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底,安徽提出实施稻渔综合种养“百千万工程”,力争到2022年,每年新增稻渔综合种养100万亩,每亩水稻产量达到1000斤,亩年产值达到1万元。
为加快推进稻渔综合种养产业高质量发展,安徽要求省市县三级都要拿出扎实举措。省农业农村厅重点开展政策设计和宏观指导服务,市级负责加大综合协调和工作推进力度,县一级则要加大落实力度、提升服务水平、担当主体责任。
“我们要求各级农业农村部门,研究制定稻渔综合种养发展规划,加大要素资源的整合力度,把资金、技术、服务用在关键点、关键处,进一步优化产业布局,努力形成规模效应,推进稻渔综合种养高质量发展,今年要确保完成400万亩的既定发展目标。”杨增权告诉记者。
近年来,各地针对稻渔综合种养产业的政策扶持力度不断加大。安徽将稻渔综合种养纳入粮食、渔业绿色攻关模式等重点支持范围,支持示范基地建设、良种繁育、病虫害绿色防控和技术研发推广。而品牌粮食建设、冷链物流、农产品加工五个一工程、高标准农田建设等也将稻渔综合种养纳入了支持范畴。
据介绍,安徽还将积极引导社会资本进入稻渔综合种养产业,形成财政资金引导、社会资本主体、金融信贷支撑的多元化投入机制。把稻渔综合种养纳入农业保险范围,探索开展小龙虾价格保险,进一步健全风险防控机制。
与此同时,安徽提出打造建立面向长三角的稻渔产品示范基地,努力提升稻渔产品在长三角市场的占有率。调查显示,安徽省小龙虾有近60%销往长三角地区,占长三角市场份额的25%左右。小龙虾、甲鱼、泥鳅、虾田米、鳖田米等优质稻渔产品在长三角地区的知名度和市场占有率正日益提高。
技术模式推陈出新高产高效种养备受农户青睐
稻渔系统是一个独特的生态系统。怎样才能科学推广稻渔综合种养,实现生态效益和经济效益兼得?“硬核”的技术,自然不可或缺。
“今年是脱贫攻坚决战决胜之年,安徽省沿江、沿淮、沿湖地区是传统水稻产区,发展稻渔综合种养简便易行,投入少、见效快、风险小,是开展产业扶贫的有效手段。要加强技术指导,继续推进农技人员包村联户制度,组织农技人员对稻渔综合种养贫困户开展技术包保服务,强化技术支撑。”杨增权说。