为主,但产业发展水平较高的省份,将逐步加大对加工流通、品牌和市场建设的扶持力度。此外,对养殖生产的扶持,尤其是小龙虾稻田养殖,将受到国家对稻渔综合种养政策的影响,逐渐走向规范化和标准化。
2、养殖生产
生产规模将由急速扩张转变为稳中有升,新的增量将主要集中于池塘养殖。在“以粮为主”的前提下,小龙虾稻田养殖规模以平稳为主,种养技术模式将进一步优化提升,主要目的是促进稻田养殖小龙虾的均衡上市,以及由“大养虾”向“养大虾”转变。制约小龙虾养殖的种质和病害问题将成为技术突破的主攻方向。随着养繁分离的普及,商业化育种、品质改良体系将逐步建立健全。对养殖病害的防控将更加注重疫病监测、苗种产地检疫和养殖环节生产管理。
3、加工流通
为保障产品均衡上市,平抑价格大幅波动,小龙虾储藏和初加工能力将进一步提升。精深加工技术和工艺将成为增加小龙虾附加值的主要方向,小龙虾综合利用水平提高,加工品类更加丰富。电商凭借“物流+电商”的复合功能优势,在流通环节的占比将进一步加大。
4、市场消费和价格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和扩大内需的政策导向,以及居民消费习惯的养成,小龙虾消费市场将稳步扩容。但由于2017年、2018年市场消费量连续的大幅增加,今后消费量的增幅将趋缓。消费渠道上,由于小龙虾的社交属性,以及集中供应期与夏季夜市消费旺季重合的特点,以小龙虾为主体的品牌餐饮店和大排档将继续作为消费主渠道。同时,随着外卖商业模式的更加多样化和便捷性,线上外卖在消费中的占比将迅速增加。由于供应量的稳步增加和上市均衡化,小龙虾的市场价格将理性回归,更加亲民,同时季节波动幅度变小。
5、国际贸易
在“一带一路”倡议的指引下,我国将有更多的涉渔企业走出国门,利用沿线国家丰富的自然资源和庞大的国内外市场,发展特种水产品养殖业。小龙虾作为水产“明星”品种,将会在更多的国家和地区安家落户,成为更多不同文化背景、风俗习惯的人们餐桌上的宠儿。可以预见,随着我国对外开放程度的不断加深,越来越多的国人走出去,将我国的小龙虾餐饮文化传播到世界各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